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性地理课程与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

时间:2022-07-31 07:05:46

浅析隐性地理课程与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

摘 要: 在学校地理教学形式中,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两种形式并存。但是历来显性地理课程体系健全,忽视了教材之外的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一定障碍。本文在分析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的基础上提出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学校地理教育 显性地理课程 隐性地理课程 地理素养发展

目前,学校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地理教育担负着与其它学科相比独特的重任,即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素养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1]。地理素养由三部分构成: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这就决定地理教育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各界。那么怎样将更丰富、更有效的信息从广泛的自然界和社会界中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一、学校地理教学形式分析

从地理课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形式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2]。

(一)显性地理课程。

显性地理课程,亦称“正式地理课程”,指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这是我国学校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①保证有效时间内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②便于形成统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③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显性地理课程的意义在于:是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隐性地理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源于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其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的。它也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的特点是:①隐性地理课程是一种与显性地理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是非强制性的;②隐性地理课程是存在我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当中的,来源非常广泛,是具有开发性的;③隐性地理课程是学生个别零碎获取的知识,因此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象;④隐性地理课程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形成的,所以学生愉悦地、容易地接受知识,并持久保持。

(三)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关系。

隐性地理课程通过学校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形成优良的地理素养。如:学校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学校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压抑,形成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这时有计划地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极易接受知识,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肯动脑去思考大自然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再者,学生必须跋山涉水、风吹日晒顶风冒雨地在野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同学间相互合作形成团队,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形成。

隐性地理课程有助于显性地理课程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理论性的,而隐性地理课程作为特定的地理文化知识,是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如:有些学校建起的科普气象站。通过组织学生成立气象科学小组,学生在每天的实地观测中记录有效数据并通过小广播播报,这样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更扎实地掌握气象气候方面的知识,从而弥补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隐性地理课程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隐性地理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各界当中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隐性地理课程需学生亲自对地理现象观察、原理思考,否则对地理感性认识不深,也无法为地理理性知识打基础。

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是相互促进的、依赖共存的,也是互补的。显性地理课程通过普遍的课本教会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新的隐性地理课程。隐性地理课程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促进显性地理课程的发展。

二、地理素养发展

现代公民素养基本包括认识和履行公民所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国际交流中的权利和义务。现代公民既要有国家意识,又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要树立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地理教育有很强的公民素质教育,地理教育中有国情、国力、国策、国法教育,有我国自然条件的教育,又有我国社会状况的教育,还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迫不及待的事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必须先了解地理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

《地理教育国际》在“地理与个人教育”一节中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3]。

1.知识和理解方面

认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文系统和形成区域概念,以及全球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意识。

2.技能方面

学会利用文字、数据、符号等资料表达地理信息。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分析二手资料,从而探究区域到全球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

3.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产生兴趣,会欣赏自然世界的美和体会人类各种不同生活情况。关注后代的居住和环境质量与规划,尊重别人的平等权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具备地理素养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的载体。中学地理教材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独特的地理学视角,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解决当今世界三大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问题。

2.保证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了解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形成人口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人均资源不足、东西发展不平衡,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理素养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对个体终身发展具有意义。地理素养对学生的地理认知、地理技能及所有跨学科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以此保障实现学生终身发展。

三、学校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关系

(一)加强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促进地理素养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构成于地理活动课、校园文化中和社会各界。地理活动课是在课堂以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有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个非正式的课堂中、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团队的合作形式愉悦地接受知识,而且是在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接受的。这种知识的内在保留时间是长久的,慢慢地会在学生的认识世界中积累起来,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师生共同创造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随时发挥地理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各界中与地理相关的隐性地理课程很多,一些全国性、世界性的节日宣传都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4月23日世界气象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等等。这些广泛存在社会各界中的零碎的隐性地理课程逐渐积累,会慢慢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二)加强地理素养建设,促进隐性地理课程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包含在物质和文化当中,以及生活空间当中,是非系统的,零碎获得的,这样就决定了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是有差异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个人的学识、兴趣、爱好不同,就接受不同程度的隐性地理课程。这就说明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差异会形成对隐性地理课程的不同认识,甚至认识不到隐性地理课程的存在。

地理素养的实践性告诉我们,通过实践活动,个体亲身体验各种地理问题,可以获得丰富真实的经验,加深个体对自然生态问题的感悟。个体的地理素养不同,得到的经验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地理素养来源于实践又付诸实践,正像隐性地理课程隐藏于社会又实践于社会。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当今学校地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隐性地理课程的教育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服务。学生在地理素养发展的同时,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隐性地理课程,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中伟,王杨.公民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与提升途径[J].地理教育,2010,(7).

上一篇:新课程下物理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 下一篇: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