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让细节绽放光彩

时间:2022-08-02 07:52:44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把你的发现填写在探究记录单(如下)中。(用时约2分钟)

我发现了: 。

师:同学们都做好了吗?哪一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发现,当所取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如4cm+5cm﹤10cm。(课件直观显示)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说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条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不仅所取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围不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直观显示)

生3:我们这组认为如果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如4cm+5cm﹥6cm、5cm+6cm﹥10cm,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老师发现在方案2中,长度是5cm和10cm的两条边加起来比第三条边4cm大,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4:老师,我发现虽然5cm+10cm﹥4cm,但4cm+5cm﹤10cm,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而不能仅看其中的一种。

师:真聪明!其实,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教学片断二(教学材料为小直尺和教学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特点,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师(屏幕显示5cm、3cm、10cm三根小棒):请看大屏幕,这里有3根小棒,用这3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我觉得不好围,10cm太长了,如果10cm的小棒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把5cm和3cm的小棒接在它的两头,中间就连不到一起。

师:既然10cm的小棒太长,那我们该想一个什么办法呢?

生2:可以把10cm的这根小棒缩短。

师:缩短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缩短到9cm,行吗?

生3:不行,9cm同样也比5cm与3cm的和要大。

师:那8cm呢?

生4:也不行,因为5cm和3cm拼起来是8cm,它们和8cm的小棒是“并排”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课件直观显示)

生5:老师,我觉得把10cm的小棒缩短到比8cm小就可以了,比如7cm、6cm、5cm……(师生共同逐个验证)

师:那缩短到2cm,行吗?1cm呢?

生6:我看可以的,因为5cm+3cm﹥2cm,同样5cm+3cm﹥1cm。

生7:不能缩短到2cm,因为2cm+3cm=5cm,不能围成三角形;缩短到1cm更不行。(课件直观显示)

生8:所以,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7 cm、6 cm、5 cm、4 cm、3 cm。

师:同学们对照这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师(总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反思:

教学片断一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探究记录单用于课堂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实践操作小棒,观察比较数据以及发现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钻研显得更深入。教师一直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组织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知道第三根小棒长度的数据值,而且使学生知道第三根小棒长度的数据值范围,整个教学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由这两个教学片断,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还需要更进一步挖掘问题资源,设计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有更精彩的生成。如教学片断一中,在生4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同学们,需不需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的和与最长的一条边比较就行了。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缩短长边”这一方法之后,不妨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除了可以缩短长边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呢”,引导学生想到还可以“增长短边”来得到相应的答案。课堂教学设计经此一改,学生不仅获得最具科学性的数学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思善辩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绽放光彩!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合理丈量教材与课堂的距离 下一篇:让“综合算式”为学生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