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会计技能训练中的差异化教学

时间:2022-07-31 08:01:40

浅议会计技能训练中的差异化教学

摘 要: 在会计技能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统一要求会导致教学出现问题。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以生为本,因人施教。

关键词: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 会计技能教学 教学策略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坚持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的具有较强管理意识和信息化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人才”,建立以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在实际操作训练中,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性格上的差异、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学习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在会计技能这门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实施什么样的有效教学,才能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使专业技能教学公正、公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呢?这值得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区别对待

会计技能教学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银行结算票据、税务发票和自制凭证填制方法;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启用、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更正方法;掌握财产清查、银行对账的程序和方法;掌握科目汇总表与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掌握各税种的征收政策和计算方法,各种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等等。

职业中学学生由于先天的智力因素,后天的生理、心理发展状态不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种种差异。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操作中,各人的优势和劣势均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如果只有单一目标,只有所谓的一视同仁,恰恰是对学生的不公平。

专业技能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教师应尽量更多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不能区别对待,单一的教学目标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就像吊得高高的香蕉,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它。长此以往,学生怎么会喜欢老师教的东西呢?于是相看两相厌,老师教得越来越困难,学生学得越来越不耐烦。所以在会计技能教学中,同一教学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制订多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

教师在技能教学备课时,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注意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比如技能教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然后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填入记账凭证,需学生要对理论基础非常熟悉。教师在确定最初的教学目标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练习目标可以是能把记账凭证的项目都填写完整;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练习目标则不仅要填写完整,而且要准确、整洁、美观、迅速。

虽然看起来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不公平,但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会想着“原来会计技能也不难,下次去练一练较复杂的业务”,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想“经济业务肯定不止这些原始凭证,还有哪些原始凭证呢”。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当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真正的公平。

二、教学过程的因人施教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在技能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的不同,对同一个项目课程,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应当掌握的技能。

一般的分层教学通常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进行同质分组。基础好的、较好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较弱的学生来说,进步不明显,反而有所退步。

会计技能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要让学生学到技能,在社会有立足之地。职业中学会计专业不在于能培养多少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重要的是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都能学有所成。因此,在确定组别、设置会计岗位情境时,教师不应公开地同质分组。基础较弱的学生,虽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看到其他好学生编成的组,可能觉得老师是不是准备给她们“开小灶”,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由此产生自卑、厌学的心理。

所以,我在专业技能教学中通常采用混合编组,即同一小组由基础好、中、弱三个层次组成,而每一小组中再进行不公开的同质分组。这样,项目任务一视同仁,学习目标按实际情况选定。任务下达后,同一小组可以分工合作,不同质的学生既可以优质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又可以取长补短。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训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技能教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模块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每一组都给三套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第一套由资金的筹集到利润的分配,全是最基本的经济业务,涉及到成本计算、损益结转、利润分配时,数字都已经计算好,减轻了学生的练习负担;第二套和第一套相比,涉及到成本、损益结转、利润分配,全是让学生自己归集、分配、计算,难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第三套,除了计算外,还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受托代销商品、盘盈固定资产等有一定难度的经济业务。三套经济业务每个学生都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我给他们提出了参考意见,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经济业务,使他们树立信心,确保他们都能愉快、积极和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练习任务。

这种不公开的同质分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能看到同组其他学生给他的压力,从而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也会逐渐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三、评价和考核的不同标准

会计技能的评价和考核,我认为应当考虑到整个职中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往的评价标准并不适合我们的技能教学。在对班级中相对较弱的学生评价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循序渐近。

爱因斯坦小时候交手工作业时,交了一个很糟糕的小凳子,老师非常生气,说在这个世界上保证再也找不到更糟糕的小板凳了,可是爱因斯坦却说还有两个,并且从书桌里掏出了两个更糟糕的小板凳。学生在交给我们糟糕的练习成果的时候,相信在他的课桌里还有更糟糕的“板凳”。

所以,在激励学生的同时我们还要维护其自尊心,才能增强其自信心;把握好尺度,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不能只注意这类学生,而把优秀的学生丢在一边置之不理。对于这些有着技能优势的学生,教师应该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激发其更加强烈的专业精神,促使他们真正成为专业学习的强者,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制订的考核标准应有所“浮动”。

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指导学生正确定位,学到扎实的技能知识,是职业中学每一位专业教师最衷心的希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摸索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就能使职业中学的学生“乐学、善学、优学、会学”。

上一篇: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财会学科的课堂 下一篇:抓好自我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