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高效课堂建设

时间:2022-07-31 01:23:21

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高效课堂建设

【关键词】 高效课堂;多媒体;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6―01

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改革进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使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控制课堂节奏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课前,可以精心选择素材,精心制作幻灯片,充分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创设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龙文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储存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出示大量练习题,在课堂内消化,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知识中都有其重点、难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可设计复合投影,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再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其形象特点,看前后都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信息传递由静态变动态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使信息传递由静态变动态,更加准确、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事物及现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思维。同时,学生的情感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了语文素质。

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画面,然后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体会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升华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想象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创新方面,产生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运用多媒体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发展。编辑:蔡扬宗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提升课堂阅读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