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温州港畸形繁荣局面探析

时间:2022-07-31 02:37:43

摘 要: 温州港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港,浙南地区第一大港口,这里因为优良的地理位置,很久以前就有往来船只的繁忙。在近代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温州港历经沧桑。但是在抗战初期,温州港却一反全国其他港口萧条的状态,迎来了短暂的繁荣景象。本文就力图梳理清楚温州港在抗战初期繁荣之表现、繁荣之原因。

关键词: 抗战初期 温州港 畸形繁荣

温州港位于我国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的南岸,距入口处只有30多公里,是一个天然的河口港。它是浙江省第二大港,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是浙南闽东最大的吐纳口。温州港靠山面海,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很早的时候,温州港就是我国的对内贸易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中国商人开辟了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航线。北宋后期,温州造船业已居全国首位。① 温州市舶务的创设时间,大约是在南宋绍兴元年(1131)以前,②因为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温州港对外贸易颇为繁荣,当时有诗描写曰:“一片繁荣海上头,以来唤作小杭州”。此时,温州的漆器号称全国第一,其他的如鸡鸣布、蠲纸、皮革、竹丝灯等也很出名,并有其他国家的人民来往进行贸易。

随着近代列强的不断侵入,我国多处港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温州也没有逃过此劫。1876年,通过中英《烟台条约》,温州正式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于次年开始同国外通商。温州开埠之后,大量的洋商相继涌入,形成了“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自此之后,温州港在洋人的操持把控之下跌跌撞撞,历经坎坷的发展着。1911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似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指出温州应该建设成为一个东方大港。新的政府成立之后,果断禁止鸦片的进口贸易,政局的变化对温州港的外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占卢沟桥,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随后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深受威胁,尤其是沿海的城市更是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涎。如上海、大连、旅顺、广州、天津以及一些内河港口城市南京、芜湖、武汉等都相继沦陷,温州由于偏处一隅,地理位置偏僻,在交通方面又尚未修建铁路,因此没有引起日本帝国主义重视和袭击,也因此,在抗战初期温州港获得了短暂的繁荣,这种繁荣对于温州以后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孤独的繁荣(1938年1月至1939年4月日军)

“八・一三”事变之后,随着日本海军对中国沿海实行全面封锁,我国的各港口全部处于停航的状态,就连偏安一隅的温州港也只有美国美孚火油公司和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船舶继续航行。但是,温州商人天生具有勇敢闯荡的精神,面对市场上物质的极具缺乏,他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为了增加货源供应,温州商人开始和英国的陶格拉斯轮船公司和乔治公司联系,派轮载运货物行驶温州。1937年10月间,前一公司的海阳和后一公司的神华两轮,分别自香港和上海载运白糖前来温州。这两艘外轮的进港,使温州的海运和贸易开始出现了活跃的气氛,成为抗战初期温州港畸形繁荣的前奏。” ③除了这些外国货轮运输物质之外,当时在来往温州的中国航商为了保护自己船只的安全,便和外国的船只或者是洋行挂钩,悬挂外国旗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种方法都是比较安全的。

这种在战争的夹缝中拼死一搏的精神促进了温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

1938年在温州港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温州港的进出口货物值值共达56203643元,不仅是抗战期间最繁荣的一年,也是建国以前发展水平最高的一年。比1937年的12333405元增加3.56倍,比1930年的23601006元增加1.38倍;港口吞吐量约达70万吨,比抗战前历史上最高的1930年30万吨增加1.33倍;瓯海关关税达301万余元,比1937年增加2万左右。④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另外复出口贸易额也空前扩大。1937年温州港的复出口土货只有46385元,而到了1938年却增加为10000014元。直接对外贸易也发展很大,1938年的对外贸易值达到了8163425元,是1937年1382707元的5.9倍,比战前最高的1930年增加1.63倍,是建国以前温州港直接对外贸易最为兴旺的一年。除了贸易量的大量增长之外,这一时期进出温州港的船只的总吨位也大量增加。1935年,进出温州港船只总吨位为10580吨,1936年为13943吨,而1937年则上升为483377吨,1938年更是上升为6444449吨,为1937年的61倍,创下温州港建国以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当时进口洋货主要有白糖、石蜡、化肥、氯酸钾、颜料、染料、皮革、煤油、柴油、油、橡胶制品、金属及其制品、货运汽车及其零件等,进口的土货(国货)主要有棉纱、棉布、呢绒、针织品、卷烟、胶鞋、玻璃及其制品、药材、文具等。出口土货主要有茶叶、桐油及其他植物油、鲜蛋、木板、纸伞、草席、屏纸、猪油、药材等。⑤其中茶叶和桐油的出口量增长比较大。

二、繁荣之原因

温州港何以在全国其他港口都萧条的情况下,在战声轰鸣的时代独自取得如此之孤独的繁荣景象呢?

首先就是温州港并未遭到日军的占领,对它的封锁也不怎么严格。当时很多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都已被日军占领,像葫芦岛等早在1932年1月就被日军占领了。很多内河航运港口如南京、汉口等都在1938年10月沦陷。由于温州港地处比较偏僻,并且没有修建铁路,陆地交通又不方便,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没有浙北的杭州和宁波重要,所以并没有引起日军的多大注意,在抗战初期便逃过了被封锁、空袭的命运,和平的环境得以保证来往船只的安全。但是温州港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从1939年2月起,日军开始对温州采取军事行动。从此,温州港渐衰,繁荣局面一去不复返。

第二就是大量军需物质的运输刺激了港口贸易的发展。战争的爆发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质,而沿海其他港口的被封锁则凸显了温州港的重要性。1937年,温州港“进口洋货中,以煤油、柴油、白糖、石蜡为大宗”。⑥1938年,温州港“进口洋货,除少数外,余均激增,尤以糖平为最,计由15701公担增为20439公担。石蜡次之,由9512公担升为12248公担。烤皮亦自500公担进至11127公担。余如硫酸铵、火麻、氯酸钾、金属制品、人造靛、燕窝、巴拿马草等,上年毫无输入,本年则均为主要舶来品也”。⑦这两年之中的柴油、煤油、硫酸铵、氯化钾以及金属制品都是在军事方面有大量需求的。到了1939年,温州港由于受到了日军军事行动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在军需物质的运送方面却逆增而上。“就进口洋货而言,铅块上年毫无输入,本年跃居首席,进口价值记达国币364107元之巨。次为石蜡,共10191公担,上年为12248公担。余如运货汽车及其构件,上年统计中毫无所有,本年列入重要舶来品之林。润物油进口数量亦激增倍,计由上年之13590升晋为135747升”。⑧这其中,铅块、运货汽车及其构件、润物油都是重要的军需物质。进入1940年之后,温州港“主要进口货物,为橡皮制品、帽缏、马达货车及铅块等”。⑨虽然此时的温州港已遭日军的封锁,但是由于军用物质在战争年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仍有一小部分商船在战火纷飞中携带军用物质来往于温州港。 可见,抗战爆发之后对军需用品的需求刺激了温州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第三是外籍船舶的往来促进了温州港的繁荣。抗战时期来往于温州港的船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常来往于温州港的外籍船舶,如美国美孚火油公司和英国亚细亚火油的船只。另一种是中国的船只为了在战火之中寻求庇护,不得已与外国公司或者是洋行挂钩,悬挂外国国旗,聘任外国人担任船长以避免日军的搜查和扣留,保证航行的安全。1937年,“直接往来外洋船只,除民船不计外,亦由2121吨增至12001吨”。⑩1938年,“按照普通行轮章程进出本埠之船只,上年仅有195889吨,本年增为644449吨,其中英轮即占21107吨之多”。B111939年,“按照普通行轮章程进出本埠之船只,衡诸上年,稍见减退,计由644449吨减为402923吨。论其原因,盖有二端:洋商船只,以时局不靖,未能常川行驶,次其一:自本年4月以后,葡萄轮船绝迹前来,此其二。故本年进出船只仍以英轮执牛耳,记共140464吨,余依次为:意轮计84649吨,德轮71039吨,葡轮69280吨”。B12

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温州港繁荣局面的形成。在抗战初期,温州成为我国大后方通往 沿海以及国外的重要的中转港口,这一时期内,温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缓解了战争时期物质匮乏的窘境,为战争时期人民生活物质以及战争所需军用物质的运输贡献了力量。也通过短暂的繁荣促进了温州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成为建国以前最辉煌的一段时光,为温州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939年2月之后日军的封锁和轰炸之后,温州港的繁荣渐渐的落下了帷幕,来往船只的繁忙景象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了。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温州港的轮汽船贸易陷于停顿状态。此后,温州港的发展跌跌撞撞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 徐规、周梦江:《宋代两浙的海外贸易》,《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六,转引自徐规、周梦江:《宋代两浙的海外贸易》,《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③ 周厚才:《温州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123页。

④ 周厚才:《温州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127页。

⑤ 周厚才:《近代温州的开埠和港口的演变》,《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7页。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8页。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9页。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50页。

⑩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7页。

B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8页。

B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 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49页。

上一篇:从“人尽可夫”看《左传》女性地位 下一篇:列维纳斯“他者”的异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