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效发挥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

时间:2022-08-02 01:16:43

浅议有效发挥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

【摘 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人民银行时隔三年半首降利率,表明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 杠杆作用

1.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

美国银行机构在1980-1987年间外汇承诺扩大了7倍,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交易1980年为零,到1987年分别为2000亿美元和4510亿美元;表外业务从1984年末的140亿美元上升到1986年末的200亿美元;分别是其收益资本的8.8倍和10.8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上升明显,利率市场化加速了竞争,提升了银行业集中度。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分部推进的。纵观全球利率市场化,比较顺利的国家基本上是循序渐进进行的。但智利、北欧等国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步到位,导致了银行体系遭受严重冲击。二是利率市场化过程对于银行的监管会更加审慎。美国、日本乃至台湾等比较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利率对市场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对大多银行产生了冲击,此时严格监管尤为重要。三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应该避免在经济运行的高位期。以北欧国家为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恰逢整个经济处于高位,银行为了消化逆差带来的影响而大量承担高风险的资产,结果在经济掉头向下的时候受到了很大冲击。利率市场化还要避开经济不稳定期。四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参照国际经验,用5-10年过渡期,放开活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选择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通胀率和一年期定存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放开1年期或以下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等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2.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浮动的主要任务

2.1发挥利率市场化杠杆作用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则是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调节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会有金融配置的市场化和高效率,也就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就不会真正的银行商业化。长期的存款利率管制和负利率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造就了银行的高利益,使银行共享垄断利润而阻碍了贷款定价能力、利率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银行竞争力的培育。所以,利率管制使信号失真,难以有效的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也是诱发民间高利贷的重要根源。在利率实行双轨制并且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必然大于高于管制利率。目前,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已经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存贷市场尚没有完全放开,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是关键一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被动或主动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使得原有稳固利差空间逐步打破。所以,近年来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扩张,致使银行业存贷业务已经部分进入利率市场化阶段,为大规模实现利率市场化发挥杠杆作用打下了基础。发挥利率市场化杠杆作用,首先放开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放开是最后一步。这是因为存款利率管制放开,涉及面较广,极易产生机构违规经营,单纯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造成金融风险。因此,存款利率放开要秩序渐进逐步推进,贷款利率上限已经基本放开,央行规定下限不能超过0.7倍,人民币贷款利率还是有一定的浮动幅度限制。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使之有条件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

2.2逐步优化信贷调控模式,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从以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额度管理为主要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利率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了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较好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6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3次;2012年6-7月时隔一月央行就下调2次存贷款基准利率。

2.3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并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区别对待有保有扶有压,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项目、强化差别化住房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发展具有驱动引擎功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优惠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发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市场。中小微企业贷款对于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巴塞尔协议第三版,资本监管新政兼顾审慎监管原则和公共政策导向,下调了小微企业权重,使其资本效率优势更加呈现,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2.4未来银行不能完全长期依赖于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

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为有效约束银行规模适度扩张,防止资本套利,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我国引入了杠杆监管指标,降低对贷款利息的依赖,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随着未来金融脱媒的深化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传统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转变盈利模式刻不容缓。与西方国家平均50%以上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国际经验看,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继续推进综合经营,通过综合业务经营拓宽收入来源。继续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发行,并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方面予以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拓宽、代收、代办、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做好同业业务、短期银行类债权几乎不占用资本,无论利差多薄,只要做大业务量就可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因而同业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2.5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是正规金融的补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民间融资规模约为全部人民币企业贷款余额的一成,其利率水平大多超过同期限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一倍以上,据浙江调查资料显示,在当地有34%的企业都曾有过民间借贷,44.4%的企业反映在年利率20%以下,33%的企业年利率在20%至30%,年利率在30%至50%和50%至100%的各有11.1%。而银行一年期贷款年利率只有6.5%,如此之间的巨额价差,必然造成中小微企业无力长期承担民间借贷的高息成本。同时依据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的贷款将不受法律保护。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忻州辖区共成立114家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全年贷款余额达10.58亿元。贷款对象95%是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客户大多是小企业主和个体户,贷款多用于企业资金周转类。此外,还有村镇银行、小额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组织、典当行组织等,贷款利率大多执行基准利率近4倍,一浮到顶。目前,高利贷、借钱投机炒作等情况依然存在,非法集资时有发生,民间融资的风险仍需高度关注。因此,要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扩散,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强化对民间融资监测,合理发挥民间融资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一是逐步完善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规范发展促进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增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进一步促进民间融资的规范化。二是坚决打击以投机为目的的“高利贷”和非法募集资金。三是重点排查银行贷款资金流向,避免违规投入民间借贷市场,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扩散。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民间融资中介改造成规范的中小金融机构。四是借鉴国外一些社区银行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上的经验,新建一批社区金融机构,服务于小型企业,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模式。五是深入开展银行不规范经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禁银行对中小微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不合理费用,强求购买各类保险、基金等;严格限制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2.6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确定风险定价体系

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切实提升利率杠杆差异化竞争和科学发展的水平。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全面考核资金成本、风险程度、客户关系等因素,从理念、架构、流程、考核、方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做到成本可知、风险可控、收益可计。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深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更加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特别有助于控制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面临的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创造银行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将使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独立,为利率工具在货币管理中起到更大作用提供条件。

3.时隔三年半内央行首降利率,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释放稳增长积极信号

2012年6月8日,央行三年来首次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再次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这是央行继6月8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的再次降息,也是2008年9月16日以来首次非对称降息。降息有助于提振企业需求,稳定投资和增长,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资金使用压力,对股市和债市等金融市场的活跃起到助推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稳增长的措施,是货币政策应对当前形势的重要措施。

7月6日的降息,对中国经济的恢复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贷款浮动区间再度扩大,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6月8日的降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进一步扩大为0.7倍,继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加速。通过扩大利率浮动的范围,使利率由管制走向市场化,将资金价格的定价自交给商业银行,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更合理配置,最终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杠杆是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调解器”。要促进金融机构改善服务,增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支持,必须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杠杆改革。同时,密切跟踪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和使用,严格控制风险,防范民间融资演变成高利贷,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一次洗礼,存贷款利差收窄考验不同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给银行业带来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重塑中国银行业格局,银行业如何加快转型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定襄支行;山西 定襄 035400)

上一篇:浅析业主如何有效控制投资项目施工阶段的工程... 下一篇:国有煤矿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