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30 08:06:21

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825)(主持人:刘成尧)、浙江省省教科规划项目(2016SCG246)(主持人:刘成尧)研究成果。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尤其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因其在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团队合作等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也形成了关于项目化教学较为完善的研究成果。笔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依托绍兴纺织电子产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深入分析课程体系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关联度,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构建大跨度的项目设计,一个项目的实施覆盖多门有关联的课程。在每门课程内进一步分解项目的子模块,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了更好地评估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过去五年跨课程教学实践,探讨CIPP评价模式在跨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将CIPP的四个评价因子与跨课程教学实施的目的、内容、过程、结果相结合,构建针对跨课程教学的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而较客观地对教学成效性进行评估。

一、CIPP评价模式及项目化教学评价适用性

CIPP模式是由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 Stufflebeam)

在1966提出并创立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在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1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完整评价模式,简称为CIPP评价。CIPP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只是评价因子之一,注重目标的完成过程评价,以及关注实施过程的背景条件评估和实施方案合理性的评价。

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前后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背景评价是CIPP的第一阶段,对教学目标实施背景评估,确定教学对象的现有需求(自我需求、社会需求)与教学设定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改进信息。背景评价是动态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发展关系,不断调节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计划目标。

输入评价是CIPP的第二阶段,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服务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教学输入资料进行评价,评估教学目标完成方案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从教学活动的实际环境判断输入教学资料是否有用有效,从教学实施的逻辑上判断输入性资料能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评估,明确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实施方案和资源组织,并提供实施决策信息。

过程评价是CIPP的第三阶段,是对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形成教学过程评价。该阶段监督教学实施进度,检查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关注阶段性实施结果。根据监督和检查情况,评估教学方案的执行力,提出完善和改进信息。过程评价伴随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提供评价信息,供教学方案制定者和执行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结果评价是CIPP的第四阶段,是对教学结束阶段所形成相关成果的观测、分析、解释,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分析教学方案所产生的预期和非预期效果,形成教学实施成果的评价结果,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估。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是一个紧密的有机体,能够对教学活动从目标设置、方案制定、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进行完整的评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教学结果为主要评价参考物的教学评价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全面、更系统,也更适合用于注重过程教学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活动。

高职项目化教学设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基于对应的学习对象,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与项目完成考核结合,这些特征与CIPP评价模式的全方位评价相一致。

二、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是将知识技能按照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四个生命周期顺序进行编排教学,设计多个较大的电子产品项目案例,将项目案例的实施过程分散到关联的有序排列的专业课程中。每门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对该项目案例的部分开发实施,前一门课程完成后,后续课程接着以此未完成的项目继续开展符合本课程知识技能的应用,直到预定的最后一门关联课程结束后,该项目也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学生在系列课程学习结束后,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项目,并基于项目实施过程了解和掌握对应的岗位技能需求。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项目的构建和课程间教学组织的有序衔接。一个设计合理有效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完即做完,获取显著的学习成就感,将技能学习与教育的人文关怀因素很好地融合;而课程间的教学组织和紧密衔接则是考量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及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的有效调整。

跨n程的项目与地方产业典型产品融合,则能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业的认知。以纺织电子产品染料加注控制模块为例,讲解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纺织染料加注控制模块是绍兴地区印染企业用平机印染设备中的一个常用模块,完成对印染的染料加注控制。将该模块作为教学项目载体,能够涵盖电子技术实训、电子CAD制图、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电子产品维修等多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

跨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特点是将多个大项目案例并列覆盖多门课程,课程有序组织,课程内项目分解实施和课程间的教学过程环环连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项目教学总体目标的设定需根据学生群体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考虑难易程度和知识点覆盖广度与深度,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直接影响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受到项目关联的课程群整体教学成效评价难以用传统的单一目标结果考核来完成。

三、基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构建

按照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u价因子划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可分为项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构建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与监督、教学成果评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与CIPP评价因子的对应关系可表述如下。

一是背景评价。考察跨课程项目教学目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受教学生群体学习基础是否支持该教学活动开展,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和配合项目活动的实施,教学成果能否达到社会、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等。

二是输入评价。项目构建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分析,项目对知识技能点的覆盖面,项目库所含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结合度;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情况;课程内的项目分解是否合理,课程群在该项目实施的衔接;项目实施的资源是否齐备,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和教学的力度,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含课外)是否充裕等。

三是过程评价。课程内的教学过程及课程间的教学衔接是否顺利,项目实施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引导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增量改进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及时调整。

四是结果评价。评估项目完成情况,课程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基于项目完成度,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调查教师的教学反馈,考察教学设计对教师的工作压力;观测学生对跨课程项目的认可度,观测项目实施全过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结合度;结合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在现有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学生群体下,对该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效性进行评估。

基于上述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分解,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包含教学背景评估表、教学输入评估表、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教学结果评估表。教学背景评估表由跨课程教学制定者进行教学活动前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输入评估表由制定者与授课老师共同评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项目库教学项目,安排课程教学衔接关系,组织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教师、参与学生分别完成评定,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结果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老师评定,关注教学目标完成度和学生增量性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获取对跨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学成效评价。

四、CIPP评价模式应用及教学反思

笔者学校通过两年多的应用实践,在项目构建、教学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改进。明确了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合理,更有针对性,能够依据学生群体背景设定多级目标,进而探索了层次教学设计;促进了跨课程项目库的建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教学项目;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注重教学中对象的变化过程,形成性评价使项目实施更有质量;对教学成果做出了有效评价,评价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因此,CIPP评价模式基本解决了跨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评价问题,也证明了该评价模式适用于高职项目化教学,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在实践期间,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成效的评价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摸索。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探索 下一篇:神药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