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曲式分析

时间:2022-07-31 07:16:07

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曲式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各个部分的旋律、节拍、和声、节奏、伴奏织体、调性分析、速度、力度、表情符号等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性的研究,旨在对演奏者对此作品的理解带来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 谐谑曲 和声曲式 调性分析 力度 速度;

1肖邦简介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为钢琴作品。在音乐历史上,像肖邦这样将一生全部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家,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出钢琴音乐作品的本身范围。他的作品继承了十八、十九世纪古典音乐的风格,丰富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为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道路。肖邦对音乐作品的体裁大胆革新,创作出了大批具有鲜明特点的钢琴作品,如:叙事曲、前奏曲、谐谑曲等。

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首谐谑曲,在其四首谐谑曲中,第二降b小调谐谑曲op.31,是一首具有鲜明叙事性特征的史诗性作品,也是四首谐谑曲中最为著名,被世人经常演奏的名曲之一。

2 曲式分析

呈示部中,第1小节至48小节,主调为降b小调,3/4拍,Presto急板。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由降b小调主三和弦分解构成,采用三连音,以Sotto voce(轻声地、弱生地)来表现内心的不安和疑问。然后用ff的力度,以稳定的七和弦给予响亮威严的回答,表现了肖邦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紧接着的连接部,第49小节至64小节,调性是降D大调。以琶音的形式,ff-p的力度从小字四组的f跨越两个八度一泻千里进行到了小字一组的ba,接着重复一次。在64小节左右半音阶下行引出了副部。

在主部矛盾冲突下,突显出副部更加柔美、宽广,犹如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左手的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仿佛平静大海上的滔滔波浪,衬托出愉快地情绪。

随着右手旋律的不断增厚,乐曲的情绪逐渐激动高涨。然后进入到了呈示部结束部分(118小节―132小节),共15小节。旋律以琶音为主,作上行的大跳,左右手交替。强调降d大调的主和弦和属和弦的交替,作正格终止,呈示部分结束。

接着呈示部又重复一次,但稍作变化,如148小节以附点四分音符改为五连音;172小节改为四连音;179小节增加了低音部分的颤音,使得很长的重复并不枯燥。

乐曲往下发展到了插部,插部主要有三个音乐形象,c、d、e、c部从265小节至309小节在A大调上进行。在表情上以sostenuto(轻声地、绵延舒展地),力度上为sotto voce(轻声地)下演奏出。从227小节至284小节调性练到#f小调上,旋律表现出舞蹈的性质,部分装饰音起烘托的作用。

从285小节至305小节则为上一句的重复,形式上稍有变化。并且结束音落在#c小调的属和弦上,为下面的旋律做好了铺垫。

d部(310小节至316小节),婉转动听、旋律流畅,仿佛是一首四重唱,带有舞曲的风格。d部结束在333小节#c小调的导七和弦上,直接进入欢快、流畅的e部。

e部分第334小节至365小节,调性为E大调。音乐情绪为愉快的,闪闪发光的银铃般的华彩音型。该部采用琶音上、下行的方式作大幅度的跑动。左右的伴奏织体则类似于圆舞曲的伴奏音型。

从第336小节往后进行了一次反复,但是演奏的力度发生了变化,前面开始为sotto voce(很弱)到第366小节开始的f(强),一直到467小节。插部结束,引来了后面的展开部。

展开部,肖邦从第468小节开始直接展开的e部分,是主部主题和连接部为基础充分展开。演奏力度为:sempre f。这一部分是e部分的延伸,右手上下起伏的幅度加大了,感情的紧张度不断加强。在第476小节至第483小节和声调性为:从#f小调的属七和弦开始,转调结束在了#C大调的主和弦上。

接着,第484小节到491小节G大调的属七和弦经过a小调的二级七和弦在g小调上结束。音乐表现力比较紧迫,力度一直为强。

从第492小节至第516小节开始,是展开的d部,此处标明:agitato(激动地、不宁、惊惶地)调性为g小调。旋律不断地摸进,左手的伴奏织体也进行比较大的跳动,演奏出惊人的气势。

第517小节至第543小节则是展开部的连接部分。刚开始调性为E大调。在第524小节至535小节中,E大调突转到了#f小调,然后又转入到了#g小调。最后转入降b小调之后过度到了下一部分。

上段旋律为d部(第544小节至589小节),调性回到了降b小调。这个乐段特别辉煌,从一开始就用主和弦多次重复,调性得到了巩固。最后停落在属和弦上。力度表现记号为:sempre con fuoco(热情地)―dimin(渐弱地)―calando(渐安地)―smorzando(消失地、渐弱地)。预示着展开部的结束。

再现部,变化反复了呈示部的主部a和副部b。肖邦在再现部的旋律上稍作了变化。从第716小节至结束是本曲的结尾,此段激情、奔放,这首狂风暴雨般的尾声,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之一。

上述分析了此曲的曲式和声结构,类似于奏鸣曲式结构,但又不完全符合古典创作的奏鸣曲体裁。由此可以看出肖邦别出心裁,大胆尝试革新,并取得成功。他的这首作品明朗热情,具有一定的幻想性与戏剧性,并没有悲剧性的突出。在同一作品中音乐变现出不同的情绪,对其后音乐创作中打破旧的曲式结构,发展新的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 印亭蓉.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学习与探索[J].大舞台,2009(3).

上一篇:陶瓷雕塑与色彩的运用 下一篇:高校健康街舞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