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级控编减编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1 05:12:48

论县级控编减编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摘要:总理提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迫切需要机构编制管理保障跟进,从传统的机构编制数量管理向控编减编工作转变。然而,由于“增减主动,减编被动”的主观态度、客观编制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县级政府在落实控编减编工作中,遇到难以切实有效进行机构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的难题。而解决难题的对策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强信息公开以及政府部门间的配合协作。

关键词:财政供养人员 控编减编 机构编制管理 难题 对策

我国相当重视机构编制管理,但与当前的控编减编工作不同,以往管理中,其重点大都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精简方面,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所作的较大调整和变革。而在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方面,尚没有硬性指标和明确的规划。

国务院总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同志强调要严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总量,保证“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控编减编工作,正是以“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分级平衡”为原则,通过加强监督、强化各级责任、加强部门协作,以常态化的措施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总量,确保实现以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五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进而降低财政负担,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控编减编工作的推进,从根本控制了机构编制的增长,加强了机构编制的管理,盘活了机构编制资源,促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良好健康发展。然而,在县级的控编减编工作中,由于一些主观能动性不足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造成了工作推进不畅、部门配合不利等情况,如何让控编减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为需要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县级控编减编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1.主观能动性不足,部门配合不力

控编减编,精简编制自然是工作的重点。一旦减少编制,也就触碰到县级各部门的利益,减少了单位补充人员的机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很少会有部门主动配合县级编办来完成这项工作。而控编减编工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又迫使县级编办不得不精简编制,部分被精简部门会因而产生不满,甚至有的部门领导会向县级领导反映,通过县级领导来施压,减少本部门编制的精简数量。编办如果不同意,会造成部门间矛盾,影响以后部门间工作开展;编办如果同意,就会引起其他被精简单位的效仿,从而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极大影响了控编减编工作的开展。

2.客观条件制约,县级编制紧缺

与市级以上政府相比,县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少,编制少,不少部门处于接近满编甚至满编的状态,编制的精简,会进一步增加其编制压力,甚至会造成超编的情况,同样面对精简5%事业单位编制的压力,县级政府要比市级政府困难的多。县级部门不愿配合编办进行控编减编,除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工作压力上的考虑,尤其是一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单位,本身难以完成日益信息化的工作要求,如果因为满编而失去补充新人机会的话,日常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3.信息公开不足,群众基础薄弱

由于机构编制部门日常的专业性,县级编办面对的是各部门的组织人事科室,而广大社会公众甚至是很多机关单位的非组织人事科室人员都不知道编办的存在。与住建局、交通局这些与群众接触较多的部门相比,编办天然带有“神秘性”。县级部门被精简编制时,各部门甚至会被要求对本部门人员保密,因为该部门人员会把“减编”和“减人”划上等号,从而造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这种做法显然是与当前政务信息公开的潮流相违背,会直接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4.部门协作不够,配套机制缺失

机构编制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组织、财政、人社部门给予支持配合,同时也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纪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各机关事业单位严格遵守规定章程。但是目前县级控编减编工作的开展,更像是县级编办的“单打独斗”。县级编办难以凭一己之力对进行机构编制评估、核查、督查,配套机制的缺失也直接限制了对机构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将难以形成控编减编的长效管理、科学管理。

二、推进县级控编减编工作开展的对策

1.更正县级部门的编制管理认识

县级政府应该召开专题会议,让各部门领导理解控编减编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各部门摒弃编制是“单位所有化”的认识,不能片面强调部门利益,认为编制越多越好,千方白计要求增加编制或拒绝减少编制。

县级编办要对全县的机构编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做好每一个编制的增减都有所依据,和被核减的部门要进行深入沟通,让各部门理解编办核减的原因,促进控编减编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多措并举解决编制紧缺问题

县级政府要更新理念,科学管理好编制。努力向素质要编制,向改革要编制,向创新要编制,把注意力从编制数量转移到提升编制效能上来,管好用好现有编制,确保每个编制都用在刀刃上。对于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鼓励进行编外用人,以此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帮助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部门选调优秀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部门工作效率。

3.开展机构编制的政策法规宣传

县级编办要认真维护门户网站,拓宽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宣传渠道。充分完善信息公开,向社会公众宣传中央和省市各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介绍近期的工作动态。让广大的干部群众了解控编减编政策、理解控编减编政策。

同时,县级编办可以积极与县委党校沟通,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列入干部培训内容,通过举办讲座、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让各级干部群众深入、透彻地了解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让“机构编制”不再神秘化。

4.健全部门协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县级编办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建立机构编制相互配合协调机制,实现机构编制关信息库的互联共享,提升全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整体水平,推动控编减编工作开展。

在机构编制的督查方面,县级编办要和纪检监察部门紧联系,推进机构编制的法制化监督,树立机构编制“底线、红线、高压线”的刚性约束,保障控编减编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新理念[N].人民日报,2013-04-10

上一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浅议 下一篇:下周冲高后高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