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对照分析

时间:2022-08-01 01:45:08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对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奥氮平及利培酮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分别予PANSS量表评定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奥氮平组患者PANSS评分开始下降,较利培酮组起效快,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精神障碍; 奥氮平; 利培酮

Effe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YE Qing-hong, CHEN Zhi-bin, TANG Ka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030-03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on 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lupus erythema. Method: 64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due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y were treated with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for 4 weeks.The efficac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1week, 2, 3, 4 weeks were evaluated by PANSS scale,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TESS scale. Result:After treatment for 1 week,PANSS scores of the Olanzapine group were dropped significantly,the effect was faster than the Risperidone group,the curative effect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ental disorder; Olanzapine; Risperidone

First-author’s address:Guilin Social Welfare Hospital(Guilin City Mental Health Center),Guilin 541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有典型蝶形或盘状红斑皮肤损害,并可以累及多种脏器,主要临床特征为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多脏器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4%~0.8%,好发于青年女性,其中育龄期女性占90%~95%,15~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蝶形红斑和脱发影响容貌,而疾病引发的心肾功能不全不适合妊娠,影响其自我评价和婚姻家庭生活[1];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中儿童和老年患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患病率为(20~50)/10万[2],我国患病率约为70/10万[3]。SLE如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即可诊断神经精神狼疮(NPSLE), 发生率达14%~75%,是SLE病情危重的临床先兆,也是狼疮危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影像学显示脑实质损害,并排除其他疾病,便可诊断,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等症状[4]。狼疮脑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1)免疫复合物沉积性血管炎;(2)抗神经原抗体及脑组蛋白(BIMP)抗体;(3)抗心磷脂抗体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磷脂成分;(4)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5)低蛋白血症;(6)细胞因子致病[5-10]。精神症状表现为精神病样反应,如妄想视听幻觉木僵恐惧被控制感[11]。本研究用奥氮平治疗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桂林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00例,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SLE分类标准。其中男30例,女270例;年龄18~50岁,平均(26.8±3.2)岁;病程1~19年,平均(18.0±21.5)个月;活动期180例,缓解期120例。所有患者均无智力和认知功能障碍,均可自己填写或回答量表问题。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筛查[12]。此表包括90个项目,可以全面评定受评者的精神状态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及精神病性症状等。其中伴发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64例。将筛查出来的患者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进一步评估,总分均≥60分,其中男6例,女48例;年龄18~48岁,平均(30.5±10.1)岁;病程1.5~18年,平均(17±20.5)个月。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中脑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其他特定性精神障碍[13]。将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及利培酮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PA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奥氮平组:奥氮平片(5 mg/片),治疗剂量(10.0±5.5)mg/d;

利培酮组:利培酮片(1 mg/片),治疗剂量(3.0±1.5)mg/d。服药方式以每晚1次,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调整药量,疗程均为4周。研究期间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反应(EPS)明显时可使用苯海索(2~4 mg/d),严重失眠者晚间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并予以记录。两组患者均辅以心理治疗,如放松训练、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中每1周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并做心率、血压、体重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末采用PANSS量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14]。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减PANSS减分率来划分,减分率75%~100%者为痊愈,50%~75%者为显著进步,25%~50%者为进步,小于25%者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的比较 奥氮平组治疗1、2、3、4周的PAN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3、 6.92、14.25、18.58,P0.05),利培酮组治疗2、3、4周的PAN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8.83、12.66,P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均无脱落病例。奥氮平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利培酮组痊愈10例,显著进步

5例,进步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375,P

2.3 两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的比较 奥氮平组常见不良反应多为第1周时出现,多为过度镇静,1周后缓解均能耐受;其次是体重增加,嘱患者注意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利培酮组常见不良反应有闭经、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过度镇静、体重增加。奥氮平组各时间段TESS量表评分均小于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小于利培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的比较(x±s) 分

组别 治疗1周 治疗2周 治疗3周 治疗4周

奥氮平组(n=32) 7.93±2.15 5.38±3.73 4.48±2.27 3.24±1.74

利培酮组(n=32) 9.56±4.25 7.97±4.61 6.96±3.84 5.84±2.28

t值 1.33 3.50 1.52 7.22

P值

3 讨论

Freud认为在本我欲望和超我标准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而且这种冲突通常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或谓之焦虑。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心理防御机制作为稳定的自身心理因素对其有着巨大或深远的外显或潜隐的影响,因此将心理防御方式作为影响狼疮活动指数的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躯体化和退缩影响狼疮活动指数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假性利他和压抑影响狼疮活动指数总活动指数分呈显著正相关[15]。

SLE病情虽不会立即危及患者生命, 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为主,但疗程长,病情变化快,患者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生活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让患者在确诊时的急性心理应激导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此造成恶性循环。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与SLE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SLE患者的心身症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临床上在对SLE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及时干预抑郁焦虑情绪,调动社会支持系统,以改善患者的心身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以促进疾病的康复[16]。在SLE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全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7]。对SLE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8]。

利培酮是属苯丙异恶唑衍生物,由氟哌啶醇发展而来,是一种强5-HT2A和相对弱的D2受体拮抗剂,对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效,有EPS、TD及QT间隔延长,但有明显的刺激催乳素分泌作用[19]。奥氮平其抗5-HT2A、5-HT2C 乙酰胆碱M1组胺H1受体性能均比与抗多巴胺D2受体强,但其抗肾上腺素受体性能比与抗多巴胺能受体弱故其增加体质量较明显[20]。奥氮平的镇静作用使其患者的活动减少从而导致体质量增加。有报道奥氮平在在急性期更易控制精神症状[21]。

本研究提示奥氮平与利培酮对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均有显著性疗效,而奥氮平起效较利培酮快,不良反应亦明显少于利培酮,更适合用于控制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慧茹.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 :1749-1750.

[2] Tsokos G C.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N Engl J Med,2011,365(8):2110-2121.

[3]邓国民.应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组织损害的发病机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9):741-742.

[4]刘敏,曹红.以精神异常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2):1682.

[5]许怀麟,陈宜芳,李希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01,32(3) :144.

[6] Tincani A,Brey R.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LE the result of a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neuro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J]. Clin Exp Rheumatol,1996,14(16) :23.

[7]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27.

[8]陈子龙,单德伟.以神经精神狼疮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六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24(1) :62.

[9]龙武彬,蒲红.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磁共振成像异常相关性研究[J]. 临床荟萃,2009,24(4) :319 -320.

[10] Hanly J C,Hong C. Antibodies to brain integral membranetein protei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Immunol Methods,1993,16(1) :107.

[11]杨帆,郭阳.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1):32-33.

[12] 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

[13]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精神与行为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2-55.

[14] 李华芳.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125.

[15] 钟欣,张亚萍,何淑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狼疮活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3):367-369.

[16]范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临床心理护理方法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3):7169.

[17] 邓美娥,王庆林,谭洁,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2,12(2):78-79.

[18]吴俊端,刘栋华,韦忆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4):647-648.

[19]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290-294.

[20] 朱丽秀,陈仁利,聂成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卫生产业,2015,14(5):74-75.

[21] Kotaro H,Taro O,Setal Y. Difference in early prediction of antipsychotic non-response between risperidone and olanz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phase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11,128(1/3):127-135.

(收稿日期:2015-02-04) (本文编辑:蔡元元)

上一篇: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MTHFD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偏头痛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