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浅探

时间:2022-08-01 07:30:51

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浅探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堂的主人公是每位小学生,教师不能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将学生视作观众或看客,这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备课工作,把握小学生的现有情况,并安排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围绕课堂主题积极交流与沟通,并汇报成果。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课堂交流 策略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凸显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从目前来看,小学科学课堂交流缺乏应有的有效性,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改变这种现状势在必行。

二.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无效性的具体表现

1.交流形式化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上存在一种虚假现象――教法先进,表面繁荣,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法,但是一节课下来,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

2.交流随意化

真正有效的交流应该建立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但由于教师没有对课程内容做充分准备,导致课堂交流存在随意化现象,教师想到哪就教到哪,生硬地实施师生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三.加强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1.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里的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教师还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不仅要深入把握、钻研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小学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好各种教具和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获得知识,这是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毫无疑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这也是保障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一是教师要树立“服务者”意识,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卸下心防,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二是教师要树立“学习伙伴”意识。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如果教师放下身份,与小学生平等相处,必能让小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积极关注课堂交流过程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为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提供了有利契机。首先,教师要深入把握课堂内容,摒弃那些浮而不实的小组合作;其次,在确定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合理分工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安排好小组组长,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有事可做,比如发材料、做实验、记录过程、讨论发言、总结汇报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积极发言,表达所思所想,这对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大有裨益。再次,教师还要对小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围绕课堂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不要遍地开花,这样难以得到交流成果。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人公是每位小学生,教师不能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将学生视作观众或看客,这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备课工作,把握小学生的现有情况,并安排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围绕课堂主题积极交流与沟通,并汇报成果。这一系列做法都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行斌.打造高效课堂,展现科学魅力[J].新课程,2011(9).

[2]洪春燕.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习惯养成[J].新课程学习,2011(6).

[3]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蔡其勇.小学科学课堂的科学哲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黄崴.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以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三位一体支持系统建设 下一篇:关于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