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法会计必将取代价值法会计—借助新会计准则的推力

时间:2022-08-01 11:19:34

事项法会计必将取代价值法会计—借助新会计准则的推力

[摘 要]作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事项法日益显示出价值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文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的优缺点及其改进措施,得出了事项法必将取代价值法的结论。

[关键词]事项法 价值法 取代

事项法与价值法属于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分属两种流派。两者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价值法是从使用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会计理论,再用这套理论为特定的决策模型提供最适宜的信息输入,所采用的方式就是把数据处理后形成价值信息然后借助几张通用财务报表传递给使用者。而事项法认为会计目标在于以“原始形式”提供与各种可能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然后由信息使用者根据其决策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以用于决策模型。

一、事项法与价值法的本质差异

要想总结出事项法与价值法孰优孰劣,对它们作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见表1),这也是下文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基础。关于事项法与价值法之间的差异,很多文献资料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观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比较标准不够全面,大多是围绕计量属性、数据汇总程度和价值判断的使用这几点进行展开。笔者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引进了关于信息使用者的假设前提、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特征作为参照系,从而使得比较标准更为全面;其次,把众多比较标准按照其相关性概括为三大类,从而使其更富层次性和条理性,进而使得下文对事项法与价值法的优缺点分析更有根据。

表1 价值法与事项法的区别

比较项目 价值法 事项法

(一)基本假设前提

1、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可知性 可知的 不可知的

2、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共性 很多 几乎没有

3、信息使用者决策模型 确定的 难以确定

4、信息使用者目标范围 大多数使用者 全部使用者

(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

1、计量属性 单一历史成本 多种计量属性

2、计量尺度 单一货币计量 多重计量尺度

3、数据汇总程度 非常高 几乎没有

4、经济事项揭示的特征 价值方面信息 价值和非价值方面信息

5、价值判断的使用 经常 较少

6、经济事项信息处理者 信息提供者 信息使用者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①

1、客观性 可靠性低 更客观真实

2、相关性 缺乏决策相关性 提高了决策相关性

3、可比性 丧失了可比性 更具可比性

4、及时性 信息延时严重 提高了会计信息时效性

二、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的优缺点

(一)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的主要优点

1、事项法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的一些假设前提更为合理。对每一个具体的用途,不同的使用者利用范围广泛的各不相同的决策模型,这些模型的差异到现在为止一直无法详述、定义或确定(George•H•Sorter,1969)②。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众多、目的各异,要想详细地了解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类型完全不可能,更不可能总结出其共同需求。

2、多种计量属性、计量尺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大量实证研究的证据表明,计量属性的多样化可以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对会计信息计量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成本范畴,逐渐向现行价值等领域渗透。同时,除货币计量外,对实物状态的描述、对偶然事件概率分布的描述等计量尺度也日益受到重视。

3、“原汁原味”的信息、非价值信息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欢迎。事项法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事项信息几乎没有进行汇总,避免了汇总可能带来的有用信息的丧失。这些原始信息由用户根据自己的决策模型来决定汇总哪些、怎样汇总(权重设定)。此外,事项法打破货币单一计量手段后,非价值信息得以被揭示出来,无疑更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4、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显著提高。事项法强调尽量减少价值判断,从而可以更好地保真会计信息。再者,致力于建立实时报告信息系统的事项法也显著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信息使用者更便于对不同企业的经济事项信息加以比较,以更好地用于其决策模型。除了提高了真实性、时效性和可比性以外,事项法产生的会计信息也具有更高的决策相关性。

(二)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的主要缺点

1、事项法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众多、需求各异,且决策模型难以确定。因此需要列示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导致了会计信息数量十分庞大。信息提供者不得不提供大量事项信息,不仅工作量太大,成本也非常高。

2、多种计量属性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历史成本以外的那些计量属性来说,一方面是取得成本比较大,其中有些取得程序非常复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是可验证性较差,有的几乎无法验证,如可实现净值。也就是说,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可操作性较差。

3、事项法是要提供几乎没有经过汇总的原始信息来给使用者自行判断、评价和加工,但这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或者说是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面对同一信息可能要进行同样的加工分析过程,这种重复劳动无疑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新会计准则与事项法的一致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这个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此次准则修改的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货币易等方面。而公允价值正是事项法一直提倡的多种计量属性之一,将它用于计量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以更好地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事项法主张以事项信息为工作对象,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真正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换句话说,事项法一贯主张制定有利于国际协调的会计准则。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因此其中大多数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这正与事项法的一贯主张不谋而合。

事项法会计一直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独特的信息供给模式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也改进了时效性。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目标就是为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报告。可以预见的是,事项法必将为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巨大的贡献。

另外,新会计准则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这与事项法主张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价值判断刚好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事项法与新会计准则有着很好的相容性,两者的一些主张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让事项法在新会计准则面前有着价值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有着更好的实践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为事项法会计的发展带来另一个春天。

四、事项法取代价值法的必然性

在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的优缺点之中显然优点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更大的权重。就像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引领了事物的发展方向一样,事项法的上述优点决定了事项法取代价值法的可能性是严格存在的,但能否成为现实要取决于事项法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事项法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即要对取代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1、计算机技术的日益进步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给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大量事项信息的揭示和列示成为了可能;二是降低了存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成本。

2、多种计量属性的实施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得到接受③。虽然多种计量属性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它们的探索和研究。比如,对存货的期末计价当前一般都是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对应收账款、流动负债的现值计量正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得到了会计界的广泛认可。

3、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得到改进。随着使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信息中介机构(主要由专业信息分析人士组成)的兴起,既解决了使用者处理能力受限的问题,又避免了使用者的重复劳动。

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日益崇尚个性、追求个性。提供“大锅饭”式信息的价值法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而事项法则顺应潮流地提出了“各取所需”的信息供给模式。与价值法相比,事项法一直以来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种种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确实阻碍了它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成熟、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其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事项法的缺点正在不断地被克服。同时,作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事项法日益显示出价值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当前主要体现在其与新会计准则的融合性上,这使得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来说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综上所述,在新会计准则的推动下,事项法必将实现长足的发展,也必将实现对价值法的替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除了下列四项外还包括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和谨慎性,它们在事项法与价值法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②乔治•H•索特所著的《基本会计理论中的事项法》,原载于美国《会计评论》1969年第一期,本文引用的内容来自张敏的译文。

③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货币易等方面都提到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桂荣.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J].当代财经.2003(6).

[2] Sorter.G.H.An‘Events’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 1969).

[3] William R.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1999.

[4] Johnson , O.,Toward an‘Events’Theory of Accounting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October 1970).

上一篇:PBX濒临被取代的危机—论程控交换机的生存与发... 下一篇:WinRAR潜在应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