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范文

时间:2023-02-27 21:41:00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范文第1篇

“关于纳米比亚历史的书籍大都是西方人撰写的,我觉得里面很多观点都不能代表纳米人

>> 探险纳米比亚 行走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万花筒 纳米比亚“精灵怪圈” 纳米比亚魅力荒漠 纳米比亚“仙女圈”之谜 纳米比亚:野生动物的天堂 贾庆林访问喀麦隆\纳米比亚和南非 纳米比亚的“年终奖” 纳米比亚 人类的起源地 原味纳米比亚 非洲狂想曲 纳米比亚极致红与蓝 纳米比亚 安放于非洲沙漠的瑰宝 探访纳米比亚红泥人部落 纳米比亚旅游同业团再访中国 纳米比亚如同古老的岩画 我与纳米比亚“国父”是好友 神秘国度纳米比亚及其农业 中国摄影家眼中的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主要金矿类型及地质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惊艳纳米比亚 惊艳纳米比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初识纳米比亚

“关于纳米比亚历史的书籍大都是西方人撰写的,我觉得里面很多观点都不能代表纳米人的真正想法。”当我希望黑人向导欧佩力为我推荐一本介绍纳米比亚的书籍时,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非洲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殖民史,沿着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各个沿岸国家分别被英、德、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瓜分,他们就像一群入侵的猎人,几百年间黑白两色皮肤在非洲大地上演着不同的文化冲突。纳米比亚先后被德国和南非殖民者统治,直到1990年才宣告独立。无论是首都温得和克,还是海滨城市斯瓦克蒙德,都有着浓郁的欧洲风韵,殖民文化的烙印随处可见,然而最具殖民地印记,同时也颇具争议的建筑物却是 “德国骑手铜像纪念碑”,在首都市中心与另一标志性建筑——德国基督大教堂比邻而望。

1912年1月27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53岁生日当天,这座高4.5米的青铜雕像在首都温得和克隆重揭幕,命名为 Südwester Reiter(意为“西南骑士”),以此来纪念在1904~1907年间在与当地纳马族和赫雷罗族的殖民战争中阵亡的德国士兵与平民。纳米比亚独立后,这座炫耀殖民者胜利的纪念碑在纳米比亚自然饱受争议,许多人主张将其拆除,也不断有纳米比亚人在铜像附近示威,但是最后纳米比亚政府还是将其保留,或许是以此来鞭策人民牢记殖民地时代的耻辱吧。2001年纳米比亚政府决定将铜像纪念碑身后的德国殖民地堡垒改建为国家博物馆。2009年施工开始后,铜像被移走并秘密保存,以防异议者破坏。2010年博物馆竣工后,铜像重新竖立在原址附近。

同样笼罩在历史阴影下的,还有旁边的德国基督大教堂。这座路德教会教堂修建于20世纪初。1886年,德国路德教会在纳米比亚成立,为了更好地宣传教义,教会决定在温得和克市中心修建一所教堂。1907年,德国殖民者用武力征服了科伊科伊、赫雷罗、奥万博等部族,为了纪念殖民战争的胜利,德国殖民者于同年8月举行了盛大的教堂破土动工仪式。德国人的严谨作风和不惜财力,将这座教堂打造得精致完美,虽说建筑是哥特复兴式风格,但内部装饰则采取了流行于19世纪末的欧美新艺术主义风格。除了纳米比亚的石英砂岩外,其他建筑材料也基本都是进口的:教堂的门廊采用意大利卡拉拉地区出产的世界著名的白色大理石修砌,教堂的穹顶以及时钟、挂铃、窗户等内部装饰材料则全部来自德国。经过三年多的精心修建,教堂于1910年10月16日正式落成。借由这两座建筑物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窥见纳米比亚原住民部落的宽容心态。

欧洲日耳曼人的生活方式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斯瓦克蒙德以北的Henties Bay是一座被四周干涸的沙砾平原和流沙包围的美丽海滨小镇,在这里我竟然发现了一处漂亮的高尔夫球场。它就建在马路边,似乎是当地社区的公共设施,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挥杆,只要小心不要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就好。然而正是在距此不远处的海边,海浪拍打着浅滩上一艘新近沉没的船只,庞大的身躯倾斜在海水中,仿佛一座纪念碑,无言地诉说着“骷髅海岸”的诡异和凶险。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因为再向北,便是与南大西洋会合的区域,难以穿透的厚雾经常让纳米布沙漠变得模糊不清,雾气的存在也无情地摧残着几个世纪来的航海者,交错的水流、八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海中参差不齐的暗礁,制造了数不清的海难,很多船只在这一带神秘遇难,最终被海浪冲上纳米比亚海岸,时间一长,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这条世界上最危险荒凉的海岸上,因此早期的葡萄牙海员便把这里称作“骷髅海岸”。

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被风沙折磨致死。我们没有能够体验大西洋上的汹涌波涛,却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沙暴袭击。在前往北部埃托沙国家公园的途中,平地突然起了风沙,可偏巧这个时候,车子爆胎了,这在纳米比亚自驾中是常事,因为当地很少有柏油路,基本都是石子路,一开快就容易爆胎。换胎需要把行李都搬下来,我们下了车,大风挟裹着细小的沙砾毫不留情地扫过一切,我只感觉脸上像针刺般,一时间无处遁形,只得扎紧衣领和帽子,不敢睁眼和说话,否则眼里嘴里立刻塞满沙子,向导欧佩力习以为常了:“这不算厉害的,碰上真正厉害的,只要几天的时间,沙漠风暴就能把一辆汽车表面的油漆打磨得一干二净。”难怪狩猎的原住民把这里叫作“上帝发怒时创造的土地”。 梦幻“苏丝斯黎”

Namib-Naukluft国家公园,看着光线将地球上最古老的沙丘雕刻出各种迷人的造型,在一片瑰丽中,我感觉自己无法呼吸。

每个到纳米比亚的旅者,第一站都会选择苏丝斯黎(Sossusvlei)红沙漠,那是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上亿年大自然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脉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纳米布成为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海,而苏丝斯黎所在的Namib-Naukluft 国家公园则集中了纳米布沙漠的精髓。

清晨,我们早早到达公园门口,换乘沙漠专用四驱车,向最壮观的“45号沙丘”驶去,那里因为距离公园大门45公里而得名。一路上,越野车犹如进入了一个沙漠迷宫,被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包裹着,有的高达百米,耸立在粘土层之上。据说最高的一座有325米,恍若埃及的金字塔,用傲人的身姿彰显着王者的大气。“苏丝斯黎”这个名字是由南非语和本地的纳马语组合而成,意为“无路沼泽”,因为沙丘上没有任何可供雨水流淌的天然排水口。

这时,一头身姿矫健的南非剑羚闯入镜头,这是直角非洲羚羊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脸上、喉部及背部那独特的黑色条纹,看起来像极了大漠侠客。我不由感叹,它们可以在这样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很少有大型哺乳动物喜欢在沙丘里生活。这些游牧“民族”,最大种群数量可有200只。为了习惯这里独特的生存环境,南非剑羚几乎不需要喝水,而是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水分。

拔地而起的沙丘有着特殊的星形和新月形山脉;让我惊讶的是,很多新月沙丘阳面星罗密布着许多绿色植物,阴面却是寸草不生。我向欧佩力问起,他说这还是一个谜,和古老大漠中很多未解之谜一样,这些扑朔迷离的现象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

终于到了鼎鼎大名的“45号沙丘”。在它那美妙的S线形表面上,光和影相辉相映,一半黑一半红,黑得沉静,红得妩媚。沙丘脚下已经停了好几辆越野车,不少西方游客沿着沙脊在攀登。沙丘适合远观,走到脚下,便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一脚踩下去,满鞋细沙,索性脱了鞋,赤足走在上面。好在早上的温度还不算很高,细而温暖的沙子让我可以零距离感受着沙漠的热情。

我没有上到顶部,攀登到一半,便坐在山丘上,欣赏起四下的风景,波浪起伏的红色沙流妖艳似血,偶尔一辆越野车驶过,犹如玩具般渺小。据说每日里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地改变,加上沙漠里形态怪异的枯树,创造出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空间感和孤独感。

美丽的除了沙丘,就是无处不在的各种生命了。此刻太阳已经升起,空气中有些雾霭,夜里从大西洋带来的水分使得这里成为雾气较重的沙漠,然而却也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都说沙漠“鸟不生蛋”,然而这里却活跃着很多生命:蛇、蜘蛛、甲虫和蜥蜴等。我看到一只纳米布沙漠甲虫缓缓爬过,在沙漠上留下一串足印,它们的翅膀上有一种超级亲水纹理,同时还有一种超级防水凹槽,共同作用便可以从外界的风中吸取水蒸气,当亲水区的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后背滚落入沙漠甲虫的嘴中。

据说乔彻伯河多次改道,虽消失在荒漠中,每5~10年还会在雨季短暂现身,瞬间即逝,这时隐时现的水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线生机。不远处便有一处水塘,我走近时发现一只狐狸大小的动物在周围徘徊,看到我有些警觉,但并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跟随着,小家伙的眼神看起来非常温顺,可当我得知这竟然是一只豺狗时,不禁有些后怕,便回到了车上。

大自然的慷慨给予使得纳米比亚拥有了独具魅力的原始狂野和神秘气质,这个年轻的非洲民主国家也决意成为非洲国土管理的成功典范。2008年纳米比亚政府宣布将西南海岸线附近220万公顷的土地设立为国家公园(Sperrgebiet National Park)。随着2010年12月多罗布国家公园(Dorob National Park)的成立,从安哥拉边境库内内河到南非边境奥伦治河的海岸线全部囊括在内,如此一来,纳米比亚将近一半的国土都被纳入了国家公园、公共保护区和私人荒野保育区内,最终合并成纳米布—骷髅海岸国家公园(Namib-Skeleton Coast National Park)——一块完整的海岸超级国家公园,也让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充满了希望。 颓废方丹古岩画

翻看“颓废方丹古岩画”这本“书”,我读到了六千年前人类的故事。

纳米比亚西北部的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有一个让人困惑的名字。1920年的某一天,三个德国人在这里发现了很多远古岩刻壁画,于是小镇一夜之间名声大噪。这留存下来的两千多幅石器时代古岩画,有些已经超过6000年了,成为非洲最大的史前岩画群,也是古代岩刻壁画留存最多、保存最好的文化遗址,2005年,颓废方丹成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区,两年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读过这段历史,我走进这座史前人类精美岩画的露天博物馆。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炙热的阳光依旧如洪水猛兽,毫不留情地烧烤着大地上的一切。公园中遍布赭红色石山,仿佛被阳光点燃一样,看着就让人躁动不安。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到过的南非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人类摇篮”之称的斯泰克方丹(Sterkfontein)。其实“方丹”(Fontein)一词是南非荷兰语对喷泉的称谓,显然眼前的这个岩石艺术遗址群被错误地命名了——这里哪里有泉水,分明只有沙质土地和干涸的河床,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史前居民选择这样的居所是为了躲避猛兽吗?

这里有六个绘有图画的岩石区,想要近距离观赏,必须像古人一样,在岩石山上爬上爬下。公园还特别设计了不同的徒步路线,比如“Lion Man Route”(意为“侠胆雄狮之路”),可以看到著名的“狮人”岩画,据说狮子的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趾头,与当时狩猎部落的信仰有关。

跟随向导,我们选择了最近的一条路线,因为快到关门的时间了,而稍远的岩画需要翻过更多的山丘。炙热的阳光下,我注意到地面有一种长相奇特的形似兰花的植物,绰号“千年兰”,生命力超强,在这样一个低等植物都很少见到的干旱之地,却可以奇迹般地存活千年之久,以“长生不老”著称。这种植物是由一位名叫威尔维茨的植物学家在1860年于安哥拉沙漠中首次发现的,据说它的寿命在世界各类草本植物中是最长的,也是纳米比亚的国花。

这块土地上,和千年兰一样有着极强适应能力的应该是布须曼人(Bushmen)了,还记得《上帝也疯狂》那部电影吗?讲述的就是布须曼人的故事。“Bushmen”这一称呼源自于当年的荷兰殖民者,意为“灌木丛中的人”,是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有着黄里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而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但是却没有专家能分析出他们的祖先。他们至今都没有文字,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日子,虽然目前布须曼人的传统只留存一些处于沙漠中心地带的小部落中,但是颓废方丹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为遗址高质量地记录了这个狩猎采摘民族数千年的礼仪习俗、和知识传承他们信仰万物有灵。

岩画里的狮子、大象、长颈鹿、羚羊、犀牛,线条虽简洁,但活灵活现,还有很多是为了告诉新手如何捕猎、如何生存的内容。在非洲这片人类起源的土地上,史前人类用岩画记录着狩猎、争战、祭祀、娱舞等生活场景,表现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文化内涵。有些非常耐人寻味,比如海狮、企鹅的图画,看来在几千年前,布须曼人便已离开荒原,向西徒步远行至几百公里外的海岸去探索;人们猜测,或许他们当时是为了去海边挖盐食用,看到了这些海洋动物,并按照记忆在岩石上进行雕刻的,而真相到底如何,也许要靠后人从这些神秘的图形中解读出先民的叙事了。 辛巴“红泥族”传奇

看着面前的辛巴少女那赭红色闪烁着迷人光泽的皮肤,我禁不住好奇心,征得对方允许后,小心翼翼地抚摸了一下她的手臂,油润的皮肤如丝绸缎子般细腻,真是不可思议的红泥族!

古岩画上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西北地区的辛巴(Himba)原始部落却依旧上演着传奇。探访这个西南非洲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是我们纳米比亚行程中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辛巴族目前只有五万人左右,主要生活在北部卡奥科兰流域。 我来到南部的卡曼杰伯(Kamanjab)一个名叫“Caus-Okawa Farm”的典型辛巴村落,没想到它竟然还是纳米比亚第一个注册在案的孤儿信托基金所在地——“Otjikandero Himba Orphan Village”,因此村口有间接待室,专门有向导为我们讲解这个慈善项目的由来,背后的故事更让人瞠目。

话说1990年,南非白人小伙子Jaco Burger来到卡奥科兰地区工作,开始接触当地的辛巴人。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名叫Mukajo的辛巴女族长,因为疾病的原因,她丧失了生育能力,作为她所在的OvaHimba族一个分支的最后一任女族长,这样的情况让她十分沮丧,更不要说Mukajo还非常喜欢孩子。然而,根据OvaHimba族的传统,没有结婚的女人是不得领养孩子的。于是身为同性恋的Jaco为了帮助Mukajo收养孩子,便举行了一个传统的辛巴婚礼,由此开始了他们共同领养孤儿的事业。Jaco被Ovahimba族人视为首领,还有了一个辛巴“母亲”,就这样和族人生活了好几年,甚至学会了他们的语言。

家族制是辛巴人唯一的社会制度保障,族长掌管着一切,惩罚、经济规划、行政组织等,颇具权威。卡奥科兰的族长们制定了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规定,比如当一个男人有超过十个孩子,而且依然有能力养活两个老婆的话,那么必须再娶一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们。按照规定,第一个老婆是指婚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你找到自己的真爱;而妻妾之间必须相处融洽,不得争风吃醋。Ovahimba就是一个遵循严格辛巴传统的部落,十几年间, Jaco收养了多达34个孤儿或者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时,他也不得不“娶”了三个老婆,此外,还有近二十名女性辛巴志愿者带着自己的孩子加入了这个慈善项目,它于是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目前孤儿中的6个孩子已经到附近的村镇上小学了,而Jaco和他的同性恋伴侣Joe Gerstmayr共同开了一家旅行社“Namibia JJ Tours”,这里也成为了纳米比亚第一个针对辛巴孤儿的慈善机构。

走进村子,我一眼便看到六七个从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耍。辛巴男人的每个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栋篱笆房里,因此有多少篱笆房,就有多少个老婆。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放牛养羊似乎是唯一的生计,牲口棚就在屋后。虽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母系社会,但依旧保留着500年前的生活形态:男人外出放牧狩猎,女人留守。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男人们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

看到有外人来参观,女人们纷纷从各自的棚屋中走出来,这时已是纳米比亚的初冬了,天气渐凉,风也很大,然而大部分女人都上身,仅裹个毯子或者披肩而已。一位大眼睛的辛巴少女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翻译得知她名叫“Venee”,今年19岁,从头到脚一身“红”,活脱脱一个“红泥美人儿”。用红泥涂抹身体是辛巴女性的“专利”,自出生起便开始了,这种颜料是将采自山区的红石磨成粉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混合而成,抹一次可以保持一周时间。由于不断涂抹,以至于下面的皮肤终年不见阳光,据我们的纳米向导透露,他也非常好奇,曾经用指甲划掉些辛巴红人皮肤上的颜料,结果下面原本的黑皮肤竟然十分白皙,我不好意思这样做,只是征得Venee允许后轻轻抚摸了下她的皮肤,感觉油润细腻,看来这种颜料还真是不错的“护肤品”。

面对我的镜头,Venee落落大方,却很少笑,而她的同伴则要爽朗很多,一咧嘴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下牙竟然拔掉了四颗,原来这也是辛巴女人视为美的一种“装饰”,成年后会拔掉下面牙齿,“美丽”的代价很大啊!不同年龄段的女子,发型和装饰有很大区别,年龄长的头顶竖着高高的“犄角”。辛巴女孩子17岁以后才能梳多条辫子,小女孩的头顶前额通常俏皮地垂下根小辫子作为标志。

“和族长打个招呼吧!”向导教给我一句当地的问候语言,“莫罗!(Morro是“你好”的意思)”我走到族长面前,按照辛巴人的习俗伸出右手,女族长露出和善的笑容,轻轻回握了下我的手掌前部,这种简单的礼节让我想起了毛利人的碰鼻。不知道眼前的这位是否就是Mukajo,女族长看不出年龄,气质果然不同其他辛巴人,只觉得神态威严,眉宇间有种不可侵犯的气势。经过这样一番身体语言的交流,加之是女摄影师,很快便有辛巴红泥人过来友好地邀请我进屋参观。弯腰钻进棚屋,屋内一片漆黑,打开闪光灯后,我才看清楚她们的全部家当。地上的牛皮便是床,还有瓦罐、木瓢等一些简陋的日常生活用品,竟然还看到了塑料包、矿泉水瓶这样的东西,外来文明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拜访这些村落的外国游客自然不应该空手而来,只是向导不建议我们直接给钱,说会破坏当地的民风,比如首都温得和克的街头那些摆摊儿卖工艺品的红泥人,学会了向拍摄她们的游客索要高额小费。最常见的做法是带一些她们需要的生活用品,比如咖啡、茶和米面什么的,只是我们来的时候过于仓促,没有准备这些东西,那么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购买一些辛巴红泥族的手工艺品以示回报。我挑了一个红泥项链,真真实实地用红泥搓在麻绳上,摸过后手上竟然也是红的。

纳米比亚范文第2篇

刚开始,我们以为在这极其恶劣、极干旱、极荒凉的环境下,绝不会有生命存在。然而,当我们的越野车一驶上赛斯里安峡谷和索苏斯芜莱伊的沙丘,这个错误印象马上得到纠正。在那连绵不绝的沙丘里面。也有着珍惜每一滴水的神奇生命。

沙漠中的食物链

宽约150千米的纳米布沙丘绵延1200千米。给这片迷人沙丘起名的是纳玛人,纳米比亚的国名也正是由此衍生而来。我们首先在空中欣赏着橘黄色的沙海,这一颜色是铁氧化物在沙子中聚积的结果,这个地区非常干旱,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

日出时分,我们在沙丘顶端就位,欣赏着红日驱散黑夜的壮观景象。对地面的迅速一瞥使我们发现自己并不是看台上的唯一观众。沙丘顶部散布着一些小昆虫,来来往往,朝各个方向的都有。这是一种进化得没了翅膀的拟步甲虫。它们为了完美适应此地极其干旱的气候,早已懂得如何收集水分。这些甲虫正将腹部迎向晨风,通过表面角质层收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水分。它们在纳米布沙漠的食物链中位于底层。

蜥蜴构成了纳米布沙漠食物链的第二环,它们在沙丘上以捕捉拟步甲虫为食。在比较炎热的时间段里,铲鼻沙蜥常常藏身于凉爽的沙层下面。面对火辣辣的阳光,显得最为勇敢。它的脚飞快地交替跳跃。狂舞般的步子使它们至少能在一段时间内承受沙子的高温烤烫。

食物链的第三个环节是蛇类。侏丝蝰善于伏击那些麻痹大意的蜥蜴或壁虎。这种蛇的双眼长在头顶。因此它能将身体完全埋入沙子里,但同时还能观察到沙丘表面的情况—这是它适应沙漠生活的最显著特征;尾梢的黑斑则用于诱捕那些没什么经验的蜥蜴。而在这条食物链的每个环节上,随时都会有鸟类介入。

纳米布沙漠当然也不乏哺乳动物。美丽的大瞪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种羚羊一般很难见到,但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们还是成功观察到了它们在沙丘间活动的景象。据当地导游介绍,大瞪羚可以几个月不喝水。为减少无谓的浪费,它们的尿液很少,粪便也非常干燥。尤其可贵的是,它们的循环系统适应了炎热的气候。可在45℃的高温下正常运作。但同时又能通过一种散热机制将流入脑部的血液温度始终保持在42℃以下。最热的时候,大瞪羚会迎风大口吸气,以维持散热系统的运转。

寻找沙漠象

旅行的第二阶段,是壮丽的达马拉兰地区。我们的最大愿望是能够看到大象在沙丘之间穿行,不过是否能如愿以偿又作另说。在我们看来,这是纳米比亚最有魅力的地区。在这里,我们看见了纳米比亚的最高峰海拔2585米的布兰德山。路边的告示牌清楚地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生活着大型动物的地区。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一群大象沿着干涸的河床不紧不慢地穿过公路。我们必须时刻睁大眼睛,在踩下油门的时候万分谨慎。

我们的车子进入了库内内省,这又是一片沙漠气候控制下的荒蛮土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缺乏水资源,人口仅约7万,主要是达马拉族、赫雷罗族和辛巴族人。这里的河流大多是干的,一年中只有在雨季下过雷雨后的几天才会有地表水流动,然而干涸的土地很快就能把流水吸干。

去岩石世界远足,这是该地区每家旅店都会组织并向游客推荐的一项活动。只有通过这种安静而亲密的接触才能体会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一个熟悉自然环境的向导必不可少,因为这个地区虽说有一些大型动物,但它们的分布非常分散。象群通常在母象的带领下,沿着河床长途迁徙,朝着有水或长着骆驼树的地方走去。山坡上,我们不时看见成群的非洲瞪羚和大瞪羚。而在灌木后面,或许就潜伏着一群母狮或一头离群独居的公狮。

向导告诉我们,纳米比亚现在正对国内的狮子进行一项调查,鼓励游客上报他们看到的狮子。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科学活动,每一个数据都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情况有更细致的了解。

与邻国博茨瓦纳或更远一些的肯尼亚相比,纳米比亚的动物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然而越是难得一见,与它们的邂逅就越是激动人心。不过几天的时间,我们就观察到了几群哈特曼山斑马。这是一个适应了山地环境的物种,大耳朵和肚皮下没有对接的条纹是它们与平原斑马最明显的区别。

继续往北前进,我们来到了尤尼亚的河床。我们仔细观察着干裂的黏土河床,希望能找到大象的足迹。但是咨询了国家公园管理员后,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大象比较少,必须继续沿着河床向北走才有机会在沙丘间观察到它们。

于是我们乘坐四轮驱动越野车重新上了公路,一直往北开到塞斯方丹,然后往西北向普罗斯进发。途中看到了几只长颈鹿,发现我们接近,它们就逃走了。或许是因为胆小,或许是因为急于赶往下一个水源地,总之它们在这个干旱的地方生活很艰难。纳米比亚保护大象和长颈鹿信托基金的志愿者向我们解释说,这种长颈鹿亚种(即安哥拉长颈鹿)可以和大象一样,在遇到干旱时延长两次怀孕的时间间隔。

纳米比亚范文第3篇

在非洲70 0多个民族和部落里,年轻的纳米比亚拥有最古老的部落—辛巴人(红泥族)。辛巴人非常有韧性,也是非洲最富裕的牧民之一。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放牧,找到并带着牛到草最多的地方去,而女人则喜欢抹红泥和做头发。

她们用比较软的矿石磨成粉以后,放在一个罐子里,然后把牛油倒在罐子里,搅在一起,从头到脚涂满全身,既可以防虫防晒,颜色也非常有冲击力。然后,用假发和尼龙绳编成小辫,粘在头上。

不毛之地纳米比

纳米比亚三分之一的国土覆盖着沙漠,植被贫瘠,气候灼热。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全球摄影师向往的摄影天堂。

著名的纳米比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境内大西洋海岸线,非洲最大的纳米比——诺克陆夫国家公园(Nami b -Naukluft)内。

纳米比在那马语里的大概意思为“不毛之地”。纳米比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杰作。数亿年前,本格拉寒流冲击大西洋海岸,由于温度低,海水不仅不蒸发,还“吸取”了从海中吹来的湿气,经过上亿年大自然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纳米比成为一片沙海。

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以艳丽的红色沙丘闻名。而纳米比——诺克陆夫国家公园(Namib-Naukluft)则集中了纳米比沙漠的所有精髓,纳米比亚的国名就取自于纳米比沙漠。

纳米比亚的沙漠含有丰富的铁,经氧化后,沙漠表面变成红色,所以纳米比亚的表面是红色的。虽说纳米比亚是一派“氧化红”,但随着日照角度的改变,纳米比亚沙漠的颜色在一天中也有很多变化。清晨或黄昏的时候最为神奇,太阳斜照,半阴半阳,那时的红色最为妖媚。

位于海边小镇斯瓦克蒙德和沃尔维斯湾之间的长滩段,风景最为独特。开车行使在海岸线的高速公路上,可以一边欣赏海景,一边欣赏沙漠,是旅行者最爱的地方。

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的南部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沙丘,那里的沙子可以填满整个视野。如果没到过这里,就称不上是完整的沙漠之旅。在纳米比,苏索斯维利精品酒店(Sossus Dune Lodge)是不错的选择。它是纳米比的一部分,也是这里的另一个奇迹。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漠的阳光,眺望枯树矗立的死亡谷,探寻危险又神秘的骷髅海岸,和大自然交流。苏索斯维利的夜晚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但是,你可以斟一杯葡萄酒,对着那片从未被污染过的、充满灿烂星光的夜空,和它说说你的故事。

纳米比亚很注意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这里没有一个景点是服务设施蜂拥而上的状况。苏索斯维利(Sossus DuneLodge)也仅有那么25间客房。

布须曼颓废方丹

来到纳米比亚,位于西北部达马拉兰(Damaraland)的颓废方丹是一定不可错过的,这是目前全世界最为壮观的岩石雕刻壁画遗址。

2000多个露天岩石雕刻壁画,记录着几千年来布须曼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故事,讲述着纳米比亚的历史。

1952年,纳米比亚宣布颓废方丹为国家历史文物区,2007年在新西兰宣布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这是纳米比亚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颓废方丹英文名称是Twyfelfontein,其中“fontei n”是南非荷兰语中泉水的意思,整个“Twyfelfontein”意思为“怀疑泉”,直译特威菲尔泉。在纳米比亚,有很多地名都包括“fontein”,但颓废方丹是最有名的。

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淋,日月侵袭,这里的岩石外表变得奇特。岩石上是清晰的石刻壁画。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岩石雕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距今6000至2000年前在此地居住的狩猎族群所刻画的,基本以动物和人类为主要内容;另一种是距今2000年前另一批游牧民族所刻画的几何形状的石刻。前者的石刻,简单易懂,后者迷幻几何图形则让人知之甚少。

在这些岩石上,几乎雕刻了纳米比亚所有的野生动物,犀牛、大象、鸵鸟、羚羊、长颈鹿等非洲代表性动物居多,还有一些人和动物的脚印画。他们雕刻岩画,也是为了教育世世代代的子孙如何捕猎,长者可以通过图案告诉子女,哪些动物是可以捕猎作为食物的,哪些是危险的。

更为神奇的是,虽然这里与大西洋海岸有几百公里距离,但依然有海狮和企鹅的雕刻,这说明当时原始部落曾经去过海边挖盐食用,看到海狮后回来,按照记忆创造了岩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狮人”岩刻画,一个狮子每个脚爪上有5个脚趾,这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有关。

荷尔德林说:“如果人群使你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那么,来纳米比亚吧。这个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拥有着无数神奇的故事、令人咋舌的传说,在这里,可以体验真正的大自然生存法则。

行走者语

关于签证:纳米比亚驻华使馆地址:北京朝阳区亮马河南路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2-9-2 可获最多30天的境内停留旅游签证。

关于交通:与我国无直航。主要路线有两条:北京— 香港—约翰内斯堡—温得和克 ; 北京—法兰克福—温得和克 。 路线一较为经济。南非航空公司和纳米比亚航空公司有从约翰内斯堡飞往温得和克的航班。

关于住宿: 如果想在首都温得和克品味一下殖民地时期的西南部非洲,豪华的赫尼兹堡宾馆(Hotel Heinitzburg)是不错的选择,它是一座建于1914年的城堡。费用为双人间2014纳元,早餐免费。

还有很多舒适的小旅馆。其中最好的一个是时尚的维拉·沃迪旅馆(V i l l aVerdi),距市中心不远,双人间带早餐810纳元。(纳元和人民币几乎是一比一兑换)

游览沙丘地区最好的住处是在苏索斯维利精品酒店(Sossus Dune Lodge),位于纳米比—诺克陆夫国家公园内。那里的房子是小木屋,费用为双人间每人180 0纳元,早餐、晚餐免费。那里还有酒吧和游泳池。

关于饮食:在温得和克,乔啤酒屋(Joe’s Beer House)以它热闹的户外气氛而闻名,但食物一般。晚餐每人3 2 0纳元,酒水免费。吃午饭最好的地方是镇中心动物公园(Zoo Park)里的咖啡园(CafeZoo),一顿简单的午餐每人80纳元。当地吃牛羊肉为主,羚羊肉算是他们的特色。当地人爱喝石榴汁,因为曾是德国殖民地的缘故,当地的啤酒也很不错。

纳米比亚范文第4篇

纳米比亚在非洲南部西岸,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千米,渔业资源丰富,捕鱼量位居世界十大产鱼国之列,主产鳕鱼、金枪鱼、沙丁鱼、荚鱼、龙虾和蟹等,其中90%供出口。

海中天然钻石储量丰富、品质优良,驰名世界,已有中资公司取得开采权益。

纳米比亚地处南非高原西侧,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2,000米 。沿海有狭长平原;内陆全属高原、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2,600米。中部为中央高地;东部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带为沙漠性平原 。位于西部偏北的布兰德山海拔2610米,为全境最高点。南部的奥兰治河和北部的库内内河,分别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主要属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自西南往东北从10毫米增至700毫米。南部多沙漠,北部多草原。常年有水的河流极少。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半沙漠性气候,因地势较高,终年温和,温差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18- 22℃,分春(9-11月)、夏(12-2月)、秋(3-5月)、冬(6-8月)四季。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银等。采矿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90%的矿产品用于出口,矿业所创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

纳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吸纳了纳65%的劳动力。种植业一直较落后。全国可耕地面积69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由于雨量稀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出率低且不稳定,粮食不能自给。目前70%的粮食依靠进口,主要来自南非。政府正在推行“绿色农业计划”,力求增加粮食产量,中国企业在纳米比亚的农业、食品加工业,可以有所作为。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忻顺康举例说,纳米比亚的葡萄因与欧洲市场形成反季节优势,所以在出口上有较好的市场。

纳米比亚畜牧业较发达,85%的可耕地被用来发展畜牧业,收入占农牧业总收入的88%,以养牛、羊为主,每年养牛180万~300万头,养羊400万只,大部分出口南非和欧洲。所产紫羔羊皮驰名世界。

除矿业、渔业和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外,纳米比亚旅游业较发达,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北部的艾淘沙公园闻名世界。1997年,纳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近年来,赴纳国际游客逐年递增,2011年共有102.7万外国游客赴纳观光。2011年1月,纳政府宣布将纳海岸线长达1570公里、面积10.7万平方公里的整个沿海地区建设为纳米布--骷髅沿海国家公园,从而使该地区成为全球第八和非洲第一大自然保护区。

2005年12月,纳米比亚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因含铁而呈红色的沙漠、波帕瀑布、野生动物等,令游人流连忘返。

纳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主要有地形地貌丰富多彩,生物多样化特点突出,注重生态保护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

纳米比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矿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扶持黑人企业发展。纳米比亚与中国关系友好,中国的一些援助项目不仅在基础设施等经济方面帮助当地,也为中国企业走进当地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

近年,纳政府实施“就业和经济增长定点干预计划”,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重点发展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忻顺康大使介绍,纳米比亚政府信誉较好,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政府项目的支付也及时足额,是市场环境较好的国家。

忻顺康大使表示,驻纳使馆很高兴为中国企业提供在纳发展的咨询、社会资源和项目资源的对接等服务。同时他提醒,中国企业在纳米比亚的业务虽然实际回收期很短,但应以长期合作的心态开展工作,如果企业在当地受欢迎,才好更多地开展业务,我国驻外机构才好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忻顺康大使讲到,纳米比亚的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中国企业在纳应做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尤其纳的港口建设、住房建设等,为建筑、加工、储运、信息技术、家电、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带来了持久的巨大商机,很多行业都会在纳找到发展机会。

忻顺康大使认为,对于大型项目,中国的企业可以参与纳的政府项目招标、中国援助项目招标,以及大型项目下的配套、专业分工项目等。

纳米比亚范文第5篇

近日,纳米比亚旅游局携著名NWR酒店集团和地接社,在北京和上海先后举办了“2013年纳米比亚旅游局中国推广交流会”,之后前往昆明参加201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CITM)。纳米比亚旅游局希望借助上述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的非洲高端游市场。2013年对纳米比亚旅游业来说,是捷报频传的一年,上半年纳米比亚新增了一处世界遗产——沙海奇观;此外纳米比亚还将举办全球旅游业的一项盛会——探险旅游世界峰会(ATWS),中国市场也在该国旅游局的多年开拓后,游客人数不断增多。

花间堂 香格里拉再开分店

今年十月,云南“香格里拉圣地花间堂”绽放金秋,这是秉承唯美人文客栈理念的花间堂在香格里拉开设的第二家分店,在即将被严寒包裹的高原,沉淀出一片温暖如春的身心休憩之所。“香格里拉圣地花间堂”位于独克宗古城仓房区独古硕15号,紧邻月光广场,靠近龟山公园。花间堂在香格里拉的第一家分店伫立于龟山之上,第二家分店与其相距不足百米。两个院落如同莲花瓣上的两滴露珠,一高一低,守护着大师的莲花宝座。新店的地暖全面覆盖,餐厅、书吧、影音室与Spa房一应俱全。庭院里,巨大的绿植亭亭如伞,鲜花随处盛开,四季如春。

香港邦瀚斯2013秋季拍卖会

香港邦瀚斯秋季拍卖会于11月下旬在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香岛殿举行,拍卖会为期五天,共分九场,有两场是单一私人珍藏专拍。“茗韵清心”所拍藏品系JIMMY SHA伉俪珍藏的宜兴紫砂壶,20件全部出自名家之手,弥足珍贵,是近年香港拍卖会中难得一见的稀世珍玩。这次拍卖的不单有为帝王御制的瑰宝,还有清代著名雅士和陶艺大师所营造的个人珍藏。另一场私人珍藏拍卖会名为“御珑金辉”,系英国Speelman家族收藏的宫廷进贡鼻烟盒、瑰丽珠宝、翡翠首饰、稀有葡萄酒,陈年干邑及单一麦芽威士忌等专拍,同样不容错过。

“墨尔本旅行家”启动“心随境开”之旅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旅游局近日宣布,围绕其旅游品牌“心随境开”,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一轮的市场推广计划——“墨尔本心随境开之旅”。八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和意见领袖,将以“墨尔本旅行家”的身份,在中国宣传了维多利亚州的旅游特色。维多利亚州旅游局已在线上开展以“心随境开”为主题的“唱享深度墨尔本”社交媒体活动,通过意见领袖的加盟和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维多利亚州,体验其精彩的“墨尔本心随境开之旅”。

艾伯塔省“冰川天空步道”落成

近日,加拿大艾伯塔省旅游局揭晓了其2013至2014年冬季“独树一帜的旅行体验”,并宣布位于该省贾斯珀国家公园的“冰川天空步道”圆满落成,“非凡体验”活动亦将在这一雄踞落基山脉中心区域的国家公园内进行。“冰川天空步道”将于2014年5月正式迎接全球游客,成为加拿大最新的“标杆级旅游景点”。加拿大艾伯塔省旅游局精心设计了4条推荐线路,涵盖12项在艾伯塔省不容错过的旅游活动。艾伯塔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及微信已推出线上活动,只要加关注并在“12种推荐体验”中选择一项,发送好友分享,即有机会赢取丰富奖品。

与羽毛球明星相约2014哥本哈根

近日,由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丹麦羽毛球联合会、哥本哈根旅游局、北欧航空及丹麦国家旅游局等多家机构携手合办的“运动与旅行”推广活动,在上海正式展开。主办方欢迎中国球迷在比赛期间前往哥本哈根,享受运动与旅游的乐趣。北欧航空已于2012年开通了上海至哥本哈根的直航航班,每周五班;与此同时,自今年起,申请丹麦旅游签证的平均时间已缩短至3天。这些全新的便利条件,都将吸引更多的中国羽毛球爱好者来到哥本哈根,为喜爱的羽毛球星,如林丹、李雪芮、蔡赟与傅海峰等呐喊助威。

冬日法式冰雪假期

Club Med作为全球冰雪度假村的领导品牌,旗下二十多家滑雪度假村遍布全球,为各国游客带来“精致一价全包”的奢华度假服务。今年冬日,无论是神秘恬静的亚布力,还是风光无限的日本北海道,或是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Club Med都会统一献上充满法式情调的冰雪大假。想体验法国人浪漫的冬日长假,根本不用远赴欧洲,只须入住中国首座国际冰雪度假村Club Med亚布力,可以满足你的全部梦想。法国国立滑雪学校ESF在欧洲以权威闻名,Club Med特邀其精英赴华授课,为中国游客带来国际标准的滑雪、滑板课程。即使是初学者,在专业G.O.的指导下也能轻松入门,感受滑雪的乐趣。

日本北陆·中部地区举行观光推介会

纳米比亚范文第6篇

Stefano是我们这架6座小飞机的驾驶员,时值岁末,我们正飞翔在纳米比亚苏赛思黎著名的红色沙丘群上空1000米。后座的两位摄影师,就算还没有昏过去,也差不多了,他们手里的相机已经滑到胸前,十指紧握的,是呕吐袋。

顺带一说,二十多年前,德国小青年鲁斯特,就是驾驶着同一型号的飞机,突破号称“世界上最严密”的前苏联防空网,大大方方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上的,让前苏联军方丢尽了颜面。

虽然Stefano的半滚式飞行着实挑战摄影师的反应,但从舷窗望下去,倏忽而过的风景已足够震撼人心―斜阳下大片连绵的橘红色沙丘排成鲨鱼利齿一般的整齐队列,沙丘顶上那两只大角羚羊让整个构图精彩得有点儿离谱,我几乎能听见眼珠子发出的欢呼和相机发出的呜咽。但此时,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却是――“年终奖我甘愿捐了出去!只要我们能平安落地!”

被念叨了许久的2012年马上就要到来,小飞机上的我,顾不上想山崩海啸之类的戏剧化情节,倒是为那些远在万里之外、正坐在办公室里为年终奖的多少而纠结的朋友们不甘起来。如果人类历史真的即将翻篇儿,这种纠结就更加不值当了吧!

每当聊起旅行这件事,我的朋友几乎个个都说想要逃离城市,到自由广阔的天地间自我放逐一把,但当真肯把不菲的年终奖花在旅行上的却不多,更不要说像我一样大脑短路,没半点犹豫地跳上远在天涯的这架纳米比亚老爷飞机。

想一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星空灿烂、阳光温暖、大海起伏吟唱着欢乐颂歌的地方没有去过?还有多少天性快乐旷达、小宇宙蓬勃有力、外表朴素却能参透天地智慧的有趣人物不曾结识?还有多少自然奇观没有亲眼见证?这些,恐怕才是应该优先了却的心愿吧!2012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跟别人比年终奖谁拿得多?还是算了吧!

纳米比亚就是我给自己的“年终奖”,它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旅行的美感,往往存在于和我们平常生活犹如遥隔天海般的巨大反差之中,令人心动或是令人错愕。旅行就是发现,寻找那些我们未知的、好奇的、或者曾经拥有但却被淡忘的珍宝。

在纳米比亚,我造访了一座新近开放的民俗村,明显作秀给游客看的那种。“村民”一律上身,腰部围绕着一块好像被沙漠野象用来当过三年搓澡布那样的小牛皮。这种场面我可见得多了,无非是非洲土著们谈谈情、跳跳舞、吃个烤肉、打着手鼓唱起歌,临了收个慈善捐款,然后告诉你今年没有爆发蝗灾……可喜可贺、可口可乐(他们当真会在你上车要走的时候溜回去大喝新上市的碳酸饮料)。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做的贡献,不就是这样吗?

不过这次不同,因为我们的司机Uli先生事先声明:你们吃不了的午餐盒饭,统统给我,这是我送给部落的圣诞礼物!而且他还真的这么做了,对方还真的眼含热泪收了。临走的时候,那个负责给我们做讲解、英文说得相当溜嗖的小伙子,趁我们不注意抓起一个餐盒,飞也似的消失在灌木丛后面。

20分钟前,这个小伙子让我们看地上一片排列整齐的小坑,坑里零零落落摆着几块小石子。他说:“这是我们的联合国安理会!我们的祖先每次遇到部落争端的时候,都用下棋解决,所以我们的土地上没有战争!”妈妈咪呀!纳米比亚人围着破牛皮,解决了那些穿着阿玛尼西装、打着领结的家伙们争吵了几百年的问题,了不起吧?而且你瞧那古铜色的皮肤,结实、匀称,还有分界线清晰可辨的六块腹肌,要是动起手来,那些高档亚麻布衬衫底下藏着将军肚的参议员们绝不是对手。

纳米比亚范文第7篇

这里也是摄影家的乐园,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圣地。你甚至会产生怀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否真实,时空的概念在这里混沌,不从有过的经历,不曾见过的情形,不断的发生在你的身旁。纯天然的埃托沙国家公园里的狮子,会轻蔑的看着身边的游客;大西洋沙滩上胖墩墩的海豹对你的亲近不屑一顾,当着你的面亲吻、哺乳、厮打、酣睡,甚至恶臭熏天的排泄,所以你要近距离的观看,就要忍受这一切;苏丝斯黎高大赤红的沙丘在你脚边戛然而止;在繁星密布的天幕下,你可以一个人躺在宛如少女肌肤的酥软沙漠中,仰望那些清晰可见,一闪一闪的银河与群星,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纳米比亚国家虽然年轻,但是这里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却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有多样性的动物、植物种群,还与茂密的原始热带森林、高原荒漠、赤红的火焰山、如同人类制造的节理峡谷,将岩石制造成一块块标准的几何形状,仿佛是硕大的钻石。这里有大西洋漫长的大海沙滩,更有沉睡了几亿年的化石。

在Khorixas有一处叫Petrified Forest的地方,表面看上去十分的荒凉,地表除了生长着少量的灌木和耐干旱的仙人掌类植物外,满眼都是碎石和裂开来的巨大石块。只有在中午时分才会有动物化石之称的蜥蜴爬出来晒晒日光浴

但是只要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遍地都是在地表上的植物化石,地下还有更多的化石没有被发掘。这些丰富的巨树化石,足以证明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大树参天,植被丰茂,有丰富的鸟类栖息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丛林之中。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由于地地壳运动的不断变化,这些远古时代曾经的主人早已被深深地埋藏在了地下。

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的推升变动,这些在地层深处经过上亿年高温高压、早已变成化石的动物和大树们再次被被慢慢推升上来,后来被洪水冲刷出地面,并重新展示给人们。至今大树化石上的年轮和枝丫清晰可见,最大的一棵巨树化石有14米长,直径达一米以上。

位于化石森林Petrified Forest不远处的荒山上,有着堪称是非洲最古老、最宏伟的岩画艺术画廊。 具史学家考证,这些岩画至今已经超过6000年的历史,如今还清晰可见雕刻在坚硬岩石上的大象、长颈鹿、狮子、马、犀牛、火烈鸟等等各种动物。

这些岩画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寸草不长的火焰一般的赤红岩石上?对于这些岩画的由来始终没有定论。有人说几千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口泉水,在干旱荒漠中,水对于人类生命的价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周边的游牧部落每天都会来此取水,供养人和牲畜。所以这块有着生命之泉的地方,对生活在周边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凝聚作用。人们来此聚会、磋商彼此关心的事项,交易自己需要的物品,寻找自己喜欢的情侣等等。但是这些只是部分史学家的推测而已。

因为在岩画中,只有众多的动物,却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人类活动的描写!这似乎有悖于人类发展史中,通常用图画描绘和纪录自己生产、生活,甚至战争的场景。所以这些岩画的由来和意图至今还是考古学家们争论的话题。

纳米比亚范文第8篇

纳米比亚前总统萨姆・努乔马是纳米比亚人民爱戴的领袖,在纳米比亚享有崇高威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曾14次访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纳米比亚前总理、现任总统根哥布对中国同样十分友好。在他们的领导下,纳米比亚与中国建立了亲密友好的新型伙伴关系和全天候朋友关系。平时,他们一谈起中国,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总是溢于言表。 2002年8月2日.陈来元大使夫妇应邀赴纳米比亚总理根哥布家乡农场出席总理的祝寿活动.这是陈大使夫妇与总理夫妇在一起。

我在纳米比亚任职期间,他们常把这份浓浓的中国情倾注到我这个中国大使身上。努乔马总统甚至称我是努乔马家族的自家人,给了我其他外国驻纳米比亚的外交使节想也不敢想的许多特殊礼遇,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其中,关于生日外交的故事就很令人感动。我与夫人李惠芳在纳米比亚工作期间,为进一步加强我们与纳米比亚高层领导之间的友谊和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更是把生日外交当作是我们开展对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统寿宴上的唯一外国客人

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出生于1929年5月12日。我在纳米比亚任职期间,一共赶上他三次生日,我都以不同方式向其表示祝贺。2001年努乔马总统过72岁生日,我以中国大使的名义派使馆礼宾官员去总统府,给他送去祝寿花篮、生日蛋糕和礼品,祝他生日快乐。总统府礼宾官转达了总统对我的谢意。2002年总统过生日前,鉴于我了解到纳米比亚政府部门、工商、文教、卫生各界、人民团体、公司及个人有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总统、总理祝寿的传统做法,我们大使馆也在纳米比亚政府机关报《新时代》上登出祝寿广告,以中国大使馆全体人员的名义祝贺努乔马总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在驻纳米比亚的外交团里,我们使馆是唯一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总统祝寿的一家外交使团,显示了中纳两国与众不同的特殊关系。不仅如此,这次我亲自带领使馆几名外交官去总统府向总统祝寿,给他赠送了一组四扇双面绣屏风的生日礼品。总统亲自接待了我,由衷感谢我的一片深情厚谊,并询问屏风上所绣人物的典故。我指着屏风上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禅的绣像,向他一一讲解了她们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有关的故事。总统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表示他很喜欢这件中国艺术品。

努乔马总统为人廉洁、低调,过生日一般不举行寿宴,更不搞大宴宾客的大型庆祝活动。 但2003年他却破例回到纳米比亚北方的家乡搞了一次有二三百人参加的大型祝寿活动。原因是他离开老家久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十分想念他,同时考虑到他在总统岗位上时间不会很长了,一再请求他回故乡过2003年的74岁生日,以和乡亲们见见面,并接受他们的祝福。努乔马不愧是人民的总统,这次他顺应了民意,欣然同意。

正当我考虑这一次如何向总统祝寿的时候,我和夫人李惠芳却接到了纳米比亚总统府的通知:努乔马总统夫妇邀请我们夫妇去总统位于纳米比亚北部的家乡参加总统的祝寿活动。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总统生日庆祝活动的正日的上午10时许,纳米比亚许多党政高级官员和总统家乡的二三百名群众陆续来到临时搭起的大帐篷里参加庆祝活动。我与夫人到达庆祝会场时,才发现我们是出席这次祝寿活动的唯一的外国人。向总统府典礼官一打听,原来在各国驻纳米比亚的外交使团中,总统夫妇只请了中国大使和夫人。

我们由总统的大儿子乌托尼・努乔马带领到主席台,被安排在总统夫妇身边就座。主席台上一共有6人,除总统夫妇和我们夫妇外,另外二人一是努乔马总统的接班人D纳米比亚执政党人组党的副主席波汉巴(于2005年3月接替努乔马,成为纳米比亚第四任总统),一是总统家乡省政府的省长,其余包括内阁部长在内的各级官员一律坐在台下。庆祝大会和寿宴现场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我与夫人就坐在总统夫妇身旁,故带头向总统夫妇举杯祝寿。随后欢乐的人群排着队走向主席台,祝总统生日快乐,祝总统和第一夫人健康长寿。总统夫妇向我们夫妇和大家一一道谢。

总统称我与夫人是自家人

每当第一夫人科万博・努乔马过生日时, 我的夫人李惠芳总要到总统府去拜见她,向她祝寿。2002年3月10日是第一夫人的70华诞。早在2月下旬,我的夫人李惠芳就开始考虑如何向科万博祝寿的问题。谁知就在这时,老李和我却收到了科万博和努乔马总统向我们夫妇发出的出席总统夫人寿宴的邀请。原来,总统夫妇决定在女婿、女儿家为第一夫人举行一次家宴予以庆祝,只请努乔马家族和科万博家族的成员参加。按理,我与夫人既不是纳米比亚人,更不是努乔马和科万博两大家族的人,毫无资格出席这样的寿宴,但总统和第一夫人却把我们当作总统夫妇的自家人请了去。

寿宴这一天,我的夫人李惠芳向总统夫人赠送了一只花篮和一幅绣有松鹤延年图案的双面绣落地屏,向其说明松鹤图案的寓意,祝福第一夫人健康长寿。总统夫妇听了说明后都十分高兴。此外,按大使馆礼宾官和总统府典礼官事前商定好的计划,我们夫妇将带去的中餐菜肴摆上餐桌,与总统女婿、女儿自备的纳米比亚饭菜也来了个中纳结合。

宴会上,总统夫妇把我与夫人请到主桌,安排坐在寿星和总统身边。落座后,总统站起身来,向在座的近百名亲戚发表讲话。讲话中他特地向众亲戚介绍说:“陈大使和夫人是来自非常友好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同一般的特殊客人,是努乔马家族和柯万博家族的特殊朋友,因而也是自家人。这就是他们夫妇今天与我们努乔马和科万博家族的成员相聚在一起的原因。” 这时,宾客中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是乌托尼・努乔马的自家人

2002年9月8日是总统大儿子乌托尼・努乔马的50千秋,可能还有不久前他被选为纳米比亚执政的人组党中央委员这一层因素,他决定在其位于纳米比亚北部的私人农场举行一次家庭式寿宴,只请他父母亲努乔马和科万博两个家族的主要亲戚赴宴,而我与夫人李惠芳又作为他的自家人被邀请出席。寿宴当日,努乔马总统在百忙中从首都温得和克乘直升机飞抵农场赴宴。席间,总统告诉我,乌托尼从小就参加了革命,是红小鬼,为了纳米比亚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与敌人进行过殊死的斗争。为此,他被逮捕过,蹲过敌人的大狱,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直至胜利。他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我听后向乌托尼表示敬意,举杯祝他生日快乐。

总统破例庆祝74岁生日,在各国驻纳米比亚的外交使团中只请了我和我的夫人。总统夫人70华诞和大儿子50大寿的家宴,出席人员仅限于总统夫妇的家人和家族成员,没有其他的纳米比亚人,更没有驻纳米比亚外交使团的其他任何人,而我和我的夫人李惠芳却每次都被当作总统家的自家人邀请出席,这是何等的特殊关系和何等的特殊荣誉啊!

单独为总理举行祝寿宴

每当根哥布总理夫妇过生日,我们大使馆也为总理在报纸上刊登祝寿广告,我与夫人也都前往总理官邸进行祝贺。 2002年8月3日,我与夫人应总理夫妇之邀去位于纳米比亚北部的总理私人农场祝贺总理61岁生日。我们也是带着使馆礼宾官及厨师、招待员提前一天到达农场,并在当晚用从使馆带去的中餐半成品在农场稍作加工后,和总理一家人及其几位至亲在小范围内单独为总理提前举行了一场祝寿宴会,并赠送了生日礼品。总理夫妇高兴地在寿礼前与我们合影留念。

晚宴前,根哥布总理与我进行了促膝友好交谈。我借单独与总理在一起的机会,向他谈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特别讲到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事,请纳米比亚政府自始至终都投中国上海的票。 总理听后微笑着说:“请大使放心,纳米比亚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从头到尾都投中国上海的票,相信中国上海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总理生日当天,一些政府官员和100多名当地百姓前来向他祝寿,驻纳米比亚外交使团中还来了古巴和尼日利亚的大使夫妇。总理对我说:“外交使团中我只请了你与夫人,没有请别人,这两对使节夫妇都是不请自来的。他们既来了,我没有不欢迎的道理。”这两位大使问我怎么也来了,我怕他们有想法,没有说是应总理夫妇邀请而来的,只说是与他们一样,于是他们会心地一笑了之。

生日外交的独特作用

我与夫人在纳米比亚开展的生日外交,其对象还包括总理以下的有关重要官员和特殊朋友。在我的办公室、我秘书的办公室及我住处房间的墙上,都贴着一张纳米比亚部省级以上高官和特殊友人的生日明细表,我和我的秘书及夫人每月至少都要看上一遍,以便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有重点地选择开展生日外交的对象,并予以认真落实。

我在纳米比亚的外交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当,方方面面的关系、人缘都比较好,尤其与纳米比亚高层领导的关系十分密切,除两国关系友好这个大背景外,与我和夫人积极开展生日外交恐怕是分不开的。

纳米比亚范文第9篇

我一瞬间就被一幅红得耀眼的沙漠征服,

惊叹于地球上还依然存在这样瑰丽原始的地方。

毫不迟疑地决定马上去这个西南非洲的国家一趟――人生不能留遗憾!

从北京到香港再到南非约堡转机过境,虽说一路颇为奔波,

但接下来我们的所看所感,证明这样的付出完全是值得的,应该说是“物超所值”的。

我们也许想到了纳米比亚的美丽和独特,但我们没有想到,

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我们经历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如同梦幻一样的旅程,

找到了各自心中最最元本、真实的非洲。

红色沙漠

导游告诉我们“纳米布(Namib)”是当地的纳马语,意思是“遥远的干燥平地”,纳米比亚(Namibia)的国名就取自纳米布。本格拉寒流吹拂着纳米布沙漠,上亿年大自然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使这里成为一片沙海。

本来我们心里还在质疑导游是不是太夸张了,但当我们从四驱越野车上下来,双脚第一次踏上这些细如粉尘的红沙之时,空气里的炽烈、脚下的干燥、几乎寸草不生的景象,让我们无话可说。

在这个占了整个国土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的变化,配合着沙漠里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给人一种宛如隔世的感觉。它或许没有撒哈拉的浪漫,也没有戈壁的浩瀚,但这里有世界最变幻多彩的沙丘,有千年的植物;有一边海洋、另一边沙漠的奇观;还有酷似月球的地貌。

从纳米布沙漠里,寸草不生的“死亡谷”赶往苏索斯维利(Sossisvlei),当我们终于站在苏索斯维利(Sossisvlei)的沙丘下方时,面对这庄严高耸的沙丘、巨大的星形山脉,再次感叹自然的神妙。阳光还未消失,原本赤红的沙粒上蒙上了一层金粉。特别是那个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高达325米,瞬间秒杀了所有人的菲林。此刻说什么都显得多余,我们全都静静地站着,看夕阳一点点从沙丘顶端落下,最后地平线消失……这样的日落,也许真的是人生最难忘的回忆吧!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在苏索斯维利的沙丘附近没有住宿条件,游客们只能在日出后、日落前进入该地区。

红泥女人

1978年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辛巴族部落时问他们: “你们的生活怎么这么落后呢?”辛巴人回答道: “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没有战斗,没有犯罪,没有饥饿,也没有任何仇恨。对此,我们已经感到十分满意。您呢?您在您的土地上生活的好吗?”时间虽然过去了33年,但当我们来到这个辛巴族部落的时候,依然感觉到他们不曾改变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就是他们能500多年风俗不变的原因吧!

辛巴族人(Himba)因为其孤立和保守确实被这个世界遗忘。多年前,当大部分赫雷罗族向南迁移到纳米比亚中部时,仍有部分族人留在了卡奥克兰的山区。他们靠野生植物和从土地中挖掘食物为生,被称为“ Himba ”:指从土地中挖掘出粮食的人。他们曾是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聚集在孤立的小村落里,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而最为奇特的风俗就是辛巴女人终年用红土混合油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因而获得“红泥人”的美名。

辛巴族的部落里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小孩,成年男性很少。据说是因该民族的一种神秘遗传基因,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人部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随意,三头牛就可以换一个老婆,但是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即使这样,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锐减。

在他们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房屋门口,着上身的红泥人们聚坐在一起,或编织着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或制作着家人的午饭,小孩子们则自由地玩耍着。现在辛巴族男人们也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务。辛巴人没有图腾,他们崇拜祖先、崇拜火。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家族制是惟一的社会制度保障,家族长老掌管一切,包括判定惩罚、经济规划、行政组织,不过头领一般都是女人,狩猎是辛巴男子的主要工作。

我们目睹了辛巴族女子如何给自己“化红泥妆”:她们先把一种红色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最后用这种混合物涂满全身,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据说这种颜料能保持一周不褪色,而红泥的作用,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防止蚊虫叮咬。

因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辈子都裹在“红泥巴”中。因此小屋里的气味,很不好闻,但是我们仍对演示的妇女由衷地表达感谢。因为她们对传统的坚持,才使得我们有机会见识到这个古老独特的风俗。

海豹天堂

对于十字角海岸的印象是从嗅觉开始的。走下车的第一时间,一股动物特有的“臭哄哄”气味混杂着海水的潮腥扑面而来,差点把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们熏了个趔趄。真是“未见其物,先闻其味”!

我们跟着导游走过一片岩石地,看到了一个2米高的十字架,据说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Diego Cao在此海岸登陆纳米比亚,用这个十字架来彰显葡萄牙国王的尊荣。十字角(Cape Cross)以此得名。如今十字架早已黯然失色,而聚集于此的数十万只海狮则成为标志性景观。

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海滩上,密密麻麻聚集了多达几十万头海狮。它们喧哗着、玩闹着,时有雄海豹“大打出手”,制造出小小的战争;而母海豹似乎早已习惯这样的“闹剧”,慵懒地躺在一旁晒太阳;而新生的小海豹们,则是好奇宝宝,一会儿追赶穿梭其间的海鸟,一会儿又和小伙伴嬉戏,脚步都未稳,经常摔跤,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很萌很可爱。

这一带成为世界上海豹数量最多之地,主要是因为十字角区域正好位于本格拉寒流和安哥拉暖流交汇处,给这一海域的浮游生物生长创造了天时地利的环境,海中鱼类是最直接的得益者,进而使得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猎手海豹能够聚集于此,繁衍生息。当我们走在专门为游客修建的木栈道上,前后左右都围满大大小小的海豹,甚至还看见一只寻找食物的胡狼在海滩上迈着小碎步,此情此景,我们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当人类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时候,竟然是这样美好。这里没有看管的工作人员,但所有人都自觉地不去打扰海豹们,只是默默地当一个看客。也许,这就是纳米比亚的野性自然对每一个人的教诲吧!

猎豹孤儿院

在非洲,野生动物永远是惟一的主角。每年夏季的动物大迁徙,让肯尼亚闻名世界。在纳米比亚虽然看不到那样大规模的盛景,但这里却自有一套精彩,毫不逊色。

如果说在肯尼亚看的是大动物的场景,那么在纳米比亚则是每一种动物的独特。埃托沙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区,地处温得和克北部,建于1907年,占地2.2万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犀牛、大象、猎豹、鬣狗、狮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蓝色类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这里的动物相对非洲其他的国家来说更为野性,种类也更为多样。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除兽类之外,还栖息着323种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鹰及秃鹰,小的有伯劳鸟、金丝雀。而每年夏天,雨季来临,这里成为观鸟的好时节。迁徒的候鸟及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来此繁衍后代。只要雨水充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鸟开始,雌雄共筑一圆锥形的巢。每对火烈鸟只产一枚卵,而且几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时节孵化成雏鸟。雏鸟过着群居生活,由双亲哺喂,它们成长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强力壮、羽毛丰满,能随着大队一起飞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鸟不产卵,没有完成留后的使命,只好抱憾离去。

到了冬天旱季,长期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干涸欲裂,树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处一片枯黄,遇点火星都会燃烧起来。动物园中一个个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埃托沙,为动物提供了救命之水。为了存活,动物必须长途跋涉到远处的池沼去饮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饮水的时间也错落有序。这时节游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见很多动物,性情温顺的动物如长颈鹿、鹿、羚羊、斑马等在同一个池沼旁戏玩,同饮一潭水。

当我们乘坐四驱越野车在公园里巡游,总能看见成群的羚羊一蹦一蹦地钻进草丛,还有长着又长又尖的犄角的剑羚,非洲五大兽之一的水牛也能见到。不过,我们心里都祈祷能见到狮子、大象、猎豹这样的明星,专业的丛林向导拿着枪四处张望,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警觉地站起来观察。我们终于幸运地见到了一个狮子家族。

公园里还有一个大猫保护中心和猎豹孤儿收养所。虽然在野外没有见到,但终于能看到我最喜欢的猎豹,也算不虚此行。据说这个猎豹孤儿收养所收养了50多只孤儿猎豹,得到了一些西方保护机构和科学家的资助。我们远远地看着这些美丽的生物,突然那个躲在树洞里的猎豹探出半个脸来,朝我们张望。从长焦镜头里我看清了它的眼神,带着害羞却依然不减高贵。可当我想到它们再也无法回到野生自然,又不由得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

颓废方丹

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的岩石壁画位于奥普沃以西90公里处。2007年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史前岩刻画集中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这个著名的岩石艺术遗址群被错误地命名为Twyfelfontein,这是南非荷兰语对若有若无的喷泉的称谓。但实际上这个峡谷的泉水根本不像喷泉,水量很小。而它的达马拉兰名称是Ui-Ais,即跳跃的水洞,可能会更贴切一些。当我们驱车进入峡谷,一整片宽阔的沙质谷地和干涸的河床让我们惊奇。峡谷的两侧如刀削般,巨大的漂石似乎真的要坠落谷底。而这些漂石就是峡谷的史前居民用来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感知的最好方式。

走在颓废方丹的岩石之间,很容易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那些画在红色岩石上的画,有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还有人和动物的脚印画。依稀间似乎能看到史前人类在这里狩猎的场景。据说这些岩刻是从两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包括来自后石器时代的石材工艺品,鸵鸟蛋壳珠和片岩吊坠。人或飞鸟的图案虽然不多,但据说表明了一种人变成动物的仪式。在所有的岩画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一个狮子的每个脚爪上有五个类似于人类的脚趾头。科学家们声称这些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有关。我们理解没那么深,只能说在这“废墟”中,隐隐约约地似乎听见远古人类祖先的鼓点,和我们此刻的心跳竟是如此一致。

布须曼人

在电影《上帝也疯狂》里,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人对于现代化的事物一无所知。卡拉哈里是个看上去像沙漠却又不是沙漠的地方,在那里,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是干旱无雨的,许多动物都因为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而纷纷离开。可在卡拉哈里人看来,这里却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可以挖树根、收集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来解渴,可以靠打猎来维持生命,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和纷争,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如果哪天听到天空中飞机飞过的轰隆声,他们会以为那是上帝吃得太饱在打嗝。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生活得单纯而快乐的部落却因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发生了改变。这些居住在卡拉哈里的人就是布须曼人(Bushman)。

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无人居住,但是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其间,他们就是纳米比亚大名鼎鼎的“丛林人”(Bushman)部落。为适应沙漠气候而长得瘦小精干的“丛林人”,几乎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贫瘠的沙漠在他们眼中仿佛一片沃土。他们能够从各种蛛丝马迹中辨别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了解沙漠中所有可以食用的植物,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水源;他们会充分利用沙漠中的一切来生存。他们四肢精瘦,身体比例极其适合耐力运动。通常,他们都有高颧骨和浅褐色皮肤,新生儿和小孩的皮肤更浅。大部分女人只有1.40米左右,而男人也不超过1.60米。具有深黄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种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卷曲的头发,与纳米比亚的其它人种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至今其祖先人种来源依然不明。

布须曼人是天生的猎人,他们具有寻找水源的天赋和非凡的动物跟踪技能。这一种族过去都仅靠原始的弓箭、麻醉性植物的汁液狩猎,加上采集植物的块根、果实维持生活,极少数从事农业。但近年来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能够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越来越少,但同时又难以融入现代文明,面临很多生存的困境。

数千年来,布须曼人以狩猎为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由此限制了他们发展自己领域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布须曼人是纳米比亚各族中惟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的原因。他们的跟踪技能使他们非常受农场主的欢迎。一些布须曼人加入军队担任搜索任务。

纳米比亚“十宗最”

1 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沙漠是位于纳米比亚西部的沙漠,位于纳米布―诺克陆夫国家公园内。沙漠面积50,000平方公里,东西宽度50至160公里不等。这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最少八千万年。从大西洋吹向该地区的空气经过寒冷的本吉拉洋流后变得干燥并冷却下沉,形成干旱气候,每年的降雨量少于10毫米。

在纳米布沙漠中,红色沙砾颜色鲜艳,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沙的颜色也不断地随之变化。被誉为色彩最迷人的沙漠,成为摄影师的最爱。

2 地球上最高的沙丘

――苏索斯维利沙丘

苏索斯维利(Sossusvlei)沙丘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它那拔地而起的巨大沙丘、特殊的星形山脉是艺术家和摄影师钟爱的主题。其中最大的一个沙丘高达325米,为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大批旅行者和摄影师都慕名而来,纳米比亚沙漠苏索斯维利沙丘的美景多次登上美国《国家地理》等画册。

3 地球上最干旱的峡谷

――死亡谷

位于苏索斯维利附近的死亡谷(Dead Vlei)堪称世界最干旱的山谷。由于完全没有水源和降雨,这片四面被沙丘环绕的谷地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物。几千年前枯死的树木由于没有水分不会腐烂,至今仍然挺立在谷地中,成为了这里独特的景象。

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沙漠里无雨、无水,空气中仅有的一丁点湿气也被周边的沙丘很快吸收,失去了生物生存的条件。

4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

――颓废方丹

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的岩石壁画位于奥普沃以西90公里处。2007年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史前岩刻画集中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这里迄今为止已发现了两千多幅岩石雕刻,大多数是保存完好的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图案,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

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说明岩刻艺术与当时的信仰体系有关。

5 世界上海豹最多的海滩

――十字角海滩

离小城斯瓦科蒙德(Swakopmund)不远的大西洋畔,就是纳米比亚海豹自然保护区。这里只有几平方公里的海滩上,常年聚集着8-10万头海豹,繁殖季节可达十几万头,甚至更多,以至于海滩上的海豹都叠压在了一起。这里的海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均居世界第一。这里位于本格拉寒流与安哥拉暖流的交汇处,海洋环境很适合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吸引了大量鱼类前来,以鱼为食的海豹自然也就聚居于此了。

6最擅长沙漠生存的部落――布须曼人

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无人居住,但是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其间,他们就是纳米比亚大名鼎鼎的“丛林人”(Bushman)部落。为适应沙漠气候而长得瘦小精干的“丛林人”,几乎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贫瘠的沙漠在他们眼中仿佛一片沃土。他们能够从各种蛛丝马迹辨别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了解沙漠中所有可以食用的植物,知道什么地方能找到水源;他们会充分利用沙漠中的一切来生存。

7 世界上猎豹最多的国家

全球现有大约1万多只野生猎豹,而纳米比亚就拥有约1/4,近2500头猎豹,因此被称为猎豹之国。其中大部分猎豹活跃于纳米比亚北部中心地区,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卡拉哈里地区以及纳米比亚的西北部。

8 最多的火烈鸟聚集地

――鲸湾

纳米比亚西临大西洋的海岸线上,聚集的火烈鸟是独特一景。鲸湾(Walvis Bay)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那里有一片沿海浅滩,面积达7000多公顷,以海鸟、水禽众多著称。特别是,整个南部非洲的火烈鸟,有四分之三就栖息在这片浅滩上,总数约有5万只。火烈鸟双翼张开时色红如火,在阳光下成群展翅飞翔时,能映红天空。而当火烈鸟收拢翅膀后全身羽毛又白净如雪。

9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千年兰

从斯瓦科蒙德(Swakopmund)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约100公里,就进入了千年兰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沙漠连一般低等植物都很少见到,却奇迹般地生长着许多千年兰。这种植物形似兰花,却十分耐旱,生命力超强,以“长生不老”著称,一般可活1000年以上,故中文名就叫做“千年兰”。在纳米布沙漠(Namib Desert) 中有一株千年兰之王,高约2米,迄今已生长约1500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10 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石

斯瓦科普蒙德有一个著名的水晶石博物馆,该馆内珍藏有各种各样的水晶石和其他宝石。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在底层大厅的一块巨大的水晶石。这块水晶石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石,而且是纳米比亚的国宝。它高达3米,其周身需要五六个人张开臂膀、手拉着手才能环抱一圈,重达14.1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天然水晶石。这块水晶石形成于大约5亿年前,是1985年在纳米比亚的卡里比布市郊被发现的。

纳米比亚

代表动物排行榜

1 剑羚Oryx

纳米比亚的国兽,即纳米比亚国徽上的守护者。剑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在脸上、喉部及背部有独特的黑色条纹。雄性剑羚的角又直又长,极其雄伟。

2 黑脸黑斑羚Black-faced Impala

黑脸黑斑羚是黑斑羚的变种,脸上有明显的如火焰般的黑色条纹。出没于Kaokoveld以及安哥拉的西南部。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可看到大部分的黑脸黑斑羚,它们独立于其他黑斑羚,个头也更大些。

3 猎豹Cheetah

据悉全球现有10000至15000只猎豹,纳米比亚拥有近2500头猎豹,因此被称为猎豹之都。其中大部分猎豹活跃于纳米比亚北部中心地区,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卡拉哈里以及纳米比亚的西北部。

4 软皮海豹Cape fur Seal

软皮海豹是南部非洲的惟一海豹。它全身覆盖一层软毛,可使体温维持在37℃。雄海豹平均体重不到200kg,在生殖季节可增加到360kg以上。雌海豹较小,平均体重75kg。每胎一只,繁殖时间为11月底或12月初开始的一个月。

母海豹外出捕食归来,以呼声及气味来辨认自己的小海豹。小海豹在4、5个月时会脱毛,全身由暗灰色变成棕绿色。小海豹死亡率很高,第一年内超过25的小海豹无法存活,而死亡高峰期为出生后的一周内。天敌有棕鬣狗和黑背胡狼。

纳米比亚 旅行攻略

签证办理

凭本人有效护照、邀请函(通常,旅游或公务邀请函可由当地地接社提供)、单位派遣函 、营业执照复印件 、往返机票复印件等,填写完整的纳米比亚签证申请表,可在纳米比亚北京大使馆办理签证,签证费人民币600/人。电话:+86 10 6532 4810。

交通

纳米比亚与我国目前没有直航,中转航线可选择: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南非约翰内斯堡――温得和克;北京/上海――德国法兰克福――温得和克;

第一条路线较为经济。

旅行贴士

沙漠地区早晚温差大,要带上保暖的衣物。

人民币与纳币约同值,具体汇率请查询银行信息。

全国主要旅游景区都接受国际信用卡,如visa、MasterCard。

官方语言为英文,德文及南非荷兰文也被广泛使用。

纳米比亚是一个治安相当好的国家,因此有许多自驾车的旅客,如需自驾,可以在机场等地方便地租到车,四驱车是进沙漠的最佳选择。

当地通用南非币,一般餐厅的小费是总消费的10%-15%。

纳米比亚范文第10篇

那是在2000年。我记住了安大使的这几句话。

纳米比亚的“红小鬼”

乌托尼・努乔马,纳米比亚司法部副部长,是曾任纳米比亚三任总统、现任纳米比业执政党“人组党”主席萨姆・努乔马的大儿子。我在纳米比亚担任大使期间,萨姆・努乔马是纳米比亚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乌托尼是纳米比亚司法部主管法律研究工作的负责人,其职衔相当于我国的部长助理。在2002年8月召开的纳米比亚执政的人组党“三大”上,乌托尼以高支持率被选为中央委员。乌托尼深得他父亲努乔马总统的喜爱。一次,努乔马总统对我说:“乌托尼少年时代就参加了纳米比亚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坐过敌人的大牢,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斗争,是纳米比亚民族革命的‘红小鬼’,我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

我到任不久就开始做与乌托尼的交友工作。由于中国和纳米比亚关系好,努乔马总统视中国为全天候朋友,乌托尼对中国也十分友好,所以我和乌托尼交友没有任何障碍。加之乌托尼是个十分随和的人,很容易相处,故我们之间的交友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于是,我与他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了老朋友。不久,我就将我与他之间的交往逐渐扩大到我和夫人与他全家以及与他弟弟、妹妹全家之间的交往。

我与乌托尼平时经常保持联系,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谈各自的家庭、工作和生活,谈中纳传统友谊和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还讨论纳米比亚的形势、我对纳米比亚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都尽其所知讲给我听,使我受益匪浅。我们之间即使没有什么事,也常常相互打个电话向对方表示一下问候,或拉几句家常,双方成了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他举行50岁生日寿宴,只有作为他父母的总统夫妇和父母家族的近亲应邀出席,没有请朋友,更没有请其他任何外人,却把我和我的老伴李惠芳当作自家人请去做客。在纳米比亚,与我打过交道的官员和朋友很多,但乌托尼是与我交往最多的一个。他对我在纳米比亚的工作帮过好多忙,特别是他在我与努乔马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天桥,使我随时随地可以“通天”,这对我工作上的帮助简直是太大了。乌托尼说:“王副主席怎能见不上总统?”

大家都知道,在发展两国关系中,双方保持高层互访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而访问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则是东道国接待来访代表团的规格和礼遇如何。中国与纳米比亚关系非常好,高层互访也多。努乔马总统又十分重视纳中友谊,对中国特别友好,每当中国有副省部级以上的代表团访问纳米比亚,只要有时间,他都尽量安排会见。而别国正部级代表团访问纳米比亚,能享受到这种礼遇的人也不多。

2002年4月下旬,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率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纳米比亚。王副主席是我国领导人之一,他出访纳米比亚,使馆当然十分重视,积极与纳方协商、协调,以便安排一个好的日程,以高规格接待王副主席。哪知就在王副主席快要到访时,东道主纳米比亚全国委员会却告诉我说:“代表团在首都温得和克期间,努乔马总统因要处理国内重要问题,工作日程已排满,不能会见王副主席了,请中方谅解。”我听后一下子愣了。中国的部长、副部长到访,努乔马总统一般都见,现在王副主席来了如果见不到他,我怎么向王副主席、向代表团交代?王副主席见不到努乔马总统,此访又怎能算圆满成功?于是,我找接待方交涉。但对方告知,他们并不是不想安排努乔马总统会见,而是考虑到总统确实无时间会见,才取消了安排。我向接待方提出把我的意见转报总统,由总统考虑。对方则称他们也有困难,称明知总统日程安排已满,还要给他出难题,他们不便如此冒犯总统。我又要求东道主改变访问日程,安排代表团在首都见了总统后再去外地访问,对方仍称有困难,不能更改。我的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情怎么这样难办!

在与对方反复交涉而无进展的情况下,我想到了乌托尼。我与乌托尼关系虽然好,但在一般情况下仍不宜随意动用这种关系。特别是在涉及总统工作安排的问题上,首先还是应该通过正常外交途径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宜轻易动用乌托尼这张牌。但现在通过正常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路已经堵死,事情到了这样的节骨眼上,是请他出山帮忙的时候了。于是,我打电话给乌托尼,商量如何办。乌托尼接到我的电话后,立即开车到使馆来见我。我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请他向总统说明情况,无论如何想办法安排见一见王副主席。乌托尼表示:“王副主席是友好中国的领导人之一,他万里迢迢来到纳米比亚访问,怎能见不上总统?”他二话没说,答应帮忙,并责怪全国委员会的人不会办事。相信总统一旦知道此事,再忙也会挤出时间会见王副主席。

他离开我办公室时,叫我不要着急,他会尽快给我回话。当日下午,他给我打电话来了,说他已见了总统,正如全国委员会讲的那样,总统在王副主席安排访问日程停留首都温得和克的这一天,工作日程确已排满。他早餐后就要去议会演讲,演讲过后还要去参加人组党的一个重要会议,午饭后即飞往纳米比亚北部的翁丹瓜市,准备第二天上午参加在该市举行的中国援建纳米比亚北方制革厂工程竣工的庆祝活动。但总统获知王副主席到访和中方的要求后,决定请王副主席和代表团一行一早到总统府与他共进早餐,餐前先会见20分钟,再一起用餐半个小时左右,边进餐边谈。这样会见加工作早餐就全有了。乌托尼又告诉我,总统会见并请王副主席共进早餐的安排由总统府向纳方接待单位直接下达指示,不需大使馆与他们联系。据他所知,全国委员会现在已经接到了总统府的电话,正和外交部礼宾司商量如何落实总统的指示。

这时我想起了安大使对我讲的话,乌托尼果然能帮我“通天”!一“通天”,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不是吗?事情说麻烦就那么麻烦,说难办就那么难办。而乌托尼一出马,事情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好办。

总统会见并与王副主席共进早餐那天,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现场气氛友好,双方谈得十分融洽,使这次访问达到高潮。这样,王副主席见了总统,总统也没因此耽误参加国内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可谓两全其美。

办事效率极高的“礼宾官”

2003年2月,应纳米比亚全国委员会主席内霍瓦的邀请,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纳米比亚。李主席是我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对他的访问,使馆更加重视。当然,这次不担心努乔马总统见不见李主席的问题。但这次是我国主要领导人访问,故在礼宾安排上需更加周到,包括 一些细节问题,都必须提前加以认真落实,以确保访问圆满成功。

按纳米比亚的传统做法,纳米比亚的官员,上至总统、总理,下至部长、市长,在接待来访者时,都是客人先到,在客厅等候。客人到后,主人的秘书或下级工作人员再去报告主人,然后主人出来见客。这已成为一个惯例。据我所知,凡是到纳米比亚总统府去见总统的客人,一般都要在客厅等个三五分钟或十分、八分钟,有时还要长些。而驻在国的这种惯例与我国领导人接待客人时主人先到客厅等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考虑到中纳两国关系十分友好、李主席的身份高以及两国在礼宾接待方面的有关不同做法,我和李主席访纳先遣组都不止一次地向纳方邀请单位和外交部礼宾司提出建议和要求,希望对方将两国的不同做法折中一下,安排努乔马总统与李主席均同时到达总统会客厅,这样谁也不等谁,大家都好。纳方礼宾官员称他们不能随意改变纳米比亚的一贯做法,强调纳米比亚对所有外国来访者都是同样对待的,即使外国国家元首来访,也从未改变过这种做法。

在通过正常礼宾渠道交涉不成的情况下,我又一次请乌托尼帮忙,向他说明情况和中方的考虑,提出李主席与总统都按确定的时间一同准时到达会客厅的要求。我同时又考虑到,李主席将向总统赠送礼品,而纳方接待单位和外交部礼宾司却不知总统是否会向李主席回赠礼品,而又不愿去问总统府,万一总统府方面因一时疏忽未安排总统回礼,到时双方脸面上可能都不太好看,故又请乌托尼在总统面前将回礼的事也顺便帮助落实一下,好让我放心。乌托尼赞同我的意见,表示立即去总统府将这两件事报告总统,请总统予以积极考虑。他说去就去,半个多小时后就将总统赞同我两点要求的答复告诉了我。我心中一块悬石落了地,向乌托尼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他说:“你不但能‘通天’帮我的大忙,你还是一位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办事效率极高的‘礼宾官’呀!”他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2003年2月13日上午9时,李主席去总统府会见努乔马总统。当李主席按预定时间走进总统府大会客厅时,总统也在同时到达。会见中,双方谈得十分投契,就两国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完全一致。会见结束前李主席和总统又相互交换了礼品。这次会见,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气氛也十分友好,对李主席访问纳米比亚取得圆满成功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还是再请乌托泥帮忙

2003年4月上旬,我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摄制组赴纳米比亚拍摄《走进非洲》电视节目。摄制组到达纳米比亚后,把“和谐”确定为在纳米比亚拍摄节目的主题,重点是反映纳米比亚包括黑人与白人在内的人与人之间、各部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为了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摄制组非常希望能对在纳米比亚最有发言权及讲话最具权威性的努乔马总统进行一次采访。

努乔马国务活动十分繁忙,外国部长访问纳米比亚也不见得能见到他,中国部长访问纳米比亚要见他,也要提前许多天向纳方提出。一个电视节目摄制组头一天刚到,第二天就要采访总统,谈何容易。在摄制组的要求下,为帮助其圆满完成任务,也为了使《走进非洲》这个电视节目更好地向中国观众及世界华人展示纳米比亚和谐的太平盛世,大使馆将摄制组的这一要求向纳方接待单位和外交部礼宾司做了反映。但对方很快就答复:此要求提得太晚,纳方难以安排。我估计,纳方有关官员恐怕根本就没有将大使馆的上述要求上报给总统府,就给使馆打了回来。摄制组一听傻了眼,但仍不放弃,一再要求我无论如何再想想法子,尽最大努力帮他们争取一下。看着摄制组人员渴求的眼神和他们对圆满完成任务的期待,我答应帮他们再试一试。怎么办呢?当然还是请乌托尼帮忙。但这次不是我国领导人或部长、副部长要见,而是一个普通电视节目摄制组求见。而且提出此要求的时间又这么仓促,说实在的,我自己连一点把握也没有。只能本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乌托尼的电话,向他说明原委,表示《走进非洲》这个节目的观众将有十几亿华人,因此一定要把纳米比亚最好的东西和纳米比亚的光辉形象展现在13亿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华人和各国人民面前。如总统能挤出一点时间接受记者采访,那对向全世界宣传纳米比亚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与此同时,我也对乌托尼说,如总统挤不出时间或不方便,也不要勉强他。

乌托尼听后表示理解。他也称要求提得晚了些,不过仍表示将向总统报告,并尽力说服总统接受采访,成与不成就看总统有无时间和怎么决定了。好一个乌托尼,他又立即开车去了总统府,而且不久就回电话告诉我说,总统将于第二天上午九点接受摄制组采访,有关与外交部礼宾司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问题由总统府工作人员负责处理。

上一篇:纤维过滤器范文 下一篇:碳纳米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