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ODI的产业选择分析

时间:2022-07-31 03:17:08

新形势下我国ODI的产业选择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的规模有所扩大,但不同产业的投资规模却相差悬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对当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至关重要,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ODI;产业选择;比较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47-0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谁去投资――企业选择,何处投资――区位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产业布局。由于我国ODI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其产业选择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ODI的产业选择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国ODI已经遍及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建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6426家,累计对外投资额超过572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

1.以存量衡量的我国ODI产业规模比较

截至2005年末,我国ODI的主要产业有五个,即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制造业。根据国家商务部《2005年中国ODI统计公报》(2006-09-08)提供的相关资料,我国具体对外投资存量产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五大产业中,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控资控股)的投资存量总额为165.5亿美元,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0%,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

在这五个产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低,因为相对于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及商业服务业来讲,制造业的ODI需要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作后盾,而这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在发达国家ODI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很大,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和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的驱动,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我国采矿业ODI存量相对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资源的短缺,不仅约束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我国一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因此,为了突破资源供给的瓶颈,不少企业纷纷投资于资源开发业。

2.以流量衡量的中国ODI产业规模比较

2005年,中国ODI流量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当期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产业分布具体情况可见表2。

2005年,我国ODI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投资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批发和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采矿业16.8亿美元,占13.7%;交通运输、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其他行业5.2亿美元,占4.3%。我国ODI高度集中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三项合计占77.3%,其他14个部类投资仅占22.7%不到。与2004年相比,产业投资结构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幅度最大,同比增长了559%,制造业同比增长了208%,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了182%,采矿业则同比下降6.9%。采矿业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个行业的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的利用周期比较长,后期稳定的追加投资主要涉及一些配套设施,但是其投资存量还是很高的;初级加工制造业是生产性海外投资中另一个较为集中的部门,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当然,行业结构方面的技术含量还是在逐步提高,例如行业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但从总体上来看,ODI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低技术格局未有根本改变。

二、我国目前ODI产业选择的特点

1.存量结构显示我国ODI出现“比较优势悖论”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ODI应该从投资国的比较劣势产业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也就是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该产业又是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按照三次产业划分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高级形式,应是我国将来一段时期对内重点投资的对象。但是截至2005年末,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我国ODI存量前两位是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近一半,反而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对象,出现所谓的“比较优势悖论”。但这样的结果,其实与我国行政区划和统计口径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对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截至2005年末,我国ODI存量在港已经达到365亿美元,占总存量的63.8%。香港作为亚洲的转口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要求较高,国家进一步对香港这两个行业投资,就是为了加强香港在亚洲服务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但是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大陆对香港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在统计口径上还是纳入到对外投资中。所以,实为对国家内部比较优势产业的投资,由于行政区划和统计上的原因,造成我国出现“比较优势悖论”的表面现象。

2.ODI中的制造业由初级型向中高级型转变

2005年,从制造业ODI的结构中可以发现,我国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的投资比重有所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ODI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的转变。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其他产业具有极高的带动效应。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制造业ODI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国家整个ODI的战略发展。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在ODI中不断利用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把现代高科技成果移植到传统制造业中,进行对传统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例如,把纳米技术嫁接到服装制造业中,把盐和矿泉水创新合成盐饮;把一些处于初级型的传统制造业向更高级的现代制造业上引导,从而加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国内产业尚不具备结构高度化的条件和制度优势

相比发达国家的ODI,我国现阶段ODI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并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优势,相反,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势将是ODI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我国发展ODI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即通过开展ODI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对于投资目标的二重性,暗含了我国ODI决策的基本程序:先选择产业,再选择企业。只有在优化ODI产业选择的前提下来选择从事这一投资活动的微观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本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能力,为实现ODI的双重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三、我国今后ODI的产业战略选择

总书记最近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必须“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对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应主要加大以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资源开发业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主要任务

资源开发业仍将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二是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国际经验表明,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从我国国情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资源开发投资占51%,这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三是有助于缓解资源缺乏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资源缺乏而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相对提高了我国资源拥有量。我国已积极发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资源较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开采恰那铁矿,每年可运回近千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矿石。我国应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2.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应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将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这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50余年的建设,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目前,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所以,这些行业也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适时地转移国内过时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国际转换、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国内比较劣势产业的经济寿命、增加利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3.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1年,服务业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与此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1997年,服务业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达到50.3%,2001年则上升到63.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从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截至2003年末,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合计171.49亿美元,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达52.5万人。在旅游业方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174.06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商务服务业领域,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参考文献:

[1]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建中,马淑琴,周新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数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钟星铄,杨明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J].市场论坛,2006(1).

[5]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4).

[6].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N].人民日报,2007-9-30-A01.

[7]Kiyoshi Kojima,(1978),“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上一篇:“职务终身制”与“权力终身制” 下一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下的公司信息运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