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辅导员视角研究新生弱势群体问题

时间:2022-08-01 01:45:34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研究新生弱势群体问题

大一新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弱势群体面临各种突出问题,身心发展不平衡、思想变化急剧、学习生活缺乏自主性、适应环境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心理素质不强等。新生所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以及潜在的隐性问题能否寻找科学的方法,得到合理的解决,关系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人的健康成长进步。如何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指引他们正确认识事物,科学选择人生目标,合理管理自我是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应该利用个人敏锐力和洞察力积极发现新生弱势群体问题,并探寻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思想素质、知识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个人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深和扩展。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素质、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持久的战斗力与竞争力,才能深入了解新生弱势群体的现实处境,系统掌握新生弱势群体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寻合理而具体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促进辅导员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新生弱势群体适应环境问题:畏惧心理

大一新生大部分是从外地来到所在高校,对学校所在城市感到陌生而又不适应,尤其是那些在家被视为宠儿,娇生惯养的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尤其突出。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另外,家庭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各种不同影响。部分家长一味地溺爱自己子女,而不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自我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很多孩子离家之后,面临一系列的生活适应问题;少数来自贫困农村的孩子,来到生活水平及条件都远远胜于农村的大城市,会对自身成长环境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敢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思想和感情上缺乏呵护与爱的教育,面对新环境会产生畏惧心理。新生弱势群体对新城市感到陌生,没有安全感;对新环境中的人不熟悉,无法正常交流;个人生活无法自理,造成生活无序。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来采取有效措施主动积极地帮助引导和解决。

在新生适应环境方面,辅导员要善于扮演父母的角色。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开学报到之后,要深入新生群体当中,进入宿舍,进入食堂,发现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以亲切的态度和朋友的身份去爱护他们,指导他们,使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到安心、温暖。辅导员要善于转换角色,给弱势群体以亲情的滋润,使他们适应新环境,熟悉新的面孔,尽快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外,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生励志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方法,展示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新生体会大学时代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激发弱势群体主动积极地适应新环境,熟悉周围同学和老师,促使他们乐于交往、善于交流、懂得感恩。

二、新生弱势群体思想道德问题:迷茫心理

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是思想转变的关键阶段,对于党的建设、社会发展等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缺乏了解。多数新生政治思想不稳定,对党的知识、社会政治和社会发展形势不够了解,且只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即“恻隐之心”(《孟子・告子上》),集体主义精神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大一新生中大部分人不清楚加入党员队伍究竟是为什么,对党史缺乏真正了解,甚至认为党员队伍与学生群体是没有联系的两个群体,一直带着迷茫的心态完成入党的各项程序。新生大多数是热情开朗的,能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敢于展示自我才能;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习惯用比较式方法对自己进行评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心理;部分学生参加活动、融入集体的心情急切,但由于自身能力和才艺不突出,产生心理矛盾,最后放弃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这些都是由于对学生活动的思想认识不正确,自身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出现了放弃和退出的选择。高校教师要及时利用开学进校时间在新生中展开先进思想和高尚道德的教育,让正确的思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价值观充实学生头脑,成为他们后期行为的重要向导。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辅导员要善于扮演教育者和政治教师的角色,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思想教育专题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理想和具体明确的大学计划,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作为班会的重要内容,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另外,还要发挥政治理论教师、高年级党员、学生会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和道德素质教育团队,以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将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新生弱势群体学习生活问题:消极心理

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都把个人科研工作而不是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另外,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导致高校师生双方都对学习包着一种“过关”或是“完成任务”的态度。这种现象是对大学职能的歪曲和误解,大学也慢慢偏离其原本职能。大学本应是一个学知识的殿堂,是做学问的基地,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当今形势下,各高校散步着“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对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着极大的消极影响。许多大一新生,尤其是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的学生,刚进校就对学习包着一种淡薄的意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积极,将仅仅期末考试的及格成绩作为“学习过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少数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数学、物理、英语等重要必修科目的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从而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甚至放弃学习,等待补考、重修或留级;

在生活上,一些生活贫困的学生,无法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专心学习,心里一味想着去做兼职工作,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部分学生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下来,养成各种不良习惯,旷课、迟到、抽烟、打网络游戏、恋爱沉迷,造成个人生活紊乱无章;少数学生存在特殊的不合理的消费观念且消费需求较高,重视奢侈品和高档商品,甚至以消费高低来评价个人。

在学习生活上,辅导员要善于扮演管理者的角色,避免错误观点对新生的侵蚀。要从思想上对大一新生进行及时引导和深入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弱势群体的学习进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激发新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风。辅导员除了组织消费观念主题班会、大学生生活习惯主题班会、人际交往主题班会等之外,还应对新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在育人工作上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辅导员深入新生弱势群体,了解大家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进行教育,向新生展示本校历届优秀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先进事迹,图文结合,真实展示,让新生体会优秀人物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向优秀学生靠拢,努力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

冷金兰(1985―)女,安徽太湖县人,第一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辅导员,助教;第二单位:安徽大学道家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对在宅养老及老年住宅设计的思考 下一篇:建筑工程中给排水的设计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