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审调分离在我国的可行性

时间:2022-07-30 04:30:17

摘 要:审判与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司法手段,我国现行的制度下,审判与调解共同掌握在法院手中,法官兼有调解者与审判者的双重身份,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但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审调合一的模式有暴露出许多的不足与缺陷,如何才能 更好的发挥审判与调解的作用,使其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成为国内一些学者们探讨的对象,针对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呼声也愈加强烈,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试论述审调分离在我国的可行性。

关键词:审调分离;审调合一;自愿原则

调解作为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的审判模式,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审判模式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因而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我国传统司法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调解性的,是一种意在回复当事人间礼貌的解决方法,通过调解达到一种“无法”的境界,其根源于儒家学派思想,孔子曰: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呼由此可见中国人惧怕诉讼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传统思想中人们提炼出了“和为贵”的法律理念,调解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达到了息事宁人与解决纠纷的完美结合。

一、审调分离的优越性

(1) 有利于促使法官在不同程序中实现合理定位。随着我国审判模式由“法官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历史转型以及程序法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迁。在庭审中,法官日益被定位为一个中立而消极的听讼者.不对争讼的当事人作出任何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即便阐明权的行使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在不那么强调程序的调解过程中,法官的作用非常突出,经常穿梭于当事人之间,积极而主动地了解事实和诉求,对当事人进行说理、劝服,并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基本上类似于“ 法官职权主义”模式下法官的地位。这样,通过调审分离,自然能够使法官非常清晰地实现自我定位,且能相当契合于当今我国司法改革中审判模式的转型。

(2) 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实现。借助调审分离,当事人在表达其意愿时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或顾虑,从而充分地保障了其程序上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体权利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具体来说,在调审合一的情况下,如果在法官主持下,当事人之间没有形成共识,法官的一番努力付之东流, 只能进入由该法官参与的审判程序,这时当事人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或生发出微妙或显著的对抗情绪。当事人在这种场景下,不但无法消除对该法官的不信任情绪,还难以在审判程序中自由而积极地行使自己的各项程序权利, 于是庭审成了走过场,当事人怀着消极的心态迎接一个对之几无前途的判决。这样,不但使以维护当事人程序性权利行使为己任的诉讼法成为空洞形式,而且对于法院的权威也造成了减损甚至破坏。

(3) 有利于在诉讼中实现权力分化、抑制司法腐败在调审合一情况下, 法官的权力相对集中,作用范围大.在调解和审判中能够持续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在面对诱惑时,法官具有“ 权力寻租” 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可避免地导致司法腐败。而通过调审分离,将调解程序和审判程序交由不同法官处理,并且法官之间不能就该案相互沟通,实现了权力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司法腐败。这样也在客观上增进了司法权威,强化了司法工作人员司法公正、廉洁奉公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几点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调审分离 对于法官,当事人,司法改革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正好构成了调审分离原则本身的优越性,是其正面价值的良好诠释,更是了解这项原则的起点。

二、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不同意见

针对上述优越性,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吴淑娟老师认为:首先,审调分离必然会导致“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得不到适用,这样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当事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其次:审调分离,会降低案件的审理效率,浪费诉讼资源,还会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再次,审调分离从根本上无法消除法官对案件的消极影响力。所以她认为:目前,在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不理想,法院推行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情况下,实行调审分离、取消“ 事实清楚、 分清是非原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 限制)法官以权干预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影响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不能得到有力的保护,也不能有效解决纷争。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民诉调解制度改革应该另辟蹊径。

三、在我国实行审调分离需要注意的问题

调解分离, 应当充分发挥调解的积极作用,保障当事人的自愿,合法合理地解决问题, 同时确保调解后能够顺利执行, 实现调解目的。我认为, 以下几个具体制度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

(1) 主持调解机构专门化制度。

审调合一的体制下,审判与调解共同掌握在法院手中,法官负责审判与调解的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设置专门的立案调解机构,使得调解员的工作职业化,制度化,有些学者认为这样另设机构会增加调解的成本,但是袁群老师认为:“在我国使调解机构专门化并不会使调解的成本升高,它仍然附设法院中,关键是相关调解机构中的人员配置问 题。在我国这些人员配置应 当注重当地司法已有的人力资源,可涉及退休法官、本地专业技术人员、 原调解中心以及当前的调解人员。其人员配置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立法官助理,为主审法官分担调解事务。二是建立退休法官参与调解的制度。退休法官是宝贵的司法资源, 许多国家都有利用退休法官发挥余热的制度。大批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老法官,既不用培训, 又熟悉业务,让他们加入调解行列,对缓解法院人员不足的状况,不失为一 良策。三是请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解。在专业性较强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房地产开发、 合伙等类型案件中,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能使案件的评判更为准确,使当事人对利弊分析更信服,有利于立案调解率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机制。一方面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司法人员缺乏,诉讼压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不增加司法支出的前提下实现了司法改革。

(2)对调解结案的监督

调解受青睐的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调解结案的风险较之审判要小的多,一是,因为调解结案本身不像诉讼那样锋芒犀利,当事人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参加的,所以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因此会放弃一些应有的权利,二是,调解结案的上诉率明显没有诉讼高,对调解案件的复查力度也不够,监督松懈,这也导致大家喜欢调解而避免诉讼的一大原因,所以实施审调分离尤其要重视对调解结案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合理的追究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3)区别与其他调解之间的效力问题。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以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它是一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属于建立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的民间性解决纠纷机制。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最大现实区别在于所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人民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根据。而诉讼调解达成协议书或形成的调解书是国家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所形成的司法文书, 一旦送达立即生效, 不允许反悔,任何一方当事人再不得以同一诉讼标的再向法院诉讼。它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根据。一般认为,由于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因无强制执行力作保障,似乎法院的诉讼调解的效果很好。但作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机制应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笔者认为,是否实施审调分离应考虑其对于现存体制的进步与否,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但是要真正做到使审判与调解各司其职,各尽所长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真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这样才能让调节与审判更好的结合,为社会主义法制和谐服务。(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浩.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J ],南京师大学报,2 0 0 2 ,( 4 ) .

[2] 黄学武 袁长伟 . 调审分离制度之探析.[O/L],110网 2009.07.23

[3] 刘亚玲.司法 A D R与我国法院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M] 陈光中、 江伟.诉讼法论丛:第 10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5: 3 8 2 .

[4]乔欣,郭纪元。外国民事诉讼法[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 中村英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 .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

[6]吴淑娟。论我国审调分离不合理性[J]. 法律苑 2009年 第2期

上一篇:扬州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下一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医学鉴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