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共就业服务在企业用工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02 10:34:33

浅议公共就业服务在企业用工中的作用

在劳动力充足的中国,“民工慌”的求职难印记至今还在脑海中挥之未去,转眼“用工荒”的招工难又汹涌而至。过去企业挑工人,现在工人挑企业。就业是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为此,“用工荒”现象日益引起广大老百姓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作为战斗在公共就业服务前沿阵地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什么是“用工荒”

所谓“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今年初,沿海地区甚至欠发达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很多企业找不到工人,“用工荒”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在开展调查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5市中有50%以上的企业招工不足。“用工荒”问题确已严重影响到某些产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从理论上来讲,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并且金融危机并未过去,一部分企业破产,务工者再就业数量急剧增加,这就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复杂局面。大面积的“用工荒”彰显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规范企业用工的步伐亟待加大。

二、“用工荒”的实质

即有企业“用工荒、招工难”,何存“就业难”?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不应出现,可它却确确实实地存在并继续着,这是为什么呢?要想破解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必须揭开造成尴尬之局的神秘面纱。

频频发出的用工警报说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成为“明日黄花”,集中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务工者没有纳入当地的属地化管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他们不得不回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寻找就业机会;而当企业有大量用工需要的时候,由于劳动力离开了,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够通过信息的传递或者工资的调整,把他们召回来。

总之,“用工荒”的实质是区域性的、行业性的、阶段性的,它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和特定的时间段。从根本上说,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偏紧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用工荒”、“就业难”将在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并存。

三、“用工荒”原因分析

“民工荒”似呈蔓延之势,“用工短缺”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民工潮”冲刷的印记还清晰可见,“民工荒”转眼便汹涌来袭,这一景象变幻的背后,隐约凸现出的是用工环境的荒局。

1、“用工荒”其实是“区域荒”――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用工荒”。“民工荒”从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导致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促使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突出。其二,随着国家对产业与发展规划的调整,由原来单一发展沿海与城市,转向重点发展城乡(城市与农村经济)一体化的两个发展车轮行进,这一举措也同样加大了沿海省份企业的用工短缺问题。其三由于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持续实施,有些地方的收入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致使不少农民返乡从事农业新产品加工等行业。农民增收的路子多了,在就业渠道上就有了更多选择。 如此以来,我国沿海局部区域突显出企业方面“用工荒”、社会方面“就业难”主要成因就不难解释。

2、“用工荒”其实是“技工荒”――人力资源市场供需错位,技工需求缺口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因为在工资福利方面要求较高,高昂的就业成本使企业望而却步,长此以往的供求矛盾必然引起“招工难”、“就业难”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

3、“民工荒”也是“权利荒”――劳动力结构的演变使务工者对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条件有更多诉求,其根本权益亟需得到维护。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长期重复无品牌、低附加值、利润微薄的增长模式很容易受制于人,工人的就业取决于订单的多少。这种主要靠接订单得来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注定了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工资,企业的生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性,生产旺季的时候批量招工,生产淡季的时候就“过河拆桥”地裁员、减员,对于渴望有稳定工作的务工者来说,用工“短期化”的痼疾使得企业招工缺乏吸引力,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况且,当下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替换,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约占农民工总数的六七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更注重生活品质、自由度、发展机会等,更希望融入城市。他们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有父辈大,他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生代民工更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增加一点工资很难打动其心,工作环境差了便选择走人,没有发展空间即刻换工。今后的劳动力流向,将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临时性的涨一点工资,而要看哪座城市为外来工提供怎样的用工环境。

四、解决“用工荒”与“慌用工”尴尬之局,需要多管齐下,统筹解决

企业、务工者、政府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打破传统的用工思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贯彻《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就业互动平台,实现城乡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切实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鼓励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切实维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才是长久之计。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广大城乡劳动者就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推动绿色素质就业,拓展培训广度与深度,实现培训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求职观念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宣传,规范信息,推动有序透明就业。

坚冰已被打破,曙光就在眼前。只要我们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一定能够破解“用工荒”与“招工难”的尴尬之局,维护广大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水文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