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中国官员有序更替的密码

时间:2022-07-31 03:58:28

后备干部:中国官员有序更替的密码

2011-2012年,是中共各级党委的换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在此次换届中崭露头角。换届之年,从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到普通公务员的印象,“平稳有序”屡被提及。能做到“平稳有序”,后备干部制度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某种意义上,解开了后备密码,就解开了近30年来干部队伍实现有序更替的密码。

我国领导干部群体里,很多人都是先被选为后备干部,经过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才逐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如目前唯一的女省委书记孙春兰、“铁腕”治晋的袁纯清,“60后省级一把手”、“法学家书记”等人,都曾是中央党校专门培训后备干部的中青班的学员。当年参加培训时,他们多为地厅级。

接班人的“硬件”

后备干部指的是什么样的干部?

根据官方的解释,“后备干部”是指各级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程序,选出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这正是后备干部“光环”对各级官员的吸引力所在。

要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符合年龄是前提条件。在最近一次大规模选拔后备干部的2009年,中央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大概要求正省部级后备干部不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为主;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以45周岁左右的为主,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中央还要求后备干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此外,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亦是考察重点。后备干部中,还要有适当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和党外干部。

这些“硬件”,也被地方上运用到各级后备干部选拔中。

目前,我国已形成形同锥状的后备干部群体,覆盖了多个层级。其中省部级后备干部1000名左右、地厅级约6000名、县处级约4万名,加起来近5万人。如果再算上乡科级、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后备干部,数量亦以万计。未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可能会在他们之中产生。

“国家战略”

后备干部制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0年,放大了中国共产党人才代际更替危机的程度,后备干部制度正是执政党应对这一危机的制度安排。

1980年春节前后,中组部派出10个工作组,分赴各地考察优秀中青年干部。1982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年,党的十二大决定建设各级领导班子第三梯队。此次会议选出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其中最年轻的只有39岁。

后备干部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83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要求当年7月前选定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后备干部选拔范围拓展到各个层级。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为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出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

2009年2月,中共中央首次制定《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而与之配套的《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也随后下发,拉开了选拔接班人的大幕。当年集中补充后备干部之后,下一次将是在2014年。

2011年,在“七一讲话”中,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的有序更替”列为发展民主政治的重大进展。

长治久安的政治智慧

要想成为后备干部,除了满足前述“硬件”外,还必须闯过民主推荐关。这种运作方式有灵活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领导班子和组织部门的选择占主导地位。

按规定,各级正职后备干部,由上级组织部门拟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党委研究认定;副职由所在单位的党委集体研究提出考察人选。一般情况下,后备干部的数量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亦随之有了变化,公开、透明开始成为关键词,如一些地方试行了“民主推荐与自荐结合”、“公开笔试、面试、当场公布成绩”。

可以说,后备干部本身具有的“超前性”、“可塑性”、“试验性”的特点,赋予了这项制度更多的张力和空间,也因此让我们对其成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桥头堡”,扩大民主的“试验田”有了更多期待。

三个“接班人密码”

同为“后备”,为什么有的人很快就被提拔?有的人长期没有“转正”?通常情况下,成为后备干部,就站在了被上级部门“流水线”打磨的起端。在地方组织口的分类管理中,后备干部被细化为党群类、经济类、政法类、教科文卫类、行政监管类等,每一类的后备干部均需接受严格的锻炼和挑选。他们能否被提拔重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锻炼中的表现。

接班人密码之一:进中青班,走“快车道”

前往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领导干部即将被重用的信号。

该班脱产学习的时间长达半年或一年,主要面向地厅级。1995年起,中央明确定位“中青班就是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培养后备力量的”。

北京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朱明德,是2000年中青班学员。“经济学教授藏志风说:‘读《资本论》,第一遍莫名其妙,第二遍有点开窍,第三遍品到味道。’我下课后把《资本论》的‘商品’一节读了三遍,联系到我工作过的门头沟山区的情况,真有些开窍了。”2000年暑假,朱明德等人被派往浙江、上海调研民营经济发展。调研结束后,他们集体完成了《浙江民营经济调查》。

成为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常被视为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朱明德的同学马晓伟毕业不久就担任了卫生部副部长。资料显示, 2007年时,中央党校中青班的学员已有三分之一晋升省部级。

在地方,各级党校的“中青班”、“青干班”、“女干班”等也承担了后备干部培训,不过,越往下行,参训学员越多,各种培训班的含金量就越低。

接班人密码之二:先扎根,后升迁

“现在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假设有村民来县政府投诉村官贪污,组织上派你去处理,你怎么办?” 这是2011年5月29日,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从后备干部中选拔副科级领导的面试考场上,区经信局干部张胜的题目。

张胜答题时很淡定:“首先态度要好,充分听取村民诉求,给他们‘灭火’。还要报告领导,协调其他部门前往调查。如果情况不属实,我们不能说村民错了,农村的宣传工作也有问题……”这一段回答获得了好评,综合前几轮成绩,张胜被任命为区经信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加入公务员队伍仅2年多、2010年刚被确定为后备干部的新人,张胜能有好的表现,得益于他曾长期在农村工作,这两年又熟悉了政府处理问题的流程。

对普通的后备干部而言,到上级挂职也是开阔眼界、增强全局观念的机会。

“能上能下”亦是很多县处级直至省部级后备干部晋升前的必修课。如轮岗、到基层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到上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挂职等。这些经历,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更多领域的管理经验,增进了外界对他们的了解,赢得了更多的威望,也便于组织对他们做进一步考察。

如今,上挂、下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式亦有变化。2010年12月,66名中央部委后备干部陆续“空降”地方正式任职;而各省市随后也派员进入中央,引来关注。此前,亦有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深圳市市长许勤等前“京官”分别“空降”至广东惠州和深圳后,扎根并升迁的例子。其实,无论是下派、上挂还是跨区域、跨领域交流,都凸显出“能下能上”、多岗位多层级锻炼经历已成为组织部门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接班人密码之三:到一线去

有一顿饭,让履新不久的川东某镇一把手刘蓉印象深刻——镇卫生院做东,客人除了她和一名副镇长,还有病人家属。让人诧异的是,几天前医患双方还剑拔弩张。

先前,村民王辉光的孩子在中心小学摔伤,被送往镇卫生院治疗,后来病毒感染差点需要截肢。王辉光咬定卫生院救治不力,到县政府上访。政府将此事急转乡镇处理。“经过背靠背做工作,双方终于肯坐下来开会沟通,和解了。解决这类,不是讨价还价,要拿出诚意、抓住重点。比如此事中,孩子的腿是双方都关心的。”这些是刘蓉前两年作为正科级后备干部,到县办任副主任期间得来的经验。

将后备干部派往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择优任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已有规定。目前地方上对“一线”的理解,除了维稳外、还有征地拆迁、招商引资、阶段性工作等紧迫事务。锻炼方式主要是压担子。如2011年,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进行新区建设征地拆迁时,派后备干部化解钉子户、处理‘纠纷地’;2008年,云南昆明公选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赴一线招商,经过1年历练后,再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不少地区还以一线工作的成效作为后备干部升迁的硬条件。这个新动向显示出基层政权近30年的着力点位移。

培养地厅级、省部级后备干部时,“一线工作法”大多一以贯之。如正职后备干部分管常务工作;分管或具体负责维稳、招商、项目等工作。“这些挑战都是长期性的,接班人要打好‘提前遭遇战’。”组织官员表示。

以上三个接班人密码表明,各级锻炼、提拔后备干部的手段和标准渐趋实用。眼下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未来还可能更加严重。接班人们能否经受住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培养锻炼时的表现即是预演。因此,“流水线”上的每一环,都离不开各方审慎的态度、务实的行动,正是有了这种态度和行动,才将个体的接班人密码演变成了干部队伍实现有序更替的“终极密码”。

上一篇:“过度医疗”:“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 下一篇:走出大师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