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2-07-31 04:51:15

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地区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呼吁、建立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研究

体育教育中的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本文所研究的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因生理残障、慢性疾病、重度肥胖和过度瘦弱而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处于弱势,不能达到现行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群体。

一、中小学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学生人数情况

调查显示:在长株潭地区受调查的24所中小学中,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总人数有615人,占学生人数的1.28%。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男生有33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70%,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54.78%,女生有24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58%,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45.2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中男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

二、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1.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课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只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占52.7%;也有些学生为了改进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41.34%,但大都只是参加一些非剧烈性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太极拳、舞蹈等。但也有6.52%的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其中的大部分生理性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要较生理上的问题严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隔绝畏缩不前,有的把自已封闭起来,关在小天地里与世隔绝。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占4.34%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被忽略的。

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教学场地器材影响的情况。专用场地器材的数量和性能是完成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还没有一所学校能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专用的体育场地器材。目前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数量有限,只能基本满足正常学生的需要,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所需的专业场地器材常常被忽略。

3.承担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的教师情况。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影响体育教育效果最重要的变量。上好保健体育课,不仅仅要求教师精通一般的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对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康复、运动与疾病等方面有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尚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保健体育教师。目前这些学校的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是由未经过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他们与一名合格的保健体育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三、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较低,对上体育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个方面去完成这一任务:一是注重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由于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处于劣势,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通过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和谐温馨的氛围,及时表扬,杜绝嘲讽,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安排学生有浓厚兴趣且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和适合他们自身的比赛等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做他们愿意又能够做好的事情,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收获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身的价值感。

2.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体育教学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保健科(非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积极研究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以便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需求。

3.加强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学校应当通过上级财政拨款、社会资助、自筹资金等方式改善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让弱势学生群体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从而能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心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2]张振龙,于善旭,郭锐等.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20-23.

[3]谭志刚.湖南省城镇“弱势群体”健康及健身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20-22.

[4]彭仕杰.农村学生体育权利的侵犯和保障[J].甘肃科技,2010(3):85-87.

[5]马岩,杨乃彤.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J].教学与管理,2007(9):54-5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B41104),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10167)。

上一篇:浅析高职教育里的实践教学 下一篇:浅议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