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升级 第12期

时间:2022-07-30 07:38:04

背景导读

十年前很多人对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会全面溃败的担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然而,历经十年的艰苦探索与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被冲垮,过去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令人尊敬的大发展。我国汽车产量、产值、产品出口额大体增长了10倍,汽车产销从200万辆增长到1800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份额从只有4%提高到如今的1/4,增速惊人。

在其中,自主品牌的力量不可小视,最初奇瑞、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的出现将高不可攀的汽车价格拉下神坛,而之后,自主品牌取得较快成长,轿车产销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从不到2%增长到25%强。企业经销与服务模式也取得明显改善,正规4S店由几百家家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现念的汽车经销与服务人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顺风顺水走过了第一个“黄金十年”,自主品牌汽车无论从规模、销量、产值、利润等方面,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成长,接下来的十年,我们的自主品牌仍然能一帆风顺吗?完成从大到强的跨越还有几步之遥?

人物索引

进过机关,在报社也任过职,之后又被聘为大学教授,王自亮的履历表可谓很丰富,然而本来可以很安逸的工作,他选择了给自己在事业上再一次机会,进入正在打拼的自主品牌企业--吉利,就任副总裁和新闻发言人,那段经历他终生难忘。

他将自己形容为“在五行八作中,我永远是一个过客”,虽然现在他已经离开吉利,去到浙江工商大学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回顾吉利的点滴,褒奖之辞溢于言表。他说,正是离开后,从另一种视角,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这一切。

从2001年入世前还在为准生证而奔波,到之后举世瞩目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十年时间,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茁壮成长。入世的契机,国门打开,像吉利这样的企业迎难而上,向高端化发展,通过广泛吸收国际一切有价值的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建立国际水平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不断地做好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后,它们赢得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格。

他说,对吉利最大的期待,就是世界汽车业整体感的建立,以及对现实认同与超越的整合,乃至提升。一切短见和漠视均应弃绝。在并购沃尔沃之后的吉利需要对其从业以来形成的基本价值观,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重建。

纵观中国汽车业“入世”后发展史,吉利是最为典型的民营企业,其成长史与中国“入世”大体同步。十年光景,它总能适时转弯,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风云变幻。

今天的李书福感谢WTO,他甚至不止一次的表达“不加入WTO,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

王自亮很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在与国际品牌站在一个舞台上时,李书福从未放弃过与它们共舞的机会。从罗孚的试水,到合资锰铜的成功,再到完胜收购DSI,准备了这么久,它们在等待更大的机会--并购世界第三大豪车品牌沃尔沃。

谁能想到当初的“草根农民”已经变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亨利?福特”,这一切都拜入世所赐,入世给吉利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最大的机会,十年时间,李书福本人正在成为成功的符号,他所带领的吉利,也成为了“入世”以来最值得研究的自主企业样本。

打破行业垄断

今天的李书福回想十年前定会感慨:入世十年,恍若隔世。

入世前一天的11月9日晚上,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众多员工、高管彻夜狂欢,因为在经历了长久的痛苦后,他们终于等来了生产权开放的这一天,结束了没有“准生证”的历史。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将“李书福入局”评价为:“这是中国打破行业垄断的一个典型性事件。”因为在1978年,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次年对外资开放了汽车产业,上海汽车厂和德国大众就签订了引进大众汽车桑塔纳的项目,而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民营企业依然没有资格从事汽车产业。

入世的契机让吉利拿到了“准生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这是李书福造车之初的心愿,但造车并非像李书福想象那样简单,吉利造车的早期不仅有些悲壮,而且有点悲凉。

王自亮看来,在刚刚跨入造车门槛时,李书福就想到了一个“大问题”:造车一定要造发动机。对于当时的自主品牌来说,技术瓶颈的制约,国有自主尚且困难,对于像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是难上加难。

研发初期,吉利研发人员自己动手,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当吉利“豪情”这第一款上市车型下线后,一批自主品牌随即用降价迎接中国的入世,一直和吉利鳔着劲的天津夏利,从10多万的价格,一路下调,宣布惊人的新价格3万元;吉利随即响应,豪情轿车最低价格2.98万元。

对于吉利当初进入市场的考虑,吉利控股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认为:“吉利汽车就是要把汽车拉下神坛,让普通消费者觉得高不可及的轿车产品也能消费得起。”

在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汽车评论人李安定看来,“入世”和“轿车进入家庭”两大推举力,造就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十年井喷。全球汽车所有大的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小羊被狼吃掉”的噩梦却不再听人谈起,反倒是在“与狼共舞”过程中,中国从2010年年产200万辆的汽车弱国,到2010年1800万辆产销量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大国。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汽车出口、竞争、新能源车,成为中国汽车业这十年间的关键词。轿车从中国老百姓的禁忌,成为出行的基本工具;汽车业从计划经济的活化石,成为中国最全球化、最市场化、竞争最激烈的产业。

回想当年吉利最早的汽车团队,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3个人是从事技术工作的。而如今,一批批有识之士都慕名来到吉利,加入李书福的团队。王自亮一直也在思考:李书福到底是有怎样的能量,让一群很有能力、又有着深厚背景的人都愿意留在吉利工作?

跟随李书福多年,他是这么来总结的,吉利能够把众多的专家吸引到“自主造车”的事业中,是因为吉利为他们提供了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一位国外富有盛名的专家解释他加盟吉利的理由,就是“吉利的最高管理层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很大的抱负。”

必须转型

现在辉煌的吉利也曾有过发展中的低潮。2007年,吉利的销售形势很糟糕,王自亮回忆,整个企业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情绪,普遍感到信心不足,2006年,赵福全转投吉利后,他提出,吉利需要大改,不把技术体系建立起来,质量搞上去,吉利就摆脱不了廉价低端的形象。随后又提出安全碰撞“保四星争五星”的产品品质战略。

当时很多人认为,上任不久的赵福全在说大话、放卫星。一时之间,对手的觊觎,业界的蔑视,媒体的沉默……吉利团队有着说不出的迷惘。

王自亮不止一次地听到李书福反问:吉利为什么被边缘化?为什么大家信心不足?我们走错路了吗?

这个时期,吉利进行了全面地反思:对价格战的反思、对技术和品牌的反思、对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和创新的反思,对吉利发展道路的反思,也包括对中国汽车工业出路的反思。

2007年5月18日,吉利借远景全球上市前夕,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一段时间,李书福甚至垄断了吉利的“退路”:将原有的设备、模具全部换掉,连厂房都推平了。

李书福说:“我就是要破釜沉舟,在彻底干净的基础上上马新的产品。”随后,吉利买进了全套的现代化设备、瑞典的机器人、日本的模具、韩国的焊装生产线、德国的检测设备等等。

与此同时,吉利作为集团品牌,将汽车品牌分成三个不同形象的商标设计,后来定下了“帝豪”、“全球鹰”和“上海英伦”。在一系列的组合拳后,市场效应很快显现。2007年,吉利的销量开始回升,转型初期销量的大幅度下滑带来的恐慌也逐渐在吉利内部散去。

“非分之想”不是不可能

王自亮用一句概括李书福最主要的特点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其中不论是对企业内部,还是早已在他心中萌发的并购梦想。

2002年,李书福在“中国汽车企业高峰对话”论坛上说出“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时,众人哗然,而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媒体皆翻出当年这一幕,都用不同的视角再审视李书福所带领的吉利汽车。

而王自亮之后与李书福的交流中知道,当年李书福绝非哗众取宠,而是他说出了内心的判断,他认为:“未来10年或者20年,通用一定会破产,不一定是它经营不好,而是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美国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沙漠。”

就在当年,李书福曾召开了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会上,他很认真地说:“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就应该做准备了!”众人都没有回过神,他分析道:福特购买沃尔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未来的沃尔沃将被福特忍痛割爱,福特必然会出售沃尔沃,而吉利将会去收购沃尔沃。

此时,吉利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才几个月。

从2002年思考并购,到2010年达成并购协议,历时8年,在王自亮看来“是个漫长的过程”,他谈到李书福8年钟情于“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主要基于两点判断:一是中国中高端人群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中国车市应该能够看到中高级市场的爆发,而来自欧洲的品牌沃尔沃拥有很棒的名声,现代化和充满诱惑力的产品线,有很大潜力,吉利拥有了沃尔沃就能在中高级市场上取得主动权;二是在拥有沃尔沃之后,吉利能够缩短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很快能从沃尔沃的研发中心受益,沃尔沃的工程师、工艺和专业技术会加快吉利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吉利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有和国际出口方面发生变化。

2007年年初,吉利危机四伏,销售形势很糟糕。李书福及其团队开始动手解决制约吉利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品牌、营销、产品线调整、技术亮点的凸显及汽车品质的提升等等,为了争取能在日后与沃尔沃有所合作,吉利也考虑将“安全”作为其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诉求之一。“吉利如果不追求安全,就失去了跟沃尔沃讨论的基础,大家就不太可能合作。”5月18日,吉利借远景全球上市前夕,正式向外宣布:吉利汽车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一系列的组合拳收获了市场效应,当年10月,吉利的销量开始回升。

在更大的动作前,还是需要积蓄一些经验的,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预演过两起海外并购,即2006年合资锰铜和2009完胜收购DSI。

相比收购沃尔沃的经典,王自亮更看重DSI的收购,他评价其“太迅速也太漂亮了,再怎么估价都不为过。”

事实上,收购DSI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外练兵”,而是一桩重要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并购案,而且为吉利接下来收购沃尔沃做了重要的铺垫。

杨学良看来,到目前为止这三次并购都逐渐产生良好的结果,将为吉利的汽车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正是基于WTO框架下全球贸易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给中国及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使得政府对企业走出去获取优质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鼓励。

尽管现在已经收购成功,回想起当初的一幕幕,王自亮觉得:“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海外并购谈判,而是从精神到体力的‘马拉松’赛跑;这不是‘马拉松’,而是一次绝境逢生的国际顶级商业‘对弈’;这不是‘对弈’,而是人生智慧和胆识的较量,民族意识在全球市场上的升旗仪式。”

在这之后,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沃尔沃的未来。李书福在采访中曾这样说:“我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买下来但我不碰它……沃尔沃的精神实际上是诺贝尔精神,对这样的精神,更多的应该去尊重、去继承、去发展,为什么要碰它呢?”

这番言论,王自亮评价说,与其发出李书福说话水平已经很高的感慨,不如说他真的有巨大悟性,在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商海,在这个着名的跨国并购历程中,他对“造车”显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上一篇:让图纸上的汽车动起来 下一篇:海归稳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