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思想与禅宗的相似处

时间:2022-08-01 05:00:24

陆九渊思想与禅宗的相似处

摘要:陆九渊与禅宗思想的类似之处,一是体现在两者对最高本原的肯定和追求,在这里最高本原指“心”。二是两者都敢于破除门户之见,从而使两者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禅宗与心学在中国传播广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陆九渊 心 不立门户

陆九渊是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很重要,但陆九渊思想在当时却并非没有受到质疑,因为任何新思想从萌芽到兴盛,都有一个过程,而且在萌芽这一阶段,受到的质疑和阻力最多。心学思想由于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理学思想)有不同,所以当时有一些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不属于儒家哲学,“又适有告之以某乃释氏之学,渠平生恶释老如仇雠,于是尽叛某之说,却凑合得元晦说话。”(《象山语录》)在这一时期,质疑的人把陆九渊的心学归属于禅宗。陆的思想无疑是属于儒家的,但既然有人质疑,必然是因为其思想与禅宗、释氏之学有相似处,因此,从“相似处”对陆九渊思想进行分析,能更全面的反映他的思想。

一、强调“心”的重要性

陆九渊心中的最高本原是“心”,我们可以从侧面——“朱陆之辩”看陆九渊对“心”的重视程度。陆九渊与朱熹曾在鹅湖进行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人应该顺着什么样的路去修身,朱熹强调“格物”,主张通过“零零碎碎凑合将来”这种方法使人不断接近圣人境界,而陆九渊则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强调对“心”的把握。在鹅湖之会上,两个人互相指责对方,朱指责陆的思想“太简”,陆指责朱的思想“支离”。陆九渊作了一首诗对朱熹思想进行指责,“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象山语录》)从这次鹅湖之会的争辩内容来看,陆九渊对“心”尤为看重。

陆九渊并没有否定具体事情的价值,但他认为“事”并非最重要,“事固不可不观,然毕竟是末。”(《象山语录》)人们所做的事情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指导做“事”的“心”是有价值的,所以,他提出的“格物”与朱熹的“格物”不同,“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象山语录》)担子越重,人进步就越困难,索性抛弃担子,这是陆九渊的洒脱之处。与“事”的“末”对应的是“心”的“本”,陆九渊对“本”与“末”的关系进行了很多分析,“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会,非惟无益。今既于本上有所知,可略略地顺风吹火,随时建立,但莫去起炉作灶。”(《象山语录》)“本分事熟后,日用中事全不离。”(《象山语录》)由于“心”对“事”的影响如此大,所以陆九渊思想的重点在于讲“心”而非谈“事”,“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象山语录》)

再看一下禅宗是对“心”的追求,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而佛教是对最高本原 “佛”的追求,因此禅宗不可避免的要遵循佛教的这条道路,也会对“佛”进行追求。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自悟本心,所以禅宗追求最高本原的方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从书上去寻找,而是积极实践,希望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升华,这种方法使禅宗产生了极多的公案。甚至于后期禅宗对经书以及“佛”进行了反思的目的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达到“佛”的境界,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禅宗一直对“心”非常重视,而“心”外的一切事都无法与“心”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应该就是与陆九渊同时代的人认为陆的思想是“释氏”的原因之一。

二、敢于不立门户

陆九渊著名的一句话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他并不主张著书立说,这与禅宗的“不立文字”是相似的。陆九渊不喜欢著书,是因为他觉得很多事情并不需要靠长篇大论来述说,他崇拜的是孔子的那种“微言大义”,而后世如此多的书,需要读者去花精力去分辨哪些值得看哪些不值得看,“方册所载,又有正伪、纯疵,若不能择,则是泛观。”(《象山语录》)这无形中增加了读者提升自己境界的难度。陆九渊认为,自己即使一个字都不认识也不会影响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象山语录》)这说明,做人与识字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慧能就是如此,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后来依然成为了禅宗中最为著名的人物。

“不立文字”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陆九渊对门户之见的排斥,“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象山语录》)在陆的那个时代,有部分学者在批判“释”时带着门户之见来批判,“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象山语录》)而陆则能做到依“理”来看待问题,“问:‘作书攻王顺伯,也不是言释,也不是言儒,惟理是从否?’曰:‘然。’”(《象山语录》)只要学说依据的“理”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学说就值得学习。陆九渊还对“禅”与“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使在唐虞之时,道在天下,愚夫愚妇,亦皆有浑厚气象,是时便使活佛、活老子、庄、列出来,也开口不得。惟陋儒不能行道,如人家子孙,败坏父祖家风,故释老却倒来点检你。”(《象山语录》)他认为,其它学术思想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是世间已有的学术思想有缺陷,这里他主要就儒家学说的缺陷而言,儒家学说的缺陷让其它学术思想有了产生必要性,有了流传的可能性,因此,一位的以门户派别来批判非儒家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建立一个合理的思想,从而让其它不合理的思想失去生存的土壤。

禅宗是佛道融合的范例,魏晋时期的玄学让传统的佛教有了新的变化。假如禅宗没有破除门户之见的决心,那么就不会产生如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佛教,这也是为何佛教能够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原因——得到了中国士人的支持。禅宗强调个人在成佛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因此,佛经在禅宗信徒心中的地位相对的有所降低,所以禅宗发展到后期,对佛经以及“佛”都进行了反思。禅宗的不立门户的态度让禅宗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陆九渊思想也是如此,所以才产生了后来能与“理学”相抗衡的“心学”。

上一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地理信息化推进教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