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成长“四段论”

时间:2022-08-01 10:43:15

浙商成长“四段论”

四个节点划分浙商成长阶段

从过程上看,浙商成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发冲动阶段、政策推动阶段和引导发动融合阶段。这样的划分,是通行常见的浙商成长阶段论。此外,也有一些更形象化的说法,比如说浙商从最早“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到“做人家不敢做的事情”,最后是“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等等。

本文采用的是四阶段法,即分为1978年前,1988年前,1998年前和1998年后这样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节点”分别有相应的重大法律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浙商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私营经济”内容入宪,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978年前“原浙商”人力资本的积累

1969年,年仅24岁的鲁冠球得到萧山县宁围公社领导的允许,接手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机厂其实只是一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和热情都投到了厂里。在那个年代,这是鲁冠球所能获得的最大的而且安全的创业平台。虽然资产和利润都不属于自己,但鲁冠球还是全身心的投入。

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电线扔出来,就像宝贝一样拣回去。工厂的生产更是有一顿没一顿,一开始做了一千把犁刀,跑去向农机公司推销,一进门就被赶了出来,因为他没有“经销指标”。那是一个铁桶般的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都要国家下达指标,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属“非法”。精明的鲁冠球东钻西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活下来的缝隙,那就是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如碾米机上的挡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人家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到1978年,雪球慢慢滚大,鲁冠球的工厂竟已有400号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挂着“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四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又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的牌子。这样的规模和产值,如果是国营企业,恐怕已经是县团级待遇了。可苦干十年的鲁冠球,依然只是公社农机修配厂的厂长,身份和户籍依然是“农民”。可是鲁冠球并不抱怨,他一直在等待时机而且在做准备。虽然依然一无所有,但十年创业的历练,却是他成长过程中至为重要的锤炼。

除了鲁冠球之外,横店集团的徐文荣、精功集团的金良顺、万事利的沈爱琴、方太集团茅理翔等资深浙商都是在1978年之前即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因为政策和体制的制约,没有自主创业空间和产权界定,一直到允许自主创业为止,他们所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少。

群体性的“前浙商”生长状况,温州更加典型。温州全市的无证商贩在1970年时有5200人,1974年有6400人,1976年达到11115人。“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民间市场和生产资料“黑市”也广泛存在。如平阳县的宜山一带,在1957~1970年,土纺土织多次被打压,但还是顽强地存活下来,宜山市场1976年已事实上存在,在公路还没有开通时候,每天就有100多只船的商品,3000多人在这里交易。据非正式统计,到1976年底,柳市全区已有生产五金、低压电器等工业企业256家,总产值达2052万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初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民从事其他职业的限制逐渐宽松,此时主要的职业选择是小买卖和手工业,典型的表现是,农民们走村串巷、跨镇越城,此买彼销,来回不止,多数干的是拾遗补缺的买卖,他们被称为“供销大军”;另一类是以工匠为主的服务大军,他们分别以缝纫、理发、皮革、餐饮、修理等为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南存辉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的“补鞋匠”生涯,1963年出生的南存辉,因为父亲在劳动时受伤,13岁就开始上街补鞋讨生活,小小“补鞋匠”的生活一干就是三年。

所以,这一时期温州这两类人此时虽然已有相当数量,但从社会分工和职业化角度说,他们还不是典型的工商业者。既没有原始积累,也没有力量雇佣工人,他们的职业更接近商贩和手工业者。所以他们的身份亦工亦农,这一时期的分化和转化都很不稳定。

1978年之前的创业过程,为第一代浙商的崛起提供了人力资本供给。虽然此时鲁冠球们自身的财务资本、一般性的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还比较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资本,也没有建立与政府和银行等部门的稳定关系,还处在机会的搜寻和初步开发阶段,但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和主体信誉初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未来可能拓展的市场也逐渐清晰。虽然此时仍有创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自身的合法性问题得到解决,在资源获得和市场开发上他们必将占得明显先机。

个体、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与浙商自主创业激励

1978年以后,是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突出发展的阶段,也是浙商成长最为重要的阶段。从私营企业注册数量说,这一阶段并不是最多的,但因为先发优势积累,在存续期长、经营绩效好、规模较大的浙商企业中,这一时期开始创业的浙商占了多数。

1981年国务院的《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使个体户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经济发展,且首次把范围从城镇扩展到了农村。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

浙江全省的个体户户数1979年底为8091户,至1982年达到79444户,增长了8.8倍。到1985年底,全省个体户数猛增到637236户,其中城镇户数为89262户。1986~1988年,是个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时期,城镇个体户数1988年底的规模为138263户。

这一时期的浙商从形态上大多表现为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因为私营企业从法律上还不被承认。值得指出的是,后来经营规模较大包括叱咤风云的著名浙商,此一时期大多数还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骨干,或有过国有集体企业(此处集体企业主要指乡镇企业)的工作经历;而个体工商户出身最后发展为公司制私营企业主的比例反而较低。

后来成为浙商首富(2008年8月美特斯・邦威上市首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周成建父女按股票市值计算超过160亿元,为当时浙商个人财富之最,年底《福布斯》富豪榜亦将周列为当年上榜浙商之首)的周成建就是从服装市场开始起步的。1986年,20岁的周成建来到温州妙果寺服装市场摆摊,白天卖服装,晚上做衣服。1992年,机遇降临。当年,温州市场风行起一种来自福建的风雨衣和夹克衫,于是,周成建紧跟行情开始制作这种衣服。由于质量上乘,订单不断,一年下来竟赚了几百万,这也成了周成建的第一桶金。

集体企业的改制(公转非)和浙商身份的还原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根本大法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当年底,全国第一次工商登记,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下子达到了9.06万户。而这之前,正式以私营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屈指可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是浙商产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多数今日有较大成就的浙商均起步于这一时期。2003年浙江省工商联组织的调查显示,八九十年代创业的浙商合计占了总数的85%以上。其中80年代起步的占21%,虽然远远不及90年代,但80年代的重要性比之后来更为突出。即使那些在90年代以后创立的企业,其创始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走出第一步,以个体户或者供销员、管理人员、技术员等形式积累了人力资本,到90年代外部宏观条件好转时才开始自立门户,这时私营企业大面积发育实际上是此前积累的结果。熊彼特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家的出现不是连续的。企业家不是在每一个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均匀出现,而是成群出现。这完全因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企业家的出现可以促进其他企业家出现,同时又可促使更多的企业家不断出现。

企业转制成为浙商特别是较大经营规模浙商的重要来源,不但形成了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同时造就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企业主体从公有制经济转化为私营企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国有集体等所有制形式转化为私营企业。根据2003年的调查,私营企业主当时经营的企业以前属于城镇集体、国营企业的占40.35%。到2002年底,全省8.4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有96.7%完成转制任务,88.9%完成劳动关系改革。只有12.1%的私营企业是从个体户发展起来的。2007年的调查结果与2003年大致相似,城镇集体、农村集体和国营企业减少的幅度最大,从三者之和占所有企业总数的近38%减少到不足2%。增加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其中股份制企业增加的幅度最大。

去“草根化”和新经济创业

1998年之后,政策风险逐步消解;卖方市场逐步过渡为供求平衡,在某些领域开始出现买方市场;市场空白点减少;创业的热点转移,新经济、知识经济比重提高;创业者特征也出现明显变化,迫于生计的生存型创业者减少。与第一代创业的前辈浙商相比,“草根”色彩开始淡化。

这一时期,沿用了18年的“乡镇企业”这一名称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以后,随着主管机构调整,“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乡镇企业”成为非公经济新的身份标签。

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网盛生意宝的孙德良是这一时期创业浙商的典型。

1999年,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目前,阿里巴巴汇聚了来自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注册网商,每天提供超过1000万条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

2003年,马云创建独立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2003年,马云创办C2C网站淘宝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淘宝网从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

2005年,阿里巴巴和当时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战略合作,兼并其在华所有资产,阿里巴巴因此成为中国业态最全的全功能互联网公司。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并创造多个纪录:在此前的公开发售中,超额认购逾258倍,冻结资金高达4500亿港元,创造香港股市有史以来冻资最高纪录;同时也是国内互联网公司融资之最,超过10亿美元;成为国内最大市值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此外,阿里巴巴的上市也使其一千多名员工成为千万元以上富翁。

1998年以后创业的浙商,呈现年轻化、知识密集、产业层次高等特点。以2010年浙江省百强民企为例,百强榜单上年龄不到10岁,也就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达到了近40家;而2005年后注册、成立时间不到6年的新企业有8家。制造业企业比重下降,服务业企业的份额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以后的演变中将更加明显。 

上一篇:卫兴华:“我相信真善美总会战胜假恶丑” 下一篇:国外的中小企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