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流行性乙性脑炎49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1 05:54:04

干扰素治疗流行性乙性脑炎49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早期流行性乙脑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49例乙脑患者为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治疗;以同期收治的40例乙脑患者为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毒唑,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7.76%、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干扰素;病毒唑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1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1995-02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急性脑实质炎症,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由蚊虫叮咬传播,多好发于儿童。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但是抗乙脑病毒效果多不满意,缺乏有效的抗病毒疗法,临床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总结我院49例乙脑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干扰素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乙脑患者49例为治疗组,其中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21.17±3.26岁;其中轻型2例、普通型34例,重型13例。以同期收治的40例乙脑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11±5.33岁;其中轻型2例、普通型30例,重型8例。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血清抗体IgM检测。2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及分型没有显著差异,P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降温、止痉,维持水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给予 -2b干扰素10~30万U/kg・d肌注,疗程3~7天。对照组在同前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毒唑30mg/kg・d加生理盐水静脉点滴,疗程3~7天。

1.3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②好转:症状、体征消失,但有后遗症留下;③无效: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有效率=治愈+好转/治愈+好转+无效。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学处理由SPSS14.0软件完成,P

2.结果

2.12组治疗效果的比较:2组治疗效果具体(见下表1),治疗组治愈率为87.76%,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治愈率为70.0%、有效率为85.0%,经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2组疗效比较

注: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比较,X2=4.303,P=0.038

2.22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治疗组46例治疗有效,对照组34例治疗有效,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改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见下表2),经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表22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3.讨论

乙脑病毒是一种披盖病毒,属虫媒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可侵犯大脑及脊髓,大多集中在每年的7~9月发病,由蚊或吸血昆虫传播。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随后进入血流,首先引起病毒血症。随后乙脑病毒可直接导致细胞病变,此外病毒也激活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M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激活补体,导致免疫损伤[1],导致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持续高热是由病毒引起产生的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损伤体温中枢所致。高热可导致细胞缺氧、脑水肿、发生抽搐等,时间越长,体温越高,后果越严重[2]。脑实质的炎症导致的脑水肿会引起意识障碍,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在临床治疗上还没有对乙脑的特效药,其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积极控制高热、抽搐、预防呼衰、抗病毒、降颅压、防治继发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支持治疗等。但是由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实质发生病变,一般的降温措施效果不好。近年的研究显示,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病毒抗原,并与后遗症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早期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早期抗病毒主要运用病毒唑[3],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对症、支持治疗,但多不理想。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经病毒感染、抗原刺激等作用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4]。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能有效防止急性病毒感染,减轻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增强杀伤T细胞引起的细胞毒作用,激发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研究显示干扰素与宿主靶细胞膜上的干扰素特异受体结合后,干扰细胞DNA合成和细胞代谢系统,从而影响病毒复制的相关因子,阻断病毒mRNA的翻译,降解单链RNA,抑制病毒颗粒形成所必需的E蛋白质合成[5]。研究显示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及出血热等方面,疗效显著[6],对乙脑的价值仍值得探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 -2b干扰素,其采用健康人白细胞中获得的 -2b干扰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转化到大肠杆菌,然后得到高效表达的干扰素,最后经提纯后制成,功能上与人体自然形成的干扰素相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 -2b干扰素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7.76%、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干扰素的治疗,能明显抗乙脑病毒,降低体温、控制抽搐及减轻意识障碍。

综上,在乙脑发病早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有效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永绥,主编.小儿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8.

[2]马小军,牛万军,王爱霞.急性脑炎72例预后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5):352~353.

[3]李正斌,邓同美,王伍,等.病毒唑治疗乙脑的疗效观察[J].洛阳医专学报,1993,12(1):21~22.

[4]范中善,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6:15~16.

[5]徐可树,邹丽,竹上勉.干扰素对流行性乙脑病毒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9):519.

[6]白敬羽,朱科专,周国平,等.纯化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抗病毒作用的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90~93.

上一篇:开放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279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加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