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实行开放

时间:2022-08-01 12:58:04

注重实践,实行开放

摘 要: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入生活中,切实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学习空间

修订后的《大纲》强调指出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大数学观”,让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注重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发现创造,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一、教学内容开放

教学中,教师要广泛采用联系本地实际的材料,如教学第三册“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时,将学生熟知的事物提炼成数学问题:“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就不一定符合实际。如果学校没有养兔子,只能靠老师凭空讲解。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学应用题没多大价值,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若结合班上实际编一道应用题,如“二年级本班第一组有8个女同学、7个男同学,第一组有多少个同学?第二组有16个同学,两组一共多少个同学?”由于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也就容易得多。又如第十一册“积的近似值”的例题“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买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列式计算结果是:0.967 x 492=475.764约等于475.76(元)。算式旁边注明:收付现款时,通常计算到“分”,所以要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是4,把它舍去。这是教材上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分币的流通量已经很少,收付现款时都算到“角”。教师如果对学生说明这一点,学生肯定就会说现实生活中这题的答案也可以是475.8元。这样把例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肯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开放

实施素质教育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一种白由开放、自主探索的形式。具体实施中,首先要“解放”时间。传统课堂40分钟被老师按教学程序分割成几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确保教师“教”的任务能顺利完成,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开放型教学呼吁时间的开放,给足学生探究时间,因为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公式、法则、概念、性质本身,而在于科学探索的方法上。一位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整整用了35分钟;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却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出示公式的方法,让学生背,只用了5分钟,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殊不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教学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应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计算公式的探究上,因为探究要经历激发探索欲望―猜想结论―验证猜想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验证、去伪存真,获得真知。至于什么时候学例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探究速度确定。练习题可和学生一起商量有选择地做。其次要“解放”学生的手脚。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说:“同学们都要坐端正,你们看,第一组某某同学坐得最端正,你们都要向他学习。”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学生只好按要求呆坐在那里。再如教师说:“现在请同学们看讲台,这里有高度不同的4杯水,看老师是怎么操作后得到4杯平均高度的水的。”教师做,学生只需看。像这样把学生的手脚捆得死死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何培养?只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通过动手带动各种感官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才可能产生独特的、新的认识。再次要解放学生的嘴。传统数学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学生都变得不想说、不会想。我们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表达不同看法,可以打断老师。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争论。提倡学生向老师挑战,对于教材中的结论可提出不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时时想到求异,时时想到创新,将来才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观点,才有可能做出前人未做出的成绩。

三、学习空间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论是: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要的应用技能,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数学教数学,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跳出数学学数学,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增长才干,让他们成为学数学的有心人,在平凡的事上发现有价值、时代性强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折扣”,可把学生带到商场实际了解一下一件衬衣198元,打八折后是多少钱?为什么要打折?学生了解到有关经济规律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发展积累经验。又如学生学了统计有关知识后,可结合本地城市实际情况,让学生到十字路口实际统计早晨7:30~8:00上班时间内各种车辆通过数量,并根据调查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你遇到一位外地来的客人,你能形象地描述本地的交通情况吗?

(2)你认为造成交通秩序混乱有哪些原因?

(3)你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想向哪些部门反映?

(4)通过你的调查,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这一活动旨在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背景,让学生学习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总之,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的“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练习的所谓的“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和归纳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上一篇:逆求婚时代来临,接受还是反对 下一篇:智慧理答,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