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 安放于非洲沙漠的瑰宝

时间:2022-07-31 09:14:22

纳米比亚 安放于非洲沙漠的瑰宝

这终归是一段兴奋、惊讶、劳累、收获多多的旅程。我从杭州乘机到香港,再途经南非转机到达纳米比亚,历时约30多个小时(南非虽是过境,也需签证)。抵达目的地后,迎接我们的是一辆“大客车”,外观有极具非洲浓郁气息的画作,热烈狂野而不俗。上车后才发现是用卡车改装的,几乎没有避震装置。不过,在满是沙石的道路上行驶,一般客车早就歇菜了,而我们就是靠它走完了十几天的行程,遇到颠簸路段也只好以手护头罢了。

行将消失的原始部落

第一站就去了原始部落辛巴族的领地,这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那是非洲最后保持原始生态行将消逝的民族,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依然坚守着他们的传统,纯粹得不为外界所改变。

当地黑人向导带我们去购买了几袋大米和白糖,后来才明白那是用于“贿赂”部落酋长的,不然也不可能让我们无拘无束地拍摄。

辛巴族俗称“红泥人”,因以显著的红色外表及不着上衣而著称。辛巴女子喜欢把一种红石碾成粉末和着牛油、羊油涂抹全身,就连头发也要裹上一层。不过,看上去红还是比黑要好看些。她们这么做,一是族人以此为美,二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和蚊虫叮咬。一经抹上,用水都很难冲洗掉,且能保持一周不褪色。由于缺水,辛巴女人都不洗澡,一辈子都裹在红泥中,只是偶尔在清晨用特制烟熏沐浴,以除体味。我进到过几户她们的家里,幸好只有羊油的味道。

辛巴族居住在偏远的北部,部落里人丁不旺,一个部落也就几十人,最奇怪的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先后去过相距几十公里的三个部落,几乎看不到男人,向导说男女比例几乎是1:10,据说是神秘的遗传基因作祟,许多男孩在十五岁前就夭折了。为了传宗接代男人可以娶多名女子为妻,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极其简陋的住所,建筑一般是桶状,顶部盖上圆锥形一圈草,先用手臂粗的杂木围上一圈,中间防坍塌顶根稍大些的木头,然后抹上泥,就这么简单,大小约五六平方米。至于家里,则简单到没有任何家具、炊具,仅是泥地上零散铺几片毯子,拉起的绳索上挂着他们简陋的生活用具以及一个火堆。

他们以狩猎、牧羊牛、种植玉米为生,不过在一些小城镇甚至首都温得和克都能看到结对的辛巴女子充当小贩的身影。辛巴人的孩子也都穿得很少,仅在腰上系根带子,用以固定前后的两片遮羞布,一般人很难分辨得清楚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身材都很好,要区分也仅能从发式上区分,男孩子一般是光头,也有中间留一小溜的,而女孩子都梳着两根发辫,不过是从后往前梳的,女孩成年后,头发就编制成若干下垂的小辫子,头顶上会系上皮质的发冠,后来才知道这些辫子全都是假的,她们没法长出那么长的头发。

我看过两次她们的舞蹈,有种狂野的美。大家围成圈,嘴里喊出高八度的调调,不停地拍手跺脚,不时还会有一两个人从人群中走出旋转狂舞。她们身上皮质的项圈加贝类饰品与一身红看上去很搭,也不知是不是酋长想维护形象才让她们穿戴整齐的。

极负盛名的自然景观

纳米比亚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会有红色的沙漠,而且沙漠还直接插入蔚蓝的大海,看上去十分壮观。

而关于当地的地名,似乎非洲兄弟起名也非常有个性,每个名字都简单直接。最负盛名的45号红色沙丘就是在公园45公里处而得名的,而另一处胜景“倒沙入海”鲸湾,是因为曾经有一条鲸鱼在此搁浅而命名。45号沙丘高达325米,号称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脊蜿蜒曲折。人站在远处时,并不觉得它有多高大,但当游人们陆陆续续登上沙脊,于是在沙丘下看他们便都成了一粒粒沙丘上的小斑点了。

45号沙丘周边还有一处奇观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山谷——死亡谷,需要乘坐特制的越野车,然后弃车步行翻越几座沙丘才能抵达。死亡谷位于盐田洼地,白色黏土干涸龟裂。在这900年里寸草不生、毫无生命迹象的沙丘谷底里,屹立不倒也还未变成化石的高大枯树们无疑成了我们惊叹的对象。

此外,多种类的野生动物也让人流连忘返,从海洋到陆地不胜枚举。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埃托沙公园就相当于以色列的国土面积。

大漠里的奢华酒店

除了神奇而独特的原始部落和自然景观,另一处让我惊讶的便是那里的酒店,这些看上去极其富丽堂皇的酒店与印象中的非洲“贫穷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酒店就位于沙漠里,整体装修将奢华与艺术融为一体,更为关键的是,它们的出现与周边非洲特有的文化气息和自然氛围没有丝毫的不和谐,相反,却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也许因为纳米比亚曾是德国的殖民地,尽管从1990年从南非统治下独立出来,但其酒店选址、建筑、装饰以及管理方式上都依稀能看出“西方”的影子,即便吃饭时,也能吃出浓浓的西式口味。

事实上,在纳米比亚的沙漠中,此类的奢华酒店并不少见。比如在苏索斯维利保护区范围内,就能发现Sossus Dune Lodge酒店(由Namibia Wildlife Resorts集团建造的别墅酒店),它的存在从未遭人诟病,人们甚至觉得它是这片沙漠的一部分。

因为酒店是按照当地原始部族的传统方式来营建的,房间以茅草为顶,精致的草顶夜暖日凉;以橘色的帆布做墙,阳光直射下,红得通透闪亮以及原木搭起离地一米的栈道,既保证了地面水土原貌的保持,也防止了动物的侵扰。面对着沙丘和峡谷,左右展开的草屋和栈道,宛如双臂环绕拥抱壮丽的沙漠,为充满野性与阳刚的荒原平添了几分柔情。

除了Sossus Dune Lodge,在这片沙漠里还能找到Sossusvlei Lodge(赛斯瑞酒店)和Le Mirage Lodge &Spa(海市蜃楼酒店),前者非常适合迷恋光线与色彩之美的住客,是喜爱摄影者的理想居住地,不仅因为这里临近所有摄影家的梦想之地“苏索斯维利”沙丘,而其酒店和它所拥有的专属地本身就是优美的摄影题材。后者,这家“海市蜃楼”的酒店真的让人会产生幻觉,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西班牙的古堡中,这里一砖一瓦仿佛都从卡斯蒂利亚莱昂直接运送过来。然而走到窗前,非洲草原的雄伟景象却非常明确地告诉你:你正身处纳米比亚的沙漠里。

直至旅行回来后,我始终沉浸于这些如梦般的美景里,而我的这趟纳米比亚之行,我想它一定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段旅程,我衷心希望,这次的记录千万别成了当地的人文及自然的历史记载。

上一篇:星巴克的故乡不仅有咖啡,还有shopping mall 下一篇:坠入意大利这张绵绵无尽的“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