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1 01:11:17

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渗入到各个行业。绿色建筑是其中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绿色建筑暖通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充分体现绿色理念和环境保护的宗旨。本文重点探讨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

所谓的绿色建筑,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绿色植物、绿色花园以及立体绿色,而是真正意义上更加环保,更加贴近环境的绿色住所或者办公场所,它减少了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注重运用周围环境中的纯天然材料来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让人们在环保,无污染的环境下尽情享受生活,不仅如此,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还有着高品质和高层次的保障。

二、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意义

暖通空调是中央空调的概念,但是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央空调,它实行分户中央空调的概念。中央空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为人家创造一个平衡,舒服的恒定状态,跟一般的分户空调不同,传统的空调只能解决制冷或者制热的状态,

可是暖通空调却可以处理空气,净化空气,运用天然的空气来进行过滤和处理,加以冷却,除尘,它可以寻觅到细小的灰尘颗粒,进行细菌的消除,病毒的净化和过滤,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相对湿润的环境。

暖通空调系统的零件人约发明在前后,全世界的公司和发明家也不断引进各种现代化及高效率的新方法。暖通空调的三个功能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都有相互关联,其目的是在合理的安装、运转及维修成本下,提供舒适温度及适当的室内空气品质。暖通空调系统提供通风功能,减少空气渗透,维持室内外或不同房间之间的压力关系,空气流进或流出房间的特性称作室内空气分布。而在绿色建筑中的暖通空调,更加贯彻了环保的概念,而暖通空调区别于普通空调的特点,也更加为绿色建筑新颖、环保、高质量的特性填上了具有色彩的一笔。使得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加深入人性,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设计的特点及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建筑模式。②旧环境的更新改造。③物质的合理利用。④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⑤各种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等。在绿色建筑中暖通工程是耗能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几个原则,还要根据建筑物的特点,才能对建筑物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要求。因此在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的节约和利用。①针对空调的冷热源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方面要可行,经济方面要合理,满足这两条件的情况下。②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满足的情况下,争取建筑物内的暖通系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再生能源。③在满足设计负荷的情况下,要选用运行效率最高的设备。④在输送系统中采用变频节能技术,如风机、水泵等。二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生产设备的噪音,保证室内的环境质量,主要保证空气质量。其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室内环境质量,为用户创造舒适,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

四、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要坚持的原则 (1)节能不仅指节约能源,还要节约材料。从整个空调系统内部所涉及到的水泵、制冷机、控制系统、风机等各个结构的投资过程,控制其原材料和能源涉及材料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而对于现代新型绿色建筑来说,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用,还要与绿色建筑物内的围护结构、室内照明等系统互相结合、互相协调、互相关系。 (2)回用绿色建筑中整个系统的回用都与暖通空调系统有关。其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各部分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大多数零部件可以进行拆卸。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如果某个局部结构报废了,其中的运行设备、管材等非运转件或者材料经过一定的保养和维修,仍可以进行回收再用。 (3)广回收这个原则是指暖通空调系统的各个材料和零部件都可以进行回收,回收与回用不同,回收是指对材料与零部件进行分类回收,而不是笼统回收。 (4) 循环利用经过以上暖通空调系统中设备材料的回用和回收,废料经过专门的处理后要可以再生,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到废料最后再变为原料的闭环良性循环。对于岩棉、玻璃钢等相对成本较高但却不能回收利用的原料,在设计时就要尽量少用,最大限度的限制其使用量。 五、绿色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措施(一) 节约能源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理念的提倡,减少能源消耗标准和有效利用能源已经深入到建筑行业设计的每个环节。最突出的是,能源消耗又有了新标准,在以前的标准值基础上再次下调了10%~60%。在新的消耗能源标准下,建筑行业的节能设计要从各方而充分的考虑,其中包括暖通系统设计,空调系统设计以及照而系统设计等。同时对于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提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尤为关键。

(二)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和使用性能与自然资源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总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因素,以免使用过程中收到环境的影响或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物周边的树木、植物、水体等资源,使其起到很好的利用防风,遮阳,蓄水等目的。

(三)优化性能

建筑物热工性能涉及到建筑形体系数气密性、建筑保温、建筑遮阳等方面,建筑内部大部分的热量都是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散发掉的,所以热量传递速度与建筑外表面散热面积,因为建筑采暖能耗随体形系数的增加而增高;同时采暖建筑内通过空气渗透消耗热量达到30%~40%左右,热量消耗的主要形式是因为外窗气密性差、导线、管道等的出入口和烟囱风道以及部分结构连接出现缝隙等,所以,为了降低该部分能耗可提高门窗制作及安装精度、选用新型材料、加强密封等方法来降低空气渗透。同时建筑保温新型材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保温效果,对于节约能源意义重大。为了防止夏季不同方位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强太阳能辐射对室内温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运用可调节的通风双层玻璃窗内置百页的形式来进行减缓,因为百叶窗能够依据太阳辐射角度及强度来对遮阳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大使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功率大幅度的降低。

(四)可回收,可持续使用

暖通空调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各部分材料和零件都可以进行回收,回收与回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回收是指对材料与零部件进行分类的回收,让他们分门别类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而不是笼统的局部回收,这样不仅发扬了不浪费的环保理念,更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并采用热泵原理,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机组运行时,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不需要锅炉,不需要冷却塔,也不需要堆放燃料废物的场地,环保效益显著。地源热泵系统可以供暖、制冷,还可提供生活热水,有多种用途,一套系统能替换原来锅炉加空调的两套装置或系统,尤其是对于同时有供热和供冷要求的建筑物。地源热泵的优点更加显著。不但可以节约了能量,还可以用一套设备同时满足多种要求,减少了设备的投资成本,地源热泵还能够在宾馆、小区、厂房、商场、学校等建筑中运用,小型的地源热泵更适用于别墅住宅采暖。

(六)防排烟技术

在暖通空调设计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那便是排烟系统。一般来说,空调并不具备有消防安全中的排烟系统,但是在现代绿色建筑中,排烟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暖通空调兼用排烟系统时,会设置可靠的安全电动密闭门或者自动切换阀门。暖通空调中的排烟系统有严格的设计要求,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绿色建筑的环境着想,也更加为住户们的健康着想。

(七)蓄冷技术

蓄冷技术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在夜间用电低峰阶段制冷,在蓄冷设备中以水或冰的形式储存冷量,当出现电力高峰期时,就可以把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空调使用,从而达到节省电费、节能环保的效果。蓄冷技术错开了用电高峰,很好的降低了对电力资源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使国家电力建设投入紧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只是当前蓄冷技术还未能在全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还要仰赖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推广。 六、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全世界感到了能源越来越少带给人类的压力。在这次能源危机之前,很多商业建筑的HVAC系统中没有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其为了满足房间内湿度和温度的要求,经常把空气进行制冷再加热,其中的能耗非常大,再加上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等因素,建筑物的能耗快速增加,而且过去的HVAC系统采用双风管、定风量以及外区诱导系统占据其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自从能源危机后人们对于环保和低耗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观念和设计理念也有了质的转变。照明度降代现象明显,新风量降到最低,室内的空气温度只要保持舒适感的下限就可以,这样虽然使能耗降低了,但却使空气质量恶化。建筑业发展到了绿色建筑的阶段,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暖通设计师也掌握了把环保和节能相结合的路径。因此,从该层面看来,绿色建筑对暖通系统的要求就是用最低的能耗,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和绿色、洁净的大气环境。 结语:

总之,暖通空凋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在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行过程中,均应对节能降耗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能源消耗作为衡量系统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吴明. 浅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暖通专业的应用[J]. 建筑节能,2011,07:54-56+69.

[2]黄璞洁,许伊那. 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J]. 节能技术,2012,04:357-360.

[3]李庆阳,李奎贤. 浅谈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250.

上一篇:植物修复在雷坪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的常见类型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