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7-30 03:37:20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黄河交通学院)

摘 要: “互联网+”是一种在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结合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系统平台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随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政府提出的有关“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是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所以,探索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已刻不容缓。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成为当前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毕业生争取优秀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课程,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1.1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有些高校存在计算机资源有限,计算机设备及所学内容落后的问题,学校机房配置落后,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低,降低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1]

1.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或者是多媒体与教学形式的简单相加。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大量地传授系统的教学内容。但该种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无法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

1.3教与学工作的脱节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只局限在课堂上,课后辅导时间有限。此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课件的编写缺少学生参与,造成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课程预习的辅导,使学生无法正确把握教材重点。

1.4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为大学生活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对教学秩序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着玩手机,无心听讲,出现了“低头族”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3]

因此,怎样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条件结合“互联网+”进行教学,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深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2“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办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做如下改革,辅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2.1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设备资源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需求,进行自编教材,从教材层面体现出各专业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具体应用。[4]

另外,高校应增加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同时,要重视对校内现有计算机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以便能够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

2.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1.创建互联网在线教学系统平台,丰富教学模式

创建基于互联网的全程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以课程为主线,建立师生的关联关系,实现对教师教的工作的管理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全环节管理和衔接,实现教与学的闭环管理。

(1)教师基于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课堂作业及补充的知识点,接收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

(2)学生基于教学平台,了解课程的信息,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师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3)通过平台,拓展和补充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4)通过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作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基数大、使用快捷等特点,设立特定用户群,教师管理,学生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机制。

(5)通过平台,建设作业管理系统,基于平台实现作业的管理,全程实现无纸化。

2.创建掌上教学APP,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信息的主流是移动互联化,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著名的移动数据分析机构指出:目前将手机作为首选和唯一上网工具的用户占44%,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用户占43%。在高校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个比例将更高。开发基于手机端的APP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容易浪费掉的碎片时间,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来,如在线看视频、听培训、预习功课、回看课堂实况、做作业、课程评价等。通过移动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APP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交流。因此,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基于手机的移动教学APP应用,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3.采集日常教学数据信息,定制个性化教学模式

通过日常教学及教学平台等多渠道采集学生的的学习及行为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构建数据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C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学生的日常表现,日常上机作业,在线考试成绩。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在线试题系统,组建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能客观、全面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的线上、线下联动,前台、后台的贯通。

只有真正的用互联网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改变了我们的教与学,才能谈得上推进了教学现代化。合理地利用网络,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将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加强,促使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尚红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 电子制作 2016.02.01.

[2] 李英杰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12.24.

[3] 王艳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探索[J] 电子世界2016.09.23.

[4] 唐坤剑,杜广周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 亚太教育 2016.01.05.

上一篇:浅谈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 下一篇:浅谈行政事务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