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F、PDGF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7-31 02:30:12

FGF、PDGF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成纤维细胞因子(F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的变化,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将50例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相关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二者发病第1天和第7天血清中FGF与PDGF的含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FGF及PD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FGF及PDGF在观察组第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 < 0.05),而在对照组第7天较第1天无明显变化(P > 0.05)。 结论 FGF、PDGF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关系密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FGF;PDGF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53-02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指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部供血障碍,致使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性坏死,神经功能缺损随之出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由此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目前研究发现肽类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是其主要成分,FGF 、PDGF可以导致新生内膜的增厚,并且抑制凋亡,同时也是潜在的血管生成刺激物,可以刺激毛细血管的生长。关于两种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乃至脑梗死形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一,也存在着许多争论[2]。本文通过对比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相关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FGF及PDGF的变化,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和FGF及PDGF的关系,并深入探讨FGF及PDGF与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9~72岁,平均(61.60±5.72) 岁。对照组共50例,均患有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相关疾病,包括帕金森病9例、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5例、癫痫8例、阿尔茨海默病13例、偏头痛15例,均排除动脉闭塞和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型情况,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52~75岁,平均(60.32±7.26)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与MRI确诊,同时经血管彩超证实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纳入标准如下:(1)初次发病,无脑血管病病史;(2)发病后24 h入院;(3)神经功能缺失。排除标准如下:(1)脑外伤、脑肿瘤、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损伤和精神病患者;(2)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3)合并脑出血患者;(4)在研究过程中脑梗死再发患者。

1.2 检测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发病第1天及第7天早晨空腹抽取5 mL静脉血,并做血浆分离,放在-20℃冰箱保存等待检测。FGF及PDGF试剂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入,检测方法采用ELLSA法,检测过程由同一名检测员进行,严控检测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FGF及PDGF在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FGF及PDGF在观察组第7天明显较第1天增高,而在对照组第7天较第1天无明显变化(P > 0.05)。见表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关键病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脑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动脉血管结构由三层构成,其中中间一层存在的平滑肌细胞与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穿过内皮细胞进入血管中间一层的氧化LDL胆固醇导致动脉硬化,对动脉壁构成破坏,随后移入动脉壁的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后死亡,平滑肌细胞随之扩大和增长,从而导致炎症中心及周边硬壳构成的斑块渐渐突出,并进入动脉腔,对血流形成阻碍[3]。更为严重的结果是随着斑块的破裂,其会暴露于炎症中心,随之血小板粘附在板块上并形成血栓,血栓致使血管完全闭塞,导致脑梗死[4]。

FGF与PDGF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能够检测到FGF与PDGF,在受伤的内皮细胞中也同样可以检测到FGF与PDGF的存在[5]。FGF是由其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质,是一个能够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多肽家族,具有多功能非特异性活性物质,对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具有促进DNA和促进细分裂作用,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6]。FGF致使新生内膜增厚,抑制其凋亡,而且FGF是潜在的促进血管生成的刺激物,促成毛细血管的生长,形成Ⅰ型、Ⅲ型胶原、弹性蛋白和糖蛋白,而正是这些蛋白构成了斑块,加固其结构,而FGF反义核酸可以抑制新生内膜的增厚, 并导致凋亡[7]。

PDGF是由两个亚基构成的蛋白生长因子,主要功用是促成上皮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纤维细胞的增长和繁殖[8],它还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引起增殖、趋化、肌动蛋白重组和钙流等一系列细胞反应。PDGF受体的表达具有不固定性,其表达因受不同的炎症和细胞因子的刺激而调节。α受体激活不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和SMC趋化反应,而β受体被激活则恰恰与之相反,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和SMC的趋化反应。PDGF2α的表达在受伤的内皮细胞中可以检测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PDGF蛋白和PDGF2β受体可以检测到。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者发现新生内膜的形成可以通过注射PDGF2BB完成。PDGF2BmRNA和PDGF2A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单核细胞含量中是升高的,PDGF2BB能够抑制胆固醇主动脉病灶的恶化[9]。以上结果均表明PDGF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性。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增加,高血脂症和高血压又可引起内皮损伤,巨噬细胞由受损部位的单核细胞转变而来,由此导致PDGF双链。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聚,平滑肌细胞的增长都导致了动脉内膜的功能障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FGF与PDGF在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过程中起正向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在脑梗死早期通过应用FGF与PDGF可减少脑梗死的程度。由此我们不难发现,FGF、PDGF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有密切联系,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其作用也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飞,侯骁耘,刘南暖,等. 早期电针对大鼠脑梗死后FGF-2mRNA表达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55-58.

[2] 郭素芬,成永霞,孙平. 黑木耳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9,9(8):868-870.

[3] 李萌,凌锋,张鸿祺.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1(1):21-23.

[4] 王铭,张艳,闫俊,等. 益气活血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PDGF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160-162.

[5] 陈赞.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杂志,2012, 2(1):39-42.

[6] 吴立华.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管新生[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2(7):35-38.

[7] 陈捷.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RP 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240-241.

[8] 任桂萍,李璐,孙国鹏,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受体-2参与FGF-21介导的糖代谢活性[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 36(2):165-174.

[9] 朱英坚,蒋君涛,马隆,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干预FGFs信号通路致雄性仔鼠尿道下裂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29(7):49-52.

(收稿日期:2013-04-19)

上一篇: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 下一篇: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