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谎言

时间:2022-08-02 05:51:54

【摘要】知情权是一面镜子,当它被面纱遮蔽起来,什么也不会看见,你也无需担心自己长什么样,它看不到你脸上的雀斑和痣,也看不见你的龅牙,当然也看不见你美的一面,人处在一种简单极端的...

镜头中的谎言

电影镜头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高速飞行的子弹击穿人的躯体,血肉横飞,仿佛薄薄的躯干里边全是汹涌澎湃的血浆。后来我亲眼目睹了枪决死刑犯的过程,才发现并不是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事实上,死刑犯被子弹击穿时,并没有流多少血,更不用说血花四溅了,因为高速飞行的子弹释放出来的热量会烧灼人的组织器官,从而起到凝结血液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我感觉自己上当受了骗,被这些常见的镜头表现手法蒙蔽了。要不是我亲眼所见,或许一生都会以为是电影里看到的:怒放的血液鲜花一般绽开,地上血流成河。再比方说,我们常在电影中见到追逐的场景,在电梯、地铁门即将关闭的刹那,气喘吁吁跑到门口的人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坏蛋合上大门扬长而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乘坐的电梯门并不会如电影中那么不听话。

这种显然违背物理规律的镜头让我们日渐沉陷于假象的世界中,就像看到杀人就该血流成河,每个坏蛋最后必定将遭受正义的惩戒或死去,而代表光明正义的主人公则是永远打不死的小强等等。

我将这些理解为一种在镜头面前不得不要表现的谎言,一种具有煽动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夸张。很多人一生坚信这种“谎言”,沉醉于“真实”的世界里,一生相安无事,没谁能动摇早已驻扎于他内心的这种真实性,当然他们也从不会主动去质疑这种真实性。

该不该让更多的人得知真相,这是一个涉及到公民的知情权的问题。知情权也可以延伸为参与权,更多的人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会焕发出参与的热情,比方说早些年红火的超级女声,又比方说西方的全民选举。

知情权是一面镜子,当它被面纱遮蔽起来,什么也不会看见,你也无需担心自己长什么样,它看不到你脸上的雀斑和痣,也看不见你的龅牙,当然也看不见你美的一面,人处在一种简单极端的审美机制下。

但是,当面纱一旦拉开,呈现在面前的可能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一切,意味着失望、愤懑、惊喜、骄傲和自恋。通过这面镜子,我们甚至能看到之前压根想都想不到的一切。

小学时,我们在作文中常用到的一句话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那时候年少无知的我还不懂什么叫“改革”,也不知何为“开放”。也就是那时,电视机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那是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不相信这么高级的现代化电器竟然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并成为人们的日常必需品。

有了电视后,经常看到里边播放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爱国教育影片,那时候我坚信,日本鬼子是被咱敌后武工队赶跑的。就他们那几个打不死的小强,将几百万凶神恶煞的鬼子打得屁滚尿流。再后来,牛仔服逐渐取代了中山装,尖头皮鞋似乎比解放鞋穿上去更洋气,很多追求美的年轻人学会了跳霹雳舞和迪斯科,丰饶的现实让贫瘠的想象目瞪口呆:原来这个世界还能这样,还可以这样。

得知更多的知情权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多支配自由的梦想和追求光明的渴望。

青年贾樟柯日渐不满足在山西汾阳小县城那种打桌球打群架闲晃荡的小混混生涯,对每天路过的运煤火车产生了强烈的幻想,于是他毅然去了北京。北京,意味着他拥有更多的知情权,有更多可以追求的东西。

很多年后,电影《站台》一群青年兴冲冲跑去看火车的场景依旧会让人感慨不已。这是一群不甘平庸和被现实局限的追梦者。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肯定早就发现了电影镜头中的那个谎言

上一篇:侯马:一个公安局长的两个波段 下一篇:境外追赃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