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就本期特别企划致读者

时间:2022-08-01 12:18:5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就本期特别企划致读者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即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数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言论摘登

“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采,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言论摘登

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中国众多年轻的或年老的父母喋喋不休的话题。如果推选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频率最高的字眼,“孩子”二字恐怕将首当其冲。

近几年来,一些社会调查机构每年于岁末调查公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子女教育一直居高不下。据《北京晚报》消息: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一项调查,在问及当今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子女教育被列为首位。而被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3%的人竟然回答只要子女能够上大学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是的,当我们在本期特别企划的《子女成材路上的“殉道者”》中,目睹了众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材,义无返顾地舍弃自己的一切、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几年甚至整整10年苦苦地守护着孩子,苦苦地等侯着延续于孩子身上那行将实现或破灭的美好希望;甚至于,当我们目睹沈阳孩子朗朗那军人出身的父亲,为了让朗朗学好钢琴而以死相逼,我们的心灵感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震惊与震颤!而当我们在《喘不过气来的“双休日”》——不,当我们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亲眼看到上学路上那不堪重负的中小学生和他们那不辞劳苦的年轻父母,我们难道不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假若我们并不健忘的话,我们再沿着时间的纤绳往前追溯,十几年前的80年代中期,宁夏9岁孩子夏斐只因考试没考出高分便被气急的母亲活活打死,而后几年又曾接二连三地出现类似的悲剧,我们内心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乃至窒息?

——是教育的地位在公众心目和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达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崇敬?

我们要说:是,可又不完全是。

说是,是因为相对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甚至于相对于80年代中期“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而言,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得到印证:普通居民的收入总体上是知识越多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受人才市场的欢迎“脑体倒挂”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说不是,是因为现如今愿意潜心做学问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在高校或各研究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愿意留下来与老师们同甘共苦的如凤毛麟角;而报考师范的学生,本人及其父母的最终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将来要当教师。

毋庸讳言,教育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正出现令人忧虑的畸形发展。

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巨大顽症和校际定间师资的极度不平衡,使得“择校”大战近几年来在全国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中国年经一代父母们对子女教高的高期望值正无形地制造着子女教育的巨大“黑凋”,为了子女能够成材,众多的家长可以不借一切代价——这样一种可以不计成本的选择真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教育专家都难说好坏。因为唯物辩证法和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历史在理智提醒我们:任何一种事情被引至极端甚至于走向极致,其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我们这一代年经父母有特殊的经历,其孩子的成长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过“知青”的父母们,他们当中多数人没机会上大学,自认为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这些人将自己年少时曾经有过的美好梦想完完全全地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他们续写并实现那青春的梦想;而有幸上大学的“知青”父母或没当过“知青”的年轻父母,则由于子女的“独生”年代而将子女成材的全部希望完完全全寄托在自己那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于是,中国“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在这一代年轻父母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现与强化,子女教育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会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众多的热点问题中,子女教育问题如同一堆摆在公众面前的干柴,只要稍微沾上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火星,便将会立刻燃成熊熊烈火!为了子女成材,众多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为了子女成材,众多的父母可以不惜代价不惜成本;为了子女成材,他们可以舍弃一切乃至牺牲自己的事业、情爱……

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的,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累最累、最苦最苦的父母了,可在他们的子女眼中,父母的无止境付出真的就那么值得可敬可亲可……么?这恐怕只能去问问他们自己的孩子。

成材、成材、成材!在众多年经父母眼中,子女的唯一任务除了成材还是成材!而成材的标准在众多父母眼中除了升学还是升学,除了高分数还是高分数!或许是“出人头地”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缘故,中国人对自己人生的期望值太高了,似乎谁都想出人头地而且谁也都能出人头地。可一旦“名落孙山”进入社会走上平凡岗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无形中立即会使自己陷入失落、堕入精神的泥淖,久久难以自拔。许多人从此一蹶不振,理想之路“船到码头车到站”。一旦结婚、生孩子,他们才又萌生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整个儿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三四十岁的年龄,本正是劳动创造的最佳时光,可许多人此时工作上却是得过且过,“唉,我这辈子就这样啦”“就看孩子了吧”是时常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于是,他们开始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最主要精力投放于子女的教育。而子女“成材之路”若再次受挫,他们又将无奈地沿着父母走过的人生轨迹,重复前行,从而周而复始地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我们想特别提醒读者的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中,太多的人只注意到父母在不遗余力地关注、支持子女的教育;太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正是在这不遗余力的子女教育中,多少年富力强的父母在浪费着本属于自己的青春、禁锢着本职工作中本该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劳动创造、错失多少超越自己工作生活现状的机会——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是否都曾经、或正在浪费甚至挥霍着自己的美好青春、创造力和其他智力资源?假若推而广之,我们全社会究竟曾经、或正在浪费甚至挥霍着多少美好的青春、创造力和其他智力资源?当然,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但假若真有人统计出来,那无疑将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数字!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年轻父母在以“升学”和“高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成材”工程中,由于不顾实际而不可避免的“强迫”或“高压”手段,无形中又正以另一种形式扼杀着孩子们的另一种天性和创造力,阻碍着孩子正常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上一篇:爱球的汉子痛快地踢 下一篇:“煤青杯·中国青年共青团知识大奖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