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与合理用药

时间:2022-07-31 04:26:01

有些人吃过药以后胃不舒服;有些人吃过药以后浑身出现小红点,瘙痒难耐;有些人在输液点滴的过程中出现休克,这些可能就是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如果这些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成为了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由某种药物或数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并不是药物的质量有问题。如庆大霉素引起的耳聋、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等。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些,如果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发现不及时,耽误了治疗和抢救时机,则可能引起不可逆的损害,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可以出现在人体的各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等等。下面就一些常用药物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药源性消化道出血和溃疡

药源性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在临床上很常见。凡是影响胃肠保护机制的药物都有引起溃疡与出血的可能。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解热镇痛药、皮质激素和抗感染药。

比如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超量或长期用药对胃黏膜有明显刺激作用,可致原有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易导致胃肠黏膜糜烂、出血和溃疡。据报道,健康人每天服用3克阿司匹林连用3个月,胃溃疡发生率23%。每天服用消炎痛75~150毫克治疗风湿病的患者,其中有14%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有4.7%经诊断为胃溃疡,有3%引起大出血。

药物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反应一般无需治疗,停用药物后可自行缓解。并发溃疡或出血的患者,应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并积极应用抗溃疡药物和采取止血措施。很多非处方的感冒药、退烧止疼药中都含有这些会影响胃肠保护机制的药物,有些患者感冒发烧后,希望快点见效,一次吃好几种感冒退烧药,这时不但治疗效果不会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却成倍增加,轻者胃痛、呕吐,重者还会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

在使用这些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药物时,应该严格掌握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多种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合用。有些患者因为病情需要,必须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以嘱咐其进餐后服用,这样一部分患者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改变服药方法后仍然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听取医生建议,改变治疗方案或加服一些胃黏膜的保护剂,以减轻不良反应。

药源性听力损害

在我国近20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约有一半是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致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一类药物,其损害部位是前庭神经或耳蜗神经,耳毒性反应发生率2%~24%不等。还有更多的自觉症状不明显的亚临床型耳毒性反应,发生率约为10%~20%,在剂量较大、疗程较长时其发生率更高。因为这种药物性耳聋治疗起来颇为困难,所以预防更为重要、

作为医师,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如病人有耳聋的家族史,就应该绝对禁止应用这类药物。如病人已有神经性聋,也要谨慎用药。因为药物可通过胎盘传输给胎儿,造成先天性耳聋,所以孕妇也是禁用的。儿童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此类抗生素,因为他们尚不能正确诉说耳聋或其他不适的感觉,容易造成不可逆后果和终身遗憾。成人患者病情需要使用这类药物时,如果耳朵出现不适感,例如饱胀感、耳鸣,听力下降,应该及时就医,千万不能怕麻烦,自己处理,否则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听力损害,甚至耳聋。

药源性皮肤疾病

皮肤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时后果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药物所致皮肤疾病的种类较多,其发生率约占住院病人的1~3%。药物不良反应可在累及各种内脏器官的同时引起皮肤病变;有时以皮肤作为主要发病部位,约占患者30%。按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斑丘疹、荨麻疹、固定性药疹等。最常见的致病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复方磺胺甲嗯唑、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同一种药物可以导致多种皮肤病变,不同药物也可引起同一种皮肤病变。即便是治疗皮肤疾病的一些外用,药膏,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皮肤损害,甚至引起全身疾病。

很多患者喜欢自己到药店买药膏涂抹,因为外用药中多数都含有激素,这类药只要一涂上,见效非常快,许多人因此把这些药膏当作法宝,只要一过敏,就涂上,有的甚至还当作化妆品来用。长期使用下去就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使患者的皮肤出现损害,如表皮和真皮变薄、变脆,出现萎缩纹、毛细管扩张,易擦伤、伤口愈合变缓。此外不适当的应用含激素的软膏还可导致各种感染发生,如细菌感染所致的毛囊炎、病毒感染或皮肤真菌感染。长期不适当应用含有激素的软膏,药物可以被皮肤吸收入血发挥全身作用,而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作用就包括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后,一些正常人群不会感染的细菌和病毒都会找上门来,可能造成难治的严重全身感染。

中药亦可引起药源性疾病

说了这么多西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那么中药是否可以避免这些副作用呢?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西药皆是如此。

中药在我国使用具有悠久历史,长期以来,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西药的概念根深蒂固。加之此方面监测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使许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有所忽视。

近十余年来,全球掀起了回归自然的高潮,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不断加大,中药保健品、食品、药品等应用日益广泛,患者自行购买服用、非专业人员乱开乱用中药。

中国是传统药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中药诱发的不良反应在我国日趋突出,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病例报告中,与传统药物有关的病例数和死亡数约占5%,越来越多的医药工作者及患者开始关注此问题。

例如,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可以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2000~2002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龙胆泻肝丸及含关木通的药物不良反应有80多例。中草药肾病是指由关木通,广防己等含有马兜铃酸植物引起肾病的统称,也有人称“马兜铃肾病”和“植物成分所致肾损害”。2002年11月,国家药典委员会批准,用不含马兜铃酸的“术通”取代“关木通”。目前企业生产的龙胆泻肝丸已不含“关水通”。

中药成分复杂,不良反应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很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叶才能发现,敞患者服药应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期服用。肾功能不良,老人等特殊人群用药时更应谨慎。

上一篇:患肾结石还能不能补钙? 下一篇:按摩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