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融合式区域活动的探究

时间:2022-08-01 11:29:26

我园融合式区域活动的探究

我园融合式区域活动指围绕教育主题,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需求而创设具有游戏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的情境,实现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集体教学、生活活动的融合,区域与区域间的融合,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大胆表现。

我们从外显性和内隐性融合入手,体现一种大融合的思想。外显式融合关注区域活动时间安排的机动性、空间布局的开放性、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内隐式融合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验的迁移和教育目标的渗透。两者互为表里。研究的重点从外在的融合逐步向更多关注幼儿内部经验的关联与迁移过渡。

一、外显性融合的研究

(一)时间安排的机动性

我园以往上午9:00―10:00是两节集体教学时间,形式的呆板导致了幼儿集体活动的程式化。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改变了作息时间,在9:00――11:00之间,教师可依据活动的需要、孩子的兴趣,灵活安排集体或区域活动时间。现在我园上午的时间段,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出现了三种组合方式:

1.先集体活动后区域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会自然地运用、迁移、拓展到区域活动当中。

2.先区域活动后集体活动。与以往从上而下的集体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共性问题成为后续的集体活动中研讨的问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需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满足。

3.区域活动、集体活动合二为一。有的时候,教师会在集体活动时提出问题,让幼儿尝试在区域活动中解决问题。如果问题顺利解决,则幼儿相互交流经验;解决不了的在集体活动中讨论。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时间的长度由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地调整。

改变作息制度后,教师逐步改变了重集体教学轻游戏的观念,更加关注孩子的需求。区域活动、集体活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区域活动的地位正在逐步替代集体教学活动。这样既保证了教师的个别指导,又提高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空间布局的开放性

教育环境的创设不再是单一的用途,而是根据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的需要利用环境,让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1.让环境成为隐形的教师。

――巧妙呈现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体验自己作品的意义,提高自信。

――根据幼儿的经验及需求,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环境中隐含一些规则、活动操作流程、可共享的经验等,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2.让区域格局灵活整合。

――区域设置适当固定,避免过多的桌椅移动,方便幼儿吃饭、上课、自由活动等。

――打破按领域划分区域的做法,适度进行区域整合,如:大区套小区,在 “我和秋天握握手”主题中,设置了玄武湖公园这样一个大的游戏场景,在这个场景之下,又设置了菊展中心、休闲中心、游船中心等。娃娃家的人们可以通过逛玄武湖公园,巧妙地达到制作观赏展览、操作益智玩具、按座位坐游船等相关游戏目标。

(三)活动形式组合的灵活性

1.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间的相互促进、交叉融合。

――部分集体教学内容放进区域游戏中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激发兴趣。如:数学、美术、科学等内容放进区域游戏中, 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学习,可多途径地获得相关经验,比集体教学更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集体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以延伸的方式融入区域活动,更重要的是拓展、生成新的活动。如:中班幼儿在集体活动儿歌《我帮奶奶收南瓜》后,紧接着就把该内容延伸到相关区域,超市卖南瓜食品、表演区表演南瓜的儿歌、故事。“手工坊”中幼儿制作南瓜灯,在万圣节时开展了南瓜灯展示活动。孩子们的经验得以很好地迁移、深化。

――区域活动生成新的集体活动。如:一次挖野菜活动,年轻的爸爸妈妈不识别蒲公英。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在第二天午饭后散步的时候让孩子们找蒲公英,并进行对比,下午就生成了一节新的科学活动“真假蒲公英”。幼儿在一次次比较、争论的过程中,了解了蒲公英的重要特征。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二者合一。如:小班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认识桔子,教师把该活动设计成集体、区域二者合一的综合活动。开始部分是集体教学认识桔子的外形特征;中间部分是区域活动,在区域中剥桔皮、品尝桔子、桔瓣做果盘;评价部分则又采用集体教学的手段交流如何剥桔子、如何做水果拼盘等经验。

2.区域活动和幼儿日常活动融合。

――区域活动源于生活。我们的主题全部来源于生活,如:“一起去旅游”的主题,就是孩子们在暑假外出旅游,到一开学叽叽喳喳地述说自己旅游的经历而产生的新主题。在主题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民族风情馆、民族大舞台、中华景观村、民族之家等区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历。

――区域活动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如我园医生每天中午给生病的幼儿喂药,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医生很喜欢。我们就开展了“我帮医生阿姨装药丸”活动,在活动区中提供了幼儿园医生阿姨的照片,并提供空药瓶,在瓶上贴上点卡、数卡、颜色标记,让孩子们看这些标记,放入相应数量、颜色的药丸并找到对应的瓶盖盖好。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点卡匹配等知识。这个过程不但贴近了生活,还创造性地反映了生活。

――区域活动延伸到生活活动。在角色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在情境中习得生活技能、优良品质等,又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在超市游戏中卖鞋柜台营业员要学会看大、小标记有序地摆放各种鞋子,服装柜则按季节整理衣服,其他区域的孩子买这些东西后会很开心地试穿。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练习穿脱,到日常生活中,生活自理的技能自然也就提高了。

3.区域与区域间的联系与整合。

――区域与区域间的并列关系。传统区域一般是以五大领域划分,如:娃娃家、手工坊、建构区、图书馆等是按领域划分的,可称为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区域与区域之间包含关系。如:在主题“飞行的秘密”中的“休闲吧”中就包含有自助餐、娱乐室、图书室三个小区。即在一个大区中套小区,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适度整合,让孩子在一个区域中利用游戏情节的发展同时参与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可关注经验的迁移与关联,推动活动的深入。

――区域与区域之间转换关系。如:大班主题“一起去旅游”中,有一个区是“新疆风情馆”,随着主题的深入一步步转换为“蒙古风情园”、“特色展览厅”、“民族大舞台”。这个转变是依据主题阶段的核心概念、幼儿的知识经验而一步一步生发、推进的。

二、内隐性融合的研究

内隐性融合研究,我们重点关注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的渗透,关注幼儿经验的关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取经验,在经验中迁移、拓展,学会变通。

(一)关注幼儿经验的迁移

经验不只是知识,它还包含情感、能力、反思。幼儿在活动中关注经验的延伸、关注经验纵向、横向的联系。如中班主题活动“我和秋天握握手”,分三阶段进行。第一段核心经验是花儿朵朵:通过秋游、散步等活动欣赏、桂花,感知秋天的美。第二段核心经验是果实累累:从收集、观察、品尝活动中感知南瓜、石榴、银杏、花生等果实的特点,感知秋天的丰收景象。第三段核心经验是叶儿飘飘:观察秋天树叶的变化,探究落叶的原因,进一步感知秋天的特征。从纵向看三个核心经验层层深入、横向看每一阶段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开展,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三大途径相互渗透、联系、促进。

(二)关注目标的渗透

1.同一活动体现多重目标。如在建构中山陵(博爱坊、音乐台、灵谷塔、祭堂)风景区中,目标不仅包含了艺术、科学领域,还包含了社会、语言领域的目标。孩子们首先要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物特征及文化,然后运用测量、架空、垒高等技能搭建建筑物,还要体现建筑物的对称美。在搭建过程中要学会分工合作,同伴来参观时还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2.同一目标在不同活动中体现。如小班主题“快乐幼儿园”中有一节音乐集体活动“小雨点按门铃”,主要是教育幼儿有礼貌、会主动打招呼,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把该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区域、生活中:娃娃家互相串门学打招呼,到超市买卖东西要说礼貌用语,到日常活动中会和教师、同伴、家长打招呼,礼貌在生活中成为习惯。

融合式区域活动消除了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割裂、互不相融的现象,实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相互渗透、交叉联系、有机整合。幼儿通过与区域材料、环境、同伴、教师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积累经验、发展经验,有效获得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提高。

上一篇:高邮古城平面组织特征及成因研究 下一篇:传统民间棋类游戏的创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