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森林病虫害诊断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时间:2022-08-01 11:54:30

鲁中地区森林病虫害诊断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直接影响着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本文通过对鲁中地区森林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病虫害类型的诊断与预测方法,并提出了鲁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类型;诊断;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森林树木生长周期长,少则几十年才能成材,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林木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使得病虫害迅速回升。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即使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数代繁殖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此外,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日益频繁,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随之扩大。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和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病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长期适应使得其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

2 森林害虫类型与诊断

2.1 根部害虫

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蟒槽和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以及直翅目的蛾类等,此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以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以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2.2 干部害虫

干部害虫主要有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有鳞翅目的木蠢蛾、透翅峨和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生活外,这些害虫的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隐蔽生活。

2.3 枝梢害虫

一是钻蛀害虫,即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和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从而降低木材的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粉虱、木虱、叶蝉等,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瘦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2.4 叶部害虫

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有鞘翅目的叶甲,有膜翅目中的叶蜂,还有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鲁中地区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强,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暴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2.5 果实种子害虫

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有鞘翅目的象虫,还有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瘦蚊等。这些害虫大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和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3 森林病害类型与诊断

3.1 病害类型

森林病害的种类很多,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称非侵染性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危害远比真菌轻,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有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危害裸子植物。

3.2 病害诊断

对于森林中的常见害虫,森林病虫害专家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实践观察编写了大量的害虫检索表,如主要蛀干害虫幼虫类别检索表,从而为森林病害的诊断提供了帮助。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光照、林木的生育阶段、天敌种类以及人类活动等。一般来说,根据症状可以确定植物是否生病,并且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寄生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或者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病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仅根据症状做出诊断并不完全可靠,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的原因和鉴定病原物,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4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将观察材料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推断出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市、县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在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4.2 以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入手,首先从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和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而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其次,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因此,要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4.3 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这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已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和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学防治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总之,在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崔彦海,杨彦龙,刘国新等.森林病虫防治策略与方法[J].吉林农业,2010(7):150,161.

[6]吴小芹.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4(3):36-42.

[7]杨培峰,刘云计.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J].内蒙古林业,2004(12):34.

作者简介

王伟凤(1974.10--),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大学本科,林业工程师,从事的专业:森林保护。主要研究方向:有关林业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国有场圃的管理等。

上一篇:浅析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下一篇:淮北地区小麦冬前迟发与拔节的判断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