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7-31 04:33:50

曾国藩家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及子女和兄兄弟们的学习问题,其中不乏对语文教学有益的思想,包括学习态度、阅读、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仍属于较为先进的思想,对当前语文的教育与学习的启示是很大的。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 习惯 阅读 写作

在以儒家伦理为支撑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如“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主要在家族”,王羲之一家,卫夫人一家的书法成就就得益于家族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家训、家书,用来教诲子孙后代,较为著名的当推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作为传统家书巅峰之作的《曾国藩家书》。本文将从《曾国藩家书》入手,来探求曾国藩所提倡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思想,以期为现代的语文教学谋求一些启示。

一.端正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

曾国藩有一个日课表,规定每日行为、学习的要求。包括:主敬、静坐、早起等生活习惯,读书不二、每日读十页二十三史、写日记“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早饭后作字等学习习惯,以及谨言、养气、保身”等养性的功夫。

国内外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好坏上,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占20%,而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占80%,其中习惯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即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终身学习的需求。语文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述可知,人们意识到了习惯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始于培养习惯而终于养成习惯。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认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应当有几种不同的角色,其中一个应当是家庭教师,家庭教师主要不是教知识,教的是行为习惯。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中,往往忽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时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不要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了。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整个学段的坚持,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至少坚持一个良好的行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能养成了。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达成共识,致力于习惯培养的连续性,不至于换个老师之后就废弃不管了。

二.关于阅读

(一)阅读内容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的大语文教育。古代的语文教材,是熔文史哲经为一炉的泛语文教材。”和现代语文教育不同的是,古代是大语文、泛语文的教育,综合性强,多是读四书五经整本书,属于书册阅读,而我们当下都是文选型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文选型的阅读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不同种类的文学、文章样式,缺点就是对作者、时代的了解不够透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引导有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整册书的阅读。

另外,在家书中曾国藩多次谈到经史的阅读,尤其是史书阅读,从史书中观得失利弊。现代教育分科完善,文史哲已经分为三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文史不分家的观念还是要继续保留,许多史书如《史记》、《汉书》的篇章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史可以塑造使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时代源流,可以增加人的气质和气度,锻炼人的性灵,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阅读的方法

1.“看书”与“读书”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二者不可偏废”从这两个比喻中,可以看出“看书”就是今天的略读,目的在于增长见闻,“读书”则相当于“精读”,在于找到文章精髓。略读与精读也有特定的对象,略读比较适用于史书的阅读,精读之书则多为四书五经之类。凡精读之书,“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注重反复的诵读与精思,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领悟深意。

读,是一种口耳脑心并用的行为活动,《文心》中国文教师王先生曾说,“一个人得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的确,在读的时候,不同的腔调、读法、语速可以看出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所以不光在判断时要看读,在理解文章含义时,更需“以读促解”。不止在中小学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多读,在大学课堂上同样需要琅琅的读书声。

(三)“猛攻”与“慢温”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曾国藩主张用猛火煮是前提也是关键,“一开始就要一字一句着紧用力,读懂、读透。”开始都没读懂,往下就难以进行下去了。“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重在强调,读书重在精思,而不可囫囵吞枣,要在经验不断增加、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不通的文字,做学问不能因求快而强记,“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功而已。”

现代的学生,学生压力大,学习进度安排紧张,必然有一些知识点不能全部明白,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这样的后果是知识点很快就忘记,或者考试完就忘光了。按照曾国藩的方法,对于自己不通的地方,要随时地回顾,直到自己想明白为止,而并非单纯地记忆。我们的认知是呈阶梯状的,必须循序渐进地求学问,不可越级行事,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就去复习拼音,笔画没有学好,就去学习笔画的规则,把基础夯实,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语文学习中必须注重基础,才能提高理解和认知能力。

三、关于作文

(一)重视书法的练习

《文心雕龙・练字》篇中有“心既托生于言,言亦寄行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用来强调一篇好文章的音节和谐美与字形的匀称美同样重要。同样,在练习过程中,探求汉字的笔势、间架结构,领悟汉字的和谐之美,临帖的过程也是对美的接受的过程;练字时,“纯以神行,大气鼓荡”,“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乾坤二道并行,可修身养气。受桐城派文气论思想的影响,曾国藩认为“行气是文章的第一要义”,自然书法练习对于写作也是有所裨益的。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在关于写作的评价里,也指出“对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我们往往过于重视作文的内容与技巧,而忽视了作文的书写训练,认为这无足轻重,或是因为汉字书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抓紧书法的练习,更要让学生领会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注重积累

作文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家书里凡是谈“读书”的地方,大都涉及作文。“尔去年曾将《文选》中零字碎锦分类纂抄,以为属文之材料……或分类抄《文选》之词藻,或分类抄《说文》之训诂,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代作字功夫。”11抄录《文选》等是为了积累作文的词藻和材料,从而为模仿前人优秀文章奠定基础。模仿是初学者的快速学会作文的捷径,模仿到一定程度自己作文便可驾轻就熟。他要求摘抄本随时携带,随时摘抄,在积累的同时也是在形成随时随地思考学习的习惯。

另外,熟读精思之后,做读书札记,记录自己的读书所得,也是作文积累的一种形式。“常常作文”即要经常练习写作,是在积累写经验。“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水滴石穿是积累的功夫,作文的功夫也在积累,要坚持读写作与“勤”的结合。

总而言之,《曾国藩家书》中的许多阅读和写作的思想和做法对现在的语文教与学有借鉴意义,当然其中的而一些缺点,如忽视口语的训练及不注重应用文写作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应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杨斌,选编.2012.

[4] 张艳漾.曾国藩家书中阅读思想的当代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实施和构建 下一篇: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