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旅撷珠

时间:2022-07-30 06:14:40

绿色之旅撷珠

3月初,早春的英国,绿意萌发。而北欧,寒冬还留个小尾巴。

此次英国和北欧之行,是因为久闻那里的绿色生态。作为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会展推广处的一员,与国内企业家一道,赴英国、丹麦和瑞典考察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探寻绿色合作。

伦敦人少了一顶“雾都”帽子

考察首站是伦敦。当地的空气非常清新,时不时会下场小雨,大家出门带伞都已成为习惯。这么充沛的降雨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再合适不过。刚到伦敦,尤其在郊外,发现树的枝干都是绿色的,让我怀疑是否为了景观美而刷了层绿漆。仔细凑近了才发现全部都是绿苔,于是远远地看就像穿了层绿纱,比起打了绿色的景观灯更自然、更灵动。由于英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农场主也非常开心,因为他们的奶牛可以经常保证有新鲜、高质量的牧草。说到奶牛,他们的日子甚至比人还好过,农场主必须时刻保障“牛权”,提高他们的福利,否则动物保护组织就会三天两头抗议示威。

英国建筑在保留旧貌上做得很好,伦敦作为现代大都市,却到处矗立着老建筑,在繁华区更是如此。这里住宅的产权居然有上千年,新出售的房屋也有998年。可见政策为房屋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防护网。伦敦市中心最有名的哈罗德百货商场,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仿佛宫殿,气势恢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了夜晚,星光璀璨,宛若一颗众人心中的明珠。而这颗明珠,近来向中国游人热情招手:在哈罗德百货可刷银联卡。据英国退税机构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游客在伦敦消费高达3.5亿英镑。

虽然老城的保存完好有利于展现当地的传统风貌与特色,但当初的狭窄道路显然不能满足如今国际大都市巨大的地面交通需求,因此,伦敦市政府痛下决心开始治理,首次出台了拥堵费政策,驶入市中心的轿车都要缴纳拥堵费。车辆经过任何一个专门的街道关卡时,牌照号都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并传回控制中心。无需人工交费,避免了车辆排队、缴费、出票造成的拥堵。

广大市民出行普遍选择红色双层巴士、黑色奥斯汀出租车和古老的伦敦地铁,市政府也鼓励单车和步行。现任伦敦市长约翰逊本人就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伦敦市政府也决定效仿巴黎,在市中心设立一系列廉价自行车出租服务点。很多年轻白领都选择款式多样颜色靓丽的自行车,这个代步工具已经成为一种运动时尚。

也许很多人还对伦敦“雾都”之名印象深刻,但到了伦敦会发现现在已经名不副实。据了解,原来工业革命不但为英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引擎,也随之将英国变得雾气腾腾,加之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因此产生大量烟雾。伦敦并由此得名“雾都”。后来,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宣传教育、治理等方式出重拳应对,已经大大改善了伦敦的空气。为了迎接奥运,市政府也扩大了低排放区的范围,对车辆收取排放费。

英国人爱戴帽子是出了名的,而如今伦敦已经成功地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值得警惕的是,国内的很多城市如果再不控制,恐将成为下一个“雾都”。

瑞典斯德哥尔摩生态小区节能环保生生不息

离开丹麦,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在车上,窗外的森林郁郁葱葱。瑞典半数以上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其中以针叶林为主。瑞典政府极其注重设计创造所产生的附加价值,而设计也为这个北欧小国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该国在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环保和企业领域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引进国之一。

在斯德哥尔摩,我们参观了哈马比Hammarby生态小区,这里曾是脏乱差的小型工业港口,最初的规划是要改建成生态环保的奥运村,为斯德哥尔摩成功申请2004年夏季奥运会获得更多筹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时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希腊成为最后的赢家。

虽然申奥失败,斯德哥尔摩还是决定将在建的哈马比继续下去,建成一个生态小区的样板,充分体现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最初,该小区的规划经历了严密的论证,并没有快速动工。这样计划质量更高,而且将来不会出现返工等问题。瑞典政府请来了环境、能源、城市规划、技术、污水等方面的专家会同开发商一起研究开发的限度,开发过程中如何兼顾实用、生态、技术的统一,并在土地使用、节能、建材的选择、交通便利、绿地保障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和分分析,然后才投入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最初预计55岁以上的老人会更倾向住在这里,但实际上有小孩子的三口之家更多选择住在这里。小区为公共交通提供了最大的便利,79%的人出行都靠公交、自行车和步行。小区也有成熟的租车制度,市民不用买车,付月租成为租车公司的会员后按实际使用的时间来付费。每年开车不到1.2万公里的市民使用这种租车制度会更经济。小区每套公寓前后要保证有25平米的绿地,还有一条通道通向大片森林,使该小区的昆虫和鸟类更多样化,空气更清新。小区里到处可见石路,车辆不能进入,以方便居民散步。

最值得关注的是小区关于能源、水和垃圾一体化、互相转换的生态体系。如何减少能源和电量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果减少水的使用,并循环利用污水?如何由污水和垃圾来产能?这些问题,在哈马比模式里都能找到答案。

哈马比居民50%的能耗来自他们自身,其余部分来自小区产生的可燃性垃圾。小区垃圾运往热电厂,同时产热和发电,这样燃烧垃圾的效能达到90%。如果只产热,效能只有40%。而目前很多欧洲垃圾焚烧厂既不产热也不发电,效能当然只有零。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尴尬之处,一方面需要垃圾来产热和发电,另一方面还要控制并减少垃圾量,毕竟垃圾的产生要消耗资源。

为了能正确分类垃圾,小区内配置了垃圾回收站。因为瑞典的垃圾处理政策首先是重复使用,第二是回收利用,第三是焚烧,最后是填埋。针对报纸、塑料、玻璃和金属等都有专门的垃圾桶,经过处理再变成新的物品。比如塑料瓶经处理后可以制成新瓶子,也可以制造建筑材料。餐厨垃圾、可燃性垃圾、废旧报纸垃圾桶分别连接不同的管道,通过地下抽吸回收系统远距离输送至不同的容器中,然后运往回收处理站。地下运送系统的优点是免除了小区的地面交通阻力,减少了碳排放和交通事故,同时也节省出很多空间,可以用来停车和修建人行道。

而居民产生的污水也可以回收产生热量。污水经过处理后被送至采暖设备厂,虽然污水只有17度,但总热量非常巨大,足够用于小区供热。污水分离后的污泥可以生产生物燃气,瑞典的有轨电车用的就是这种生物燃气。另外,污泥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可以供花园和田地做肥料,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些污泥是否含有重金属或其他化学物品。这也就要求小区居民每天要正确用水,不得随意将化学物品扔进下水道。

太阳能在哈马比也得到广泛使用。小区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可以给居民供热,很多太阳能蓄电池被内嵌在建筑物里,由此产生的电量足以用来小区公共区域的照明。

总之,哈马比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模式,极大解决了瑞典能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值得世界范围内推广。

金山银山不如自己的绿水青山。英国和北欧这一行,让我看到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没有让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更好地学会了享受“绿色”生活,这也是我此行感受最强烈的地方。

上一篇:立足狮城 辐射东盟 下一篇:微电影 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