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向传统经典学习什么?

时间:2022-08-01 03:48:57

我们可以向传统经典学习什么?

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很遗憾与十年浩劫“”一起成长。从小在学校没能接触经典的启蒙和熏陶。和同龄人比,我算幸运:由于家庭的熏陶,知晓并部分阅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由于职业和个人爱好,在成年之后,有意识地补读经典,在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故事》《弟子规故事》中,我不断地与古圣先贤交流,重塑自己的为人修养。但是,内心仍然感觉自己的文化没有根,常有一种漂泊的迷茫。

我想,这是几代人的迷茫,是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缩影,令人悲哀和无奈。翻阅我国的近现代史,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的历史(包括文化历史)进程。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至深的伤害。而我们的成长教训再一次证明,经过4500年历史检验的圣贤经典是指引后人前进的明灯。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伴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俯瞰当下中国,令教育者及志士仁人担忧。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物质水平快速增长,我们具有极高的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诚信缺乏,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让传统经典重新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温暖丰富人的内心,像太阳一样照耀人们前进的光明,是我们教育人应该赶紧担当的责任。

传统经典博大精深,学习经典毋庸置疑,我们首先应该向经典学习什么?

一、学习传统经典,传承文明高雅

对经典的喜爱欣赏、对经典的传承与发展,起步于你对经典的熟悉与了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习经典的起步是积累。自幼年起,在不同的时期,应大量阅读背诵经典,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这是学习经典的基础。阅读背诵的范围要广泛:唐诗宋词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加词语积累,提升写作水平;四书五经、弟子规、三字经教你人伦大道,影响一生的做人法则。

当你饱读经典,熟记于心之后,经典对人的影响将于无形之中,陪伴你终生。而华夏文化文明高雅的继承与发展也在你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之中了。这种传承的力量就像小草的力量一样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可怕!

在我从教生涯中,有这样的例子:

我一直致力于在孩子们中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历届学生均有收获。在正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小囫囵吞枣式地大量背诵经典,不要错过12岁前记忆的黄金时间。在学生六年的小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如:一二年级背诵《三字经》《日有所诵》及五言七言绝句;三四年级背诵唐诗宋词《弟子规》;五六年级背诵一些长篇的诗词及优秀的古文等。

只问积累,不求收获!可是,在你不问收获的时候,量变带来的质变给你的惊喜不断。在背诵积累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染,古圣先贤的文明高雅渗透到血液里,成为他们终生的财富。

学生一:7岁的陈在家看电视,画面上出现蓝田牙膏的广告,满池的荷叶,一只蜻蜓停落荷花上,很漂亮。他张口就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刚刚进学校我们背诵的唐诗,他运用得恰到好处,令家长目瞪口呆。

学生二:我们的学校在长江大桥下,伴桥而生,对大桥有很深的感情。一天,我们在一起形容大桥的豪迈,竞相斗词。一学生张口就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镇住全班同学。

学生三:日落时分,形容内心的伤感,她竟然想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的诗句来映衬,佳雯当时9岁,孩子内心的细致与敏感让我惊讶。

教师在学生学习经典的启蒙阶段,要做好兴趣的激发、方法的引导、内容的把握等工作。根据年龄、年段特点,循序渐进将经典的学习渗透到识字、说话和作文教学中,让圣人的文明高雅在孩子们的言行中得以传承。

二、学习传统经典,遵循为人大伦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代代相传,直至今天,未曾断绝。靠的就是做人的法则和真理(教人如何做好人,教社会如何安定)。而中国悠久的圣贤教育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儒家教育。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1.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道。

2.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德。

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道德法则。而人与人之间,最应遵守的主要道德法则是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上慈下孝)、君臣(上下级关系――上礼下忠)、夫妇(男女有别)、兄弟、(长幼有序)、朋友――朋友关系(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这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的大学问。

作为教师,我们应自身不断学习圣人经典,并有责任正确有序引导学生从小感受圣贤教育,从中不断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人生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至个人的修身进取,大至国家的治理安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想多元、选择多元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做好自己个人,如何成就个人自己,如何使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既让自己得到自由发展又让自己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大难题,然而却是我们人生必遇的问题,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求解和解答,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这五个方面汲取真理和智慧,也掌握要领和技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感到汗颜的是,台湾、香港、新加坡甚至韩国日本的孩子们从小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比我们的孩子要深远地多,其结果是,他们的孩子更加懂得为人处事准则,更加懂得为人大伦,文明礼貌孝顺诚信。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如何来拯救中国孩子的经典教育断层的问题?方法只有一个:尽快让孩子们接触、积累、领会经典中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越早越好。在这方面,我做过尝试:

九年前,我在带小学一年级。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家长的素质高(本科率达到90%)。那时候,学习经典的风气还很淡薄。我让全体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家长们很支持配合,很多家长也跟着一起学习。孩子们的记忆潜力惊人,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都记下来了,虽然其中的涵义不大清楚。这届学生今年上高二,让我感到欣慰和震惊的是,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对《三字经》《弟子规》都能全文背诵,童年的记忆是多么深刻呀!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经典有了深深的感情,在钱文忠教授的诠释中,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经典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为人修养。从此,他们的为人处事修养就有了参考的准则,人生从此有了道德的厚度。

从现在开始,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像他们那样,从小在“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的诵读中,受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孩子清楚社会人伦大道,明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那么,个人则安宁、家庭则和谐,国家则“大同”了。

三、学习传统经典,勇担民族大义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以及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无不体现了这一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屈原放逐,而赋《离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无不体现伟人的豪情壮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都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圣贤经典思想内核。引导学生从小学习经典,感受圣贤少年壮志凌云,体会感受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进而锻炼成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气节:不屈不挠、勇担大义,这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力量。

后记:诚然,经过4500年的大浪淘沙,传统经典是我们继承文化精神财富的命脉。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需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经典的传授。传承的内容需遵循现代社会价值观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决不可因循守旧。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上一篇:在规范与自由之间开辟绿色通道 下一篇:重视作文的评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