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节段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2 05:30:44

小儿节段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节段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糖皮质激素在节段性肺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在本科诊治的节段性肺炎28例进行回顾分析报告。结果:节段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联合抗感染并予短程适量的激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对持续发热患儿及早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肺部节段性炎症改变,并应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短程适量激素予以免疫调节,修复机体免疫性病理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肺炎;临床表现;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42-01

近年来,节段性肺炎在儿科发病率有所增加,且发病隐匿,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一旦确诊及早应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现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在本科诊治的节段性肺炎28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例,~6岁18例,~14岁6例。全部病例经肺部CT检查证实:肺部不同程度节段性炎症。

1.2临床变现 28例患儿主诉均有发热,病程中最高体温37.8℃~40.2℃;伴咳嗽21例,多为偶发单声咳,伴乏力6例。肺部呼吸音粗糙或减弱,12例可闻及固定湿音。全部病例热程≥5天或联合抗感染≥3天仍持续发热,经查肺部CT证实肺部不同程度节段性炎症改变。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4.16~15.70)×109/L,平均(9.23 ±3.58)×109/L,N(44~82)%,平均(62.32±10.82)%;血清MP(+)18例,咽拭子MP(+)4例;心肌酶谱不同程度异常13例,以LDH、HBDH增高为主。

1.4治疗与转归 28例全部予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或其它类至少两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经肺部CT证实为节段性肺炎后立即予地塞米松0.25mg/(kg.d)静滴3~5天,体温均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继续联合抗感染治疗,并呈降阶梯式用药,至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及肺部CT示肺部炎症基本吸收,疗程8~10天,平均11.5±2.0天。

2 讨论

儿科肺炎多以支气管肺炎为主,但近年支原体等非典型致病微生物感染致病的大叶性肺炎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小化,且1岁以内婴儿发病者亦可见;临床表现多以发热为主,咳嗽症状相对较轻,尤其在较大患儿中,仅偶有单声轻咳,故家长往往忽视病情,认为“上感”在社区静滴治疗,直至数日发热无明显缓解才转向上级医院,经临床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及行肺部CT检查后方证实肺局部节段性炎症的存在,并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整个肺叶的实变,同时也避免了心肌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1]。

儿科肺炎病原具有多元性和混合性,尤其在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早联合应用抗生素积极抗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紊乱,在遭遇感染源入侵后,免疫因子在清除病原体、保护宿主的同时,其杀伤性细胞的活化又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破坏自身组织,故此时应适当采用免疫抑制剂下调过度强烈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以纠正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免疫功能的失衡和导致的严重病理损伤[2]。节段性(大叶性)肺炎时肺脏局部实变提示其疾病病理损伤已处于严重阶段,而持续发热、心肌酶谱异常等全身炎症反应即是过度激烈的免疫和炎症的结果。本组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有力的抗感染情况下及时予以糖皮质激素进行了免疫抑制性调节,病情较快得到控制,临床效果良好,也提示了对于节段性(大叶性)肺实变病例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性调节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以缩短病程,同时有利于减少胸膜、心脏等肺外并发和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玉松,孙清梅,解谦等.呈节段性改变的大叶性肺炎伴心肌酶异常19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83-1384.

[2] 杨锡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其免疫调节.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3):161-163.

通讯作者:

陈玉松,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儿科 (150056) 。

上一篇:丹垂消脂饮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0例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