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8-01 12:20:50

探寻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时下的课堂,花样繁多,学生们的注意力常常被打断。长此以往,琅琅读书声少了,嘈杂音乐多了;思考时间少了,观看视频图片多了;抽象思维锻炼少了,感性煽情渲染多了……如此花哨不实用的课改应该立即叫停。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探寻出务实高效的新课改的途径和方法。

一、走出张扬个性的误区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学习方式以记忆操练为主,学习目标单一,强调知识目标特别是应试学科的知识目标,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本应得到充分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习惯却大为弱化,在个别地区与学校,学生已完全异化为考试的工具。所以,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有不少课程专家在进行通识培训中都将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此,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确大为加强:在学习数据统计时,学生离开课桌,通过采访听课教师收集数据,并制成了统计表;在教学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学生量课桌,量黑板,反正是在满教室里找测量的物体,热闹得很。再说奖励的方式吧,一个比一个新:有贴小红花的,有奖红五星的,有送“天线宝宝”的,甚至有些教师在一些公开课上还拿出了物质奖励的高招……

那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轻松与快乐吗?

如果我们是如此单一、机械地理解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仅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在最易改变的具体学习方法等外在的表现上,仅把学习的快乐当成学生在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掌声与“嘿嘿,你真棒”的群体表扬声,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引导与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态度非浮躁不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的理解太简单,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

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错,但它并不意味着无需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培养的问题情境。在同学之间交流探究的成果时,要培养学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新课程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形成创新型思想方法的建构,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的教师要静下心来,理解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只有我们教师自己能远离“浮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多关心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着力提升每一种学习品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发展的价值,新课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生命成长的功能。

二、告别合作学习的尴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合作性学习纷纷走入课堂,我们会时常看到教师将学生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团团围坐在一起,也不管在上课过程中坐在课桌外侧的学生扭起脖子看黑板上的文字是否舒服,也不能有效地关注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状态,只要让学生讨论起来,且还要大声地嚷嚷起来,好像这样就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了,也能给领导与听课的老师一个满意的交代了。好像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或流于表面形式似的。

为避免出现类似的尴尬,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醒学生尊重同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得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的意思,并从中摄取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记的习惯。每次交流可指派写字速度快的成员记录讨论要点。最后,要培养学生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能力。归纳出讨论结果达成共识的部分,当小结出现疑义时,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集体交流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都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带着初步的观点再进入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让学习能力强的作总结归纳,从而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让中等生得到锻炼,使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交流形式要根据研究问题或内容的难易灵活选用:1.汇报协商式:小组成员依次轮流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小组协商形成集体意见。2.比较补充式: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其他成员对这个方案进行补充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方案更加完美。3.质疑辩论式:当两方出现不同意见时,引导相互质疑辩论,让学生学会抓对方的要害,寻找存在的疑点,从而质疑辩驳,并积极地把自己的观点抛出去让别人信服,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们还尝试动态分组,即在保证组内优、中、差搭配,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兼顾,“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基础上,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使弱势学生在新组内有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平台。

总之,新课改不是花架子,切忌图热闹搞形式,既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校情学情,脚踏实地地探寻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辽2014.7-8p21)

上一篇:试论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下一篇:立足学生发展,创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