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慢吞吞

时间:2022-08-01 05:37:22

蜗牛慢吞吞

又是周宗伟和朱赢椿合作,他们在2007年甩出的《蚁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评为08年度“最美图书特别奖”,当年我拿着这本书,总觉得那些蚂蚁会爬到手上。这本书还算好,就一只小蜗牛粘在封面,身后拖着长长的体液。据说此蜗牛是朱赢椿饲养多年的宠物……

记得一哥们家的老爹养了只大乌龟,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往上拴根绳子四处转悠,让广大遛猫遛狗的同志无地自容。不知道朱赢椿在家有没有试过溜蜗牛,不过我认为养龟比养蜗牛好。一次性解决了几代人的宠物问题,亦可当做传家宝传宗接代,当新媳妇进门,婆婆送的不是绿镯子而是绿毛龟,那千百年的寿命正好象征地久天长的爱情。

据说宠物和主人在一块久了,性格也会和主人差不多。朱赢椿的这只蜗牛就非常的有境界,若换成我养,估计每天都要胡吃海喝,伸着脖子窥探母蜗牛的壳下春光。作为听美好神话故事长大的一代人,幼年时养宠物都有种执拗的想象,看完《新白娘子传奇》,再瞅鳝鱼或黄鳝,总会认为那是无数个赵雅芝在挣扎;看完海螺姑娘,就再不吃贝类海产品,前几年在沿海城市,桌上端来蒜蓉扇贝,我差一点就潸然泪下。那时我认为一个个的动物都会变成美女来报恩,给我做饭洗衣,说些少儿不宜的情话。若按照我这种思维发展下去,朱赢椿养蜗牛想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试想哪天蜗牛变成大美妞,还自带一套复式楼,该缓解了多少生活压力。

不过这也只是我等好吃懒做之人,不劳而获的而已。这本书说白了也是朱赢椿与周宗伟的,把蜗牛拟人化,经历我们曾经历的以及将经历的。也许蜗牛的身上有些特质与朱赢椿相同,或者是他需要。但更是借蜗牛讲了关于人的故事,他把人卑微到无限弱小,不构成威胁,难以自保。很强的代入感让你读一个蜗牛的故事,又会让你错觉原来自己是只蜗牛活在人的社会中。故事很简单,简单的说就是一只蜗牛不停的怀疑自己,到最后悟出生活的真谛。不能剧透太多,它本身就没太多字,废话稍微多点,字数就超过原著。但周宗伟的文字很简练,寥寥数语,直指人心。

一开始你会不停的怀疑,怀疑自己是错的,就像蜗牛一定要学“快”来摆脱“慢”。跟着对自己感到嫌弃,认为“慢本身并不是过错,错的是因为缓慢而滋生的懦弱性格”,要强势,而强势本身,则是害怕。香港回归之前,刘伟强的《古惑仔》大行其道,反映了香港人在面临大变化的格局中,内心的不安和躁动。

遥想高中当年,成绩好不值得炫耀,在外面认识多少人,能打架才是重要。我记得第一次打架是何等的疯狂,忘记挥拳头,直接把人家的衣服撕裂,事后哥们笑我是暴露本性的打法,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是多么的害怕,短短的几分钟耗尽了所有力气,我不觉得强大,只感到强大的恐惧。因为恐惧而用尽全力,因为力竭而被恐惧吞噬。就如跟蝉蜕打斗的蜗牛,打完才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我们常常是自己给自己树敌。”就像多年后,我开始能理解那时的我们,推崇的不是暴力,而是在努力的证明自己。

偏居于南京一隅的设计师朱赢椿,作品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但是,作为设计师的朱赢椿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不多。他的很多时间,都在喝茶、弹琴、发呆,观察蚂蚁、蝴蝶、灰鼠等各种小动物。这样貌似悠闲或者无用的时光,给设计师带来很多启发。他觉得生活应该“慢一些”,仅仅从设计师寻找灵感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趴在那里不动五分钟,灵感就出来了。”

上一篇:糖友节日吃喝要定时定量 下一篇:我能爱你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