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途径

时间:2022-08-02 02:56:29

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途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句出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话让我注意到:“口语交际”是被视作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同样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同时注意到教育部此次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是颇高的,如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口语交际”能力的就有这样的表述:“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对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够重视。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恐怕学生此方面的能力难以真正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第四学段的语文课堂上如何创设交际环境?我想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还是教材,利用教材创设交际环境就成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具体途径有哪些呢?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途径:

一、朗读

朗读是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美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在朗读中变得声音响亮、语气连贯、感情饱满,人也变得自然大方。同时,朗读也是学生 “披文入情”理解课文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为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进而体会课文的情境,我选择了“教师创设朗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的方式:

草报春,花闹春。果园里,桃花、杏花、梨花正在争奇斗艳,地上的野花也在自由而快乐的绽放呢!让我们走向热闹的果园。(请大家用无比热烈的情感来朗读课文第四段――春花图。)

绿草如茵,春花烂漫,春天展现出了生命的绿意和绚丽的风姿。是谁染绿了春天,是谁扮靓了春天?是和煦的春风。沐浴在春风里的感觉是多么的惬意呀!让我们走向田间,去感受那份诗情画意吧!(请大家带着无限的惬意来朗读第五段――春风图。)

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激发学生美读课文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整体感知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思路十分必要。在这一环节,一般也都是靠“说”这一口语表达的形式来完成的,如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给文章再拟标题、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等。具体选择哪种形式要以课文特点和教学重点而定。要想激发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欲望,不说不快,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如学习人教版《公输》一课时,我这样设计整体感知:

在“听读课文,把握节奏”“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设想以下情景时人物会怎样说话。

1. 我是墨翟,当我看到公输盘一本正经地说出“我义固不杀人”时,我气愤地在心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看到楚王一面高兴地说道“善哉”,却又一面坚持“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时,我感慨地在心里说:“__________。”

2. 我是公输盘,我与墨子当着楚王的面模拟攻守的情形,当我用尽了攻城招数,可依然不能攻破墨子的防守。我瞥了墨子一眼,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

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就会被吸引到对课文的感知上来。

三、利用文章的留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文学作品靠形象表达主旨,它往往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抓住了那些“留白”,引导学生在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口头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的同事李永春老师在带领学生感知故事内容后进入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她巧妙利用“留白”来训练启发学生:同学们,当你读到“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时,你觉得赫尔墨斯听到这句话后,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时课堂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一声不吭地走了,却将自己的雕像镀成了金身。”“他气急败坏,羞愧难当,把店砸了个稀巴烂。”“他很失落地回到天上,认真反省自己,终于明白了自己在人间不受尊重的原因,从此开始为商人做实事,最终赢得了商人的尊重”……

像这样来训练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口头表达的欲望就一下子被点燃,在“一吐为快”的兴奋中完成了对人物的把握和对故事的多角度解读。

四、巧设讨论题目,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章是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如果我们从课文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或链接相关文章,创设具体的口头表达情景,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这就会渐渐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学习《背影》一课,可以将它与《我看见一条河》对比阅读,讨论两个父亲爱子的方式,并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理由。朱自清父亲对孩子细致入微的照顾与另一个父亲放手让孩子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讨论各自的利弊,这对于学生思考父母的教育方式很有好处。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别人,发言者就会积极地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活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此可以明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活用教材,只有活用课文这个“例子”,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课文”这个例子会给我们思想内容或写作形式等方面的启发,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探索更多知识,并渐渐形成语文综合素质。对课文的学习也包括对文章写法的提炼。假如我们将此写法用于口头训练,那么学生就会在课文的引领下,结合生活积累试着再举一个类似例子。例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怎样去表现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学生经过朗读、讨论,很容易地说出是“渲染”手法的运用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从建筑材料的丰富名贵(“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等)、建筑形式的丰富多样(“神殿”“后宫”“城楼”等)、建筑装饰的华丽名贵(“琉璃”“珐琅”“黄金”“脂粉”等)、建筑布局的诗情画意(“花园”“水池”“喷泉”“天鹅”“朱鹭”“孔雀”等)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渲染”手法的成功运用。

六、以单元话题来创设情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按单元编排,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话题,尽管体裁不同,有新闻、小说、报告文学、书信等,但都以独特的视角表现战争,给人以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启迪。学完此单元,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妨创设一个情境:咱们班要评选“和平大使”,评选的标准是能够结合这一单元所学来口头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具体,思路清楚。为了争当“和平大使”,学生会兴奋雀跃,充分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因为承担了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所以练得“很实”。其中一位同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这样说:“读《新闻两篇》,从势如破竹的攻势中,我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读《芦花荡》,从老英雄酣畅淋漓的复仇中,我领略了百姓无穷的智慧和胆识;读《蜡烛》,我从老妇人冒着炮弹爆炸的危险爬着去掩埋烈士的尸体中,我认识到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和人们对和平的渴盼……战争太可怕了!我认为我们要反对战争,为争取和平做出我们的努力!”从这些临场发挥的发言看,这位学生已经对战争有了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认识,且表达发自内心,自然大方,这不就是一次极好的口头训练的实践吗?

七、留心文中插图,巧设情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材由课文组成,课文中有些插图,跟课文密切相关。这也是一种资源,应该有效利用,必要时围绕它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如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一课,上课之初,我让学生观察文章的插图――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关于他,你想了解什么?大家观察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个看图说话的环节就可以成为课文的导入,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还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期待!

介绍了这么多途径,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口语表达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诚如是,则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就会扎扎实实,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

上一篇: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老师 下一篇:雪中情 景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