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

时间:2022-07-30 10:54:20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等、高职院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该群体数量日益增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措施。近期,笔者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学院、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等西南地区8所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数占87.9%。通过数理统计法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目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贫困生界限很难确定、贫困生资助力度不均衡,以及只追求物质资助、忽视贫困生的精神生活等问题。因此,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满足贫困生的经济物质需求外,还要满足其能力和职业长远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学习和就业发展等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

资助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校有时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家庭收入情况,只能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辅导员对学生的主观认识并结合民主投票评议认定其是否是贫困生。由于一些辅导员或班主任未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凭借主观印象进行认定,使得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个别学生在家庭收入等资料的填写上弄虚作假,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评估不够准确,从而给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带来诸多困难,纵容了“伪贫困生”的出现。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标准,这增加了贫困生认定机制的难度,并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资助的公平与均等。在针对“目前,没收到任何贫困生资助但迫切需要资助”的调查中,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获得贫困生资助,而实际并未获得有效的资助。

各种资助措施缺乏统一协调,资助力度不平衡 在针对“所获贫困生资助是否能满足学习和日常生活所需”的调查显示,有29%的困难学生所获得的资助超过了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有37%的贫困学生获得的资助则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实际开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的奖学金制度侧重于学生成绩,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来自教育欠发达地区,学习较为吃力,很难获取奖学金。根据各高职院校公布的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奖学金授奖范围达到28%~32%,但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只占奖学金获得人数的22%~26%。同时,由于经济困难给贫困生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负面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竞争激烈。根据问卷调查,只有52%左右的贫困学生能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应引起重视的是,有些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例如在食堂做服务员、打扫教学楼厕所等)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是服务员,低人一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心态。

侧重于物质资助,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鼓励 在对“是否感到孤独、是否羡慕家境好的同学、是否有自卑感觉、进行心理辅导的周期”等贫困生思想和行为的调查中,有31%的困难学生羡慕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常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7%的贫困学生有自卑感,与其他学生有距离感,无法和谐融入集体当中。而有14%的贫困学生感觉社会制度不公平,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除了与其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关,也与高校内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增大、焦虑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疏导有关。根据调查(图1)显示,约有37%的贫困学生从未进行过心理辅导,每星期进行1次以上心理辅导的贫困学生仅占14%,每月1~3次者约占27%,而每季度1~2次者约占22%。心理疾病、学习强度高、社会竞争压力大等负面因素严重影响贫困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由于贫困生的生活环境与经济水平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某些学生只知道读书学习,思维方式封闭,整体素质较差。当进入大学阶段后,学习成绩已不再是学生综合素质唯一的评价标准,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也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完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大力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充分协调和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在经济上加大资助力度,扩展资助来源 为了更顺利地发挥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国家应进一步重视奖学金资助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加大资助力度。通过扩大受奖范围,提高奖学金额度,加大向贫困生倾斜的比例。在现行的奖学金评定模式下,为了改变困难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经济拮据、心理脆弱、压力较大等因素,获得各种奖学金的机会较少的状况,高校可以增设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奖学金,扶助那些生活拮据而品学兼优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积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建立科学的贫困资助认定体系 通过综合家庭收入与消费比较认定法、民主投票评议法、月最低保障线比较法等各类贫困生资助认定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贫困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时,需要规范各地方基层组织所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落实责任单位,从而提高贫困证明材料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应建立一套由“学生个人申请—班组和辅导员认定—院系审核—校级调查、反馈、公示—确定贫困生资助结果”所构成的贫困生资助认定程序,克服认定工作的简单化与随意化,最大限度上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让更多迫切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加强贫困学生的辅导,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 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多因之产生自卑情绪,自我封闭,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有些贫困生还具有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容易出现自我防卫心理,行为孤僻,远离同学和集体。有时心理上的负担不亚于比经济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格外重视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一是宣传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困难学生典型事例,并根据困难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二是以座谈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困难学生树立认识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克服自卑心理,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一些贫困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独立性,同时对职业前途怀有忧虑,觉得前途迷茫。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有效的勤工助学活动,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树立学生自强不息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得基本的生活资助,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锻炼交往能力。针对后一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贫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交替进行工学结合。通过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增强贫困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经济困难和心理疾病的能力与信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并因自己能够初步实现经济独立而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其在将来走上社会时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上一篇:新余高新区:奋力跻身中部地区园区前列 下一篇:创建科普特色学校,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