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黄龙

时间:2022-07-31 01:53:40

黄龙县因山而名。在渭北平原东北角与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隅,黄龙山隆起在那片沟壑纵横的鄂尔多斯地台上。从地图上看,黄龙如同从天外飘落的一片枫叶,覆盖着山塬沟川上的绿洲,屏蔽着北方的黄土风沙,为八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输送着清新的空气。

七月炎热的时节,我从省城来到黄龙。晚宿县城一家不大的旅馆。旅馆设施颇简,没有空调,却有着省城不曾有的凉爽。晚饭后逛县城,街边楼房不高,大多两三层,几处土房夹在其中,街面干净整洁,马路平整宽敞,路灯一片通明,几家店铺仍在营业,还有一家专卖防寒服。虽是晚上九点来钟,街上已无多少行人,也不见汽车摩托轰鸣,甚至没有了市井喧嚣。街中的广场,飘着悦耳的音乐,喷泉欢快地跃腾,好像专为着我们几个游人。立定广场举头遥望,深邃的夜空竟也一抹明净,挂在东山上的月儿放着银波,悬在穹顶的星河泛着璀璨。山城的夏夜竟是如此秀丽与宁静!从广场回到旅馆,打开面向山坡的窗户,沁人的凉风飘然而来。展开一床棉被,躺在舒适的席梦思上,夜鸟的啼叫,夏虫的啁鸣,不时地叩窗而来,仿佛置身荒郊野村,感觉竟是万赖俱寂。于是,身心彻底放松,不知不觉遁入梦乡……

清早的黄龙,天上挂着薄云,阳光隐在云后,坡上的林子寂着,檐下的鸟儿静着,山城弥漫着夏早的清爽。我们按计划去柳沟考察通村公路。离开县城进入山林,但见云锁雾罩,林霏不开,峰岭含烟,河谷朦胧。行至黄龙海拔最高的大岭山上,如置身云海雾涛,观近岭满目叠翠,眺远山尽显幽深,一幅“烟云聚拢丽重峰,林壑相蔚秀群山”的瑰奇!带有几分寒意的山风扑面而来,不由得人们裹紧单衣。经过崎岖的山路,中午赶到位于县东北的圪台乡,一阵电闪雷鸣,顿时大雨如注,顷刻间天地白茫茫一片。下午穿过雷雨再回到县城,则一会儿晴空艳阳,一会儿浓云细雨,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时晴时雨新亦奇!县上的同志说,这便是黄龙夏天的性格。黄龙属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天多寒,春天多风,夏天多雨,秋天多阴,四季分明,且冬长夏短,少有酷热,最是避暑度夏好去处。

黄龙多岭多梁多沟多川,更多的则是树是草。全县百分之八十的面积被森林和草常年覆盖着,有着黄土高原“绿色明珠”、“黄河绿洲”和“天然氧吧”之美誉。从澄城县下西禹高速公路经过渭北丘陵地带,便是莽莽的黄龙草原。下得车来,登高望远,只见芳草离离,山岭葱茏,川塬翠微,一条小道逶迤于连绵苍翠之中,一湾碧水镶嵌于蓝天白云之下。从草原再往北走,郁郁葱葱的天然次生林无边无际。油松、山杨、白桦、侧柏等乔木和灌木,把沟壑川塬装扮成天然的绿洲。从县城去柳沟再到圪台乡,路在林中蜿蜒,人在绿海行进,路边溪水潺潺,林中鸟啼如歌,置身此境,真能使人不酒自醉。据说,黄龙山林里有几十种珍稀植物和动物,许是因为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贸然造访,那林的主人始终未曾谋面,当然我们也不忍心打扰。令人称奇的是,沿路不时有三五一群的黄牛,或悠闲吃草,或自在歇卧。我晓得这不是野牛但纳闷怎么无人经管,经打问才知这叫家牛野养。主人将牛放归山林,任其沐阳光雨露,觅野草山泉,栖路边林旁,只是要隔几天赶回去喂些饲料,这样就养育出了一群群品质生态的“森林牛”。这森林牛也驯服听话,不怎么乱跑,也没有过丢遗。当听说这里还用同样的方法养育“森林猪”时,我不仅为这牛这猪喂养的生态而称道,更为山里民风的质朴和治安的良好而感叹。因为雷阵雨的缘故,我没有去成原始森林。

曾经有黄龙人口乃“全国经济晴雨表”之说,这使我对这里人们的变迁心存好奇。黄龙是个典型的移民县,全县近五万人口来自全国二十九个省区九个民族。历史上这里人口流动频繁,聚离无定。从出土的黄龙人头骨化石和不同时代的遗迹遗址看,至少从旧石器晚期以来就有人类的活动和不断创造的文明。资料记载,黄龙唐宋繁盛,清初人众,后因地震、灾荒和战争人口锐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全县人口曾达到近六万人,为黄龙历史上人口之最。大概由于黄龙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治力不能及,同时山大沟深林密,便于避荒躲难,因而遇到灾荒或形势紧张时,这里人口就增加;一旦情势好转又会回流或外迁。流动似乎是黄龙注定的性格,今天黄龙人还在流动,不过和过去的流动有了很大不同。不甘守着清山秀水过穷日子的人们,外出打工或者到外面谋求发展,流出去的有人不回来了,但也有人带着技术或资金再回来。特别是被黄龙的生态资源所吸引,更有人来这里承包土地,收购林特产品,开发油煤资源,或者考察旅游。这成为今天黄龙人口流动的新特点。地处偏僻的柳沟村三百多口人,常年在村里的是被称为“613899部队”的娃娃妇女和老人。就是他(她)们,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反季节蔬菜,竟然把韩城甚至山西的客商吸引了来。县上的同志告诉我,黄龙要改变山清水秀而民贫县穷的现状,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最佳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核桃产业大县,这两年来黄龙考察投资或旅游观光的人明显增多,已经有省内和浙江、香港等地一批内外资企业落户黄龙。我想,随着黄龙走出深闺被外界所认识,这里将会吸引更多的人。

频繁的人口流动,加强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信任,带来多样的民俗文化,也形成豁达开放的地域性格。在酒席上,黄龙人大杯喝酒敬酒,酒令或者谚语歌谣随口便来,热情、豪爽与诉求祈愿全盛在酒里。在乡下,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和睦相处,融洽生活。从新修的店界油路下来拐上去陈村的土路,路边的桃园布满山坡,熟了的桃子缀满枝头,果园的主人再三叫我们进园子尝个鲜,还一个劲说这桃子生态环保又不值啥钱,意之诚情之切不由你不感动。陈村在靠近洛川的塬上,土地广且耕作条件好,靠发展苹果等产业开始富起来。村里有来自鲁、豫、徽、甘、川等省上千口人,其中一半是这两年从黄河沿岸的柏峪乡迁移来的新村民。无论新老村民,都有说不尽迁移的酸甜苦辣。陈村年届七旬的村支书老吴,原籍安徽蚌埠,曾当兵复员进过鞍钢,三年困难时期回农村,为了生计出走山东,后听在陕西黄龙的老乡说这山里好混,便揣着复员证只身来到这里,落户陈村,如今在这里经过了大半辈子,当了三十多年的村干部,并且吴家在陈村已是弟兄六个二十几口人的大家族。老吴讲起村子对外道路不通时的种种难场,打通道路后苹果土豆卖的好价,家家户户添置的摩托车,娶媳妇用上的小轿车,如数家珍一般。陈村日子好过了,但没有只顾自己过光景,而是拿出900亩好地,接收安置了柏峪乡近百户移民,并且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共同走富裕之路。村子计划用政府给的移民款,整修街道,美化环境,让村民生活得文明富足。老吴言语透着自信和爽快,脸上挂着质朴和欣喜。令我特别感动的,不是陈村如何致富,而是新老移民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信任与互助。在这个愈益商业化的社会里,这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其实,在黄龙,这人间大美不只是在陈村光大着,就是在偏僻落后的柳沟村,同样保留着传承着。

像陈村这样经济条件好的村子在黄龙并不多。黄龙是典型的生态强县经济弱县,全县财政收入一年就几百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才过两千元。消灭贫困,实现富裕,黄龙人谋划着奋斗着。要在守护好这片绿洲的前提下,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黄龙,面临着许多困难。黄龙人瞅准了,这难那难,首先是要破解行路难。在这个完全靠公路交通的山区县,公路少且等级差,成了对外交流、开发资源、壮大产业、富民强县的最大瓶颈。为了打破黄龙的隔绝与封闭,全县实施交通先导工程,努力加快公路改善。如今,一条条乡村油路、水泥路在塬川沟岭间延伸着,乡村道路的骨架正在织就。但黄龙人更大更强烈的期盼,是啥时能上向南通达关中的二级公路,拓宽黄龙对外通道,让黄龙加快融入外边的世界。

离开黄龙那天,县上的同志再三说,黄龙是个好地方,往后的发展就是一条路的事。话极平常,寄望却重。归来多日,这话总在心头萦绕,忘却不去。

上一篇:“花儿”阵阵漫山坡 下一篇:回忆父亲刘邦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