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02 01:38:28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地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观念落后、投资不足、流动不畅等多方面问题,应树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战略地位 少数民族地区

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贵州是我国民族成份较多的省份之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333.96万人,占其总人口的37.85%。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和人民生活较过去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与汉族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劣势既有历史、地域方面的因素,更在于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对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1、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贵州省48个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地区占了34个。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众多,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自然资源,民族地区真正缺乏的是知识资源,是能运用知识资源科学合理开发这些物质资源的人力资源。事实上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森林储量和水能蕴藏也大有开发利用空间,更不用说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而民族贫困地区的人口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人力资源质量极低。民族地区要想彻底扭转贫穷落后局势,实现小康社会,仅靠政府外在扶持引导是不够的,外力推动始终只是一种辅力量和催化作用,归根结底得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主体力量和智慧以及地方优势。只有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和利用效率,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符合实际的知识技术,才是根本的出路。

2、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推动少民族地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发展极不协调,二元结构十分突出,三农问题严重,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与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树立文明乡风相伴随的,必然是对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及待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应有之意。

3、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支撑。民族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亦步亦趋,不重创新是行不通的,必须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和步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首先转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思路,打造出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尤其是要注重对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跨越式发展和共同繁荣将流于空想。只有通过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基本的智力支撑,民族地区才能有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和效益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达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越升,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贵州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贵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开,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其人力资源现状与之不适应问题越来越凸显,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愈显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数量相对增长过快,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人力资源越丰富。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供给丰富,数量增长迅猛。这从以下数据可初见端倪,2000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年末总人口为1547.50 万,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41.2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82.44 万,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50%。而2007年贵州民族地区人口达到了1640.69万,占全省人口的43.6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到1003.9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6.69%。不难发现民族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其少数民族人口的极快增长有很大关系。

由于贵州民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其过快增长的人力资源得不到相匹配的劳动资源供给,造成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而闲置部分作为消费主体非但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占用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源,这不仅加重了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也阻碍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2、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低,开发难度大。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改善。但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较弱,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较低,导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同全省乃至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开发困难。仅拿2000年来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只有5.42年。另外根据贵州2005 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贵州少数民族15 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相对较高。与全省平均文盲率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整体偏高,参差不齐,再加上人口数量多,贫困分布面广等,人力资源开发难度相当大。

3、思想观念滞后,人才意识不强,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落后观念,这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更注重短期直接的经济效益,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却轻看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的长期效益,将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支出仅看成是一种成本,而不是一种投资;人才管理利用观念陈旧,对人才没有合理评价和有效激励,人才利用率不高。其次,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上有偏差。一是教育机制的“计划”色彩,二是教育的民族地区特色不明显,对当地民族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欠缺。最后,普通民众观念落后。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处落后地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加上受计划经济影响,民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滞后。如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等待政府救助,农村家庭中不重视现代教育,多生多育的生育观念等等。因此,不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观念,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也阻碍其社会经济发展。

4、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不畅,经济社会条件、环境因素不利于人才开发利用,留不住人才。贵州民族地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流动,导致农村人才绝对短缺而城市人才相对过剩的怪现象。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不仅人力资本的“积聚效益”难以形成,而且人才负向流动极为显著,人才大量流失。花大力气培养的许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个人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纷纷辞职到东部寻觅工作,作为当地一种稀缺资源,流入东部沿海地区。长期下来,这必然会反过来挫伤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狠抓人口法规落实,结合宣传教育各利益导向机制,切实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这要求当地政府将人口和计划生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将工作落到实处,并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制度,真正做到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制定劳动力转移规划和方案,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并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通过积极引进发展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等途径,吸纳剩余劳动力。

2、树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观念和人才资源保护观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彻底改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先导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人力资源开发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人才资源保护观念也很重要。如欧洲科学院通讯博士格利博达指出的,“人才多少不是根本,关键在于人才保持”。培养人才,成本最高;引进人才,成本居中;而留住人才,是成本最低的。创建“人才环境”留住人才,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中最重要的。

3、发展经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打造符合本地需求的人才队伍

政府应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力度,拓宽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和体制。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确立各层次教育体系的发展重心。要加强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建立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化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适应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建设一批有本地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贵州少数民族民族有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搭建“民族人才高地”,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并使其发展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体系,进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使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与民族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之局面。

4、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有序地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为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要逐步消除阻碍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的社会障碍,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也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体制和政策体系,改善人力资源利用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管理等环节上,要由企业、学校、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在选才、用才、晋升、奖励、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等方面,制定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优惠政策。

5、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策略,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以激励的政策“送出去”,并以优厚待遇“请回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批素质较具有开拓精神的劳动力输出,鼓励其学习技能和管理经验,学成之后再回乡创业或担任村队领导,带领大伙致富。对此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对外来或回乡人才给与政策保护和奖励,让他们安心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之中,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军昌. 区域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杨应旭.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西北人口,2008(1).

[3]潘晨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黄自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下一篇: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的必然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