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茶叶茶饼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7-31 10:03:05

吉首市茶叶茶饼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茶饼病作为吉首市茶叶主要病虫之一,对茶苗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已经严重影响到吉首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控制其发生危害,调查了茶饼病的发生现状及发生规律,找出了茶饼病的暴发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茶叶茶饼病;发生现状;暴发原因;防治对策;湖南吉首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61-02

茶叶是吉首市2012―2020年发展规划的主导产业,将以司马河、洽比河、龙舞河、丹青河、峒河、楠木溪六大河流为重点,沿峡谷向河流两旁和沿河纵深宜茶地域延伸布局,重力打造马颈坳镇苗疆茶谷、矮寨―寨阳幸福茶谷、河溪镇三溪茶谷、社塘坡乡苗王茶谷、双塘镇凤翎茶谷、太平乡一尊茶谷、己略乡龙舞茶谷、白岩乡知孝茶谷、丹青――排绸清明茶谷、排吼乡重阳茶谷“十大黄金茶谷”,总面积达7 000 hm2。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新建茶园2 500 hm2,可采茶园面积达1 200 hm2,茶叶开发涉及全市12个乡镇、2个街道,80个行政村。茶产业是吉首市继20世纪80年代柑橘产业发展后政府进行产业调整的一项新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然而,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病虫危害发生程度不断趋重,尤其是近年来茶叶育苗区茶饼病大暴发直接威胁到茶叶产业的发展,为搞好茶饼病的防控,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笔者于2015年对茶饼病的发生现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调查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1 发生现状

茶饼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1-3],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 mm[4-7],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膨肿并扭曲,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8-14]。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2015年秋季育苗区域出现茶饼病疫情大暴发,2015年11月由茶办及植保局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对3个乡镇7个育苗村15 hm2共325块苗床进行全面逐丘实地调查统计,发现茶饼病发生特点表现为2个100%,即7个育苗村100%发病,7个育苗村325块苗床100%发病;发病程度随海拔增加呈递增趋势,即双塘镇大兴村、马颈坳镇康云村、林隆村海拔在200 m左右的调查丘块平均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0.0%~15.3%和6.7,马颈坳镇团结村海拔在300 m左右的调查丘块平均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为25.5%和8.7,白岩乡桥录村海拔在450 m左右的调查丘块平均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达58.2%和21.4。调查综合分析吉首育苗区平均苗木发病株率17.9%,病情指数8.7,可见茶饼病在吉首育苗区已呈大发生态势,根据全国植物疫情划分级别发生程度达5级。

2 暴发原因

2.1 扦插枝条带菌

调查发现,湘西保靖县葫芦乡黄金村、旁海村是黄金茶叶产业村,茶叶发展有20余年,茶叶种植面积135 hm2,茶园茶饼病常年发生较为普遍,2014年吉首市8户育苗户扦插枝条主要来源于保靖县黄金村、旁海村茶饼病疫区采集。枝条带菌几率大。

2.2 疫情处理不及时

湖南省茶饼病的发生高峰季节为3―5月、8―10月,育苗区于2015年4―5月间茶饼病在新梢嫩叶上已零星发生,没有引起主管部门及育苗户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消灭在零星发生阶段,直至秋季大面积扩散蔓延。

2.3 气候因素

茶饼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据气象部门统计2015年4―7月吉首市平均雨日雨量、气温、空气湿度分别为829 mm、22.3 ℃、84%;9―11月分别为485.2 mm、19.8 ℃、87%,常年4―7月平均分别为788.9 mm、22.7 ℃、77%,9―11月平均分别为359.6 mm、20.3 ℃、76%。春、秋季平均分别较常年雨量多40.1、125.6 mm,气温分别低0.4、2.9 ℃,相对湿度分别高7%、12%;加上吉首7个育苗村均处于山区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100%,早晚雾露大,十分适合茶饼病的发生与暴发。

3 当前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疫情防控重视程度不够

疫情发生后,虽然11月12日在茶办召开全市茶饼病防控会,发放药品:70%甲基托布津400包,苯甲丙环唑1 000包,布置防治任务,要求立即剪除病叶集中烧毁处理后用药交替防治2次。但是会上没有成立专门防控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致使防控措施执行力度不够。

3.2 疫情防控指导监督不到位

由于没设专门的技术指导小组,任务布置后没有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导致育苗户出现2种思想。一是病急乱用药,个别育苗户施药过程中在植保局配70%甲基托布津和苯甲丙环唑的基础上又随意增加嘧菌酯、多菌灵、咪鲜胺等药剂;二是认识不到位,认为病叶剪掉就万事大吉,剪掉的病叶随地扔在田坎周围没有及时进行烧毁处理。直接影响疫情防控效果。

3.3 移植取苗把关不严

11月2日笔者于马经坳团结村取苗现场调查发现,当日共取50万苗,修剪过后的带病苗木病叶仍随处可见,嫩梢带病叶株率仍达2.4%,苗木分发至马经坳镇、白岩乡、排吼乡全部用于老区补植,疫情扩散隐患极大。

4 防控对策

4.1 行政措施

4.1.1 提高认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站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成立疫情防控专门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岗位任务,防控方案,加强部门职责,保障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执行。

4.1.2 认真把关。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第18条第二款规定已经发生检疫对象的良种场、原种场、苗圃等,应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有效扑灭措施,在检疫对象未消灭以前,所繁育的材料禁止移入无病区。况且目前茶苗病叶已全部剪掉,质量关很难把握,而发病植株病菌不仅存在叶片病斑上,同时潜伏在维管束及根茎中。所以把好取苗关对疫情防控十分关键。一是建议务必把好隔离关,即病重丘块(病株率30%以上)应禁止取苗,采取隔离处理,静待观察措施,病轻丘(块病株率10%~12%)慎重取苗,否则一旦病苗大量移入大田的话,仅是成千上万亩的防控任务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就非常大。二是建议务必把好技术指导关,建议对所取苗木落实专人分区分块做好建档跟踪防控技术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地杜绝疫情再度扩散蔓延。三是建议所取苗木只能用于新区定植,便于跟踪隔离防控指导,不宜用于老区补植,避免疫情扩散。

4.1.3 严格植物检疫,杜绝疫情入侵。一是检疫部门应认真履行部门职责,一方面对调入繁殖材料应严格实施复检制度,将疫情处理在源头;另一方面应认真搞好产地检疫,做到疫情发生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防控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已经发生病害的地方茶农每次在田间劳作之后必须用肥皂水消毒衣物、手足和工具,防止将病原带入无病田块;三是避免在有病源的田块继续育苗或有病源的地区采摘枝条及引进苗木,从而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2 技术措施

4.2.1 农业措施。一是加强培训,提高茶农自防意识。茶办应及时组织茶农参加茶叶培管及茶饼病防治知识培训,增强茶园病虫害防控意识,提高茶园管理技能,加强日常巡查,做到早发现病虫枝叶,及时摘除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消灭病原体减少病虫害发生。二是加强茶园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拔除杂草,增强茶园通风透光性能,破坏病原菌繁殖场所;同时对刚移栽定植茶苗要进行施肥以提苗促壮苗,确保增强树势,减轻发病,具体方法:新辟茶园距茶苗根茎15 cm处挖25 cm×20 cm×20 cm施肥穴,将腐熟有机肥施入后盖土,施肥量15~18 t/hm2,投产园在2行中间挖1条深30 cm×30 cm施肥沟,将腐熟的肥料施入后盖土,施肥量37.5~75.0 t/hm2。三是及时修剪、采摘,减少病源、避开发病高峰期。发病苗床,应将病叶全部剪掉,并就地及时集中烧毁处理,减少病源,避免移植后二次传播。移栽定植茶园新梢抽发后分批多次采摘,尽量减少嫩叶留在茶树上,以减少侵染机会;采取刈剪、重剪等方法改造老茶树,应至少于采茶提前50 d进行,确保复壮茶树抽出新梢达半木质化,提高抗病性能,避过发病高峰期。

4.2.2 化学防治。在苗床防治上,一是于春秋季发病高峰及时剪除新梢病叶后速用0.5%硫酸铜、可杀得800倍液、12%绿乳铜、75%百菌清、25%粉锈灵、络氨铜600倍液喷雾,任选用1种交替使用,喷2~3次,15 d喷1次;二是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园必须喷0.5~1.0 °Bé石硫合剂封苗。在定植园防治上,开采前3―4月茶芽萌动期喷0.6%波尔多液或58.3%氢氧化铜(可杀得)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1次。生产园在春、秋茶采摘结束后,每隔10 d用0.3%硫酸铜液或25%吡唑醚菌酯或20%萎锈灵交替使用2~3次。茶园修剪宜在11月进行,并于修剪结束后立即喷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15%三唑酮或1%波尔多液1次。封园后于12月至翌年1月,每月喷1~2 °Bé石硫合剂1次,以减少病菌越冬数量。

5 参考文献

[1] 吴全聪,陈方景,雷永宏,等.丽水市茶饼病发生原因及影响因子[J].茶叶科技,2013(2):131-139.

[2] 杨显鸿.茶饼病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1999(4):22.

[3] 王治军.茶饼病与茶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3(16):25.

[4] 江楚平,杜仲福,曾庆明.茶饼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房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3(2):255-260.

[5] 冉隆,王香甩,曾丽,等.云南大叶种茶树茶饼病发生及防治研究[J].云南农业学报,2009(3):651-654.

[6] 陈方景,梁碧元.8种杀菌剂防治茶饼病的药效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3(9):46-47.

[7] 陈宗樊.一种测定田间条件下茶饼病发病程度的改良方法[J].中国茶叶,2004(4):41.

[8] 王美玲,叶华智.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14(1):82-86.

[9] 邓欣,胡加武.茶饼病在国营东山峰农场发生流行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院学报,1991,19(增刊):613-620.

[10] 王庆森.福建茶饼病的发生防治初报[J].福建茶叶,1994(1):20-22.

[11] 蒲国涛,张锡友,胡春学,等.茶树茶饼病防治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技,2015(5):79-81.

[12] 向长海,郑军.茶饼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8(5):37.

[13] 王绍梅,宋文明.茶饼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12(4):45-46.

[14] 汪涌.茶饼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闽东农业科技,1999(4):44.

上一篇: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几种温室草本花卉栽培管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