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抢眼设计师

时间:2022-07-30 02:22:02

大陆抢眼设计师

韩笑

书籍设计像就是替内向的孩子说话

现为新经典文化书籍装帧设计师的韩笑,在2008年接触书籍设计之前,对自己的前途规划是努力挤进4A公司,做广告创意设计。她也确实在广告行业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这个行业的外倾与快节奏。在感到迷茫,寻思是否要转换领域时,她参加了一家新公司的面试。面试结束后,HR对她说:“你在面试的时候总是提到喜欢看书、喜欢安静,去试试出版业吧。”一语惊醒梦中人。韩笑开始往出版业投简历,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家出版公司的面试,就此开始在书籍设计领域努力。不过那时的她,对书籍设计没有任何的概念,以为那只是一种雅致的平面广告迁移。

在工作实践中,无论是编辑们对她的填鸭式地恶补出版常识,还是自己在设计上的慢慢摸索,都让韩笑对书籍设计的认识,由模糊的想象变成具体的感知。“书籍设计像是替代一个内向的孩子说话,告诉别人这个宝贝的个性、气质、内涵,让人注意他、阅读他、理解他。我一直认为,书籍设计不能超越书的内容本身。惊人的、华美的设计高于内容,或脱离内容,都是过份的、多余的,叫人不愉快的设计,虽然设计本身很完美。书籍设计是一种更加内敛和有故事表达力的设计,并且是艺术表达和事实陈述的有机结合。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规律还是要遵循的,否则会有种过份自我强调的嫌疑。”

对书籍设计的这种理解,于韩笑就像自己在这行所做的事情一样,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初期,在设计上,她喜欢尝试很多新鲜手法,总想做得另类,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候会偏离书本身,工艺上面也偏复杂。当下自己特别得意的设计,过一段时间再看,感觉很笨拙、不合时宜。也跟从事这个领域的时间越来越长,认识越来越深刻有关,她的设计开始变得平和,越发认同设计一定要配合内容,在合适的设计上,再去想怎么提升,也开始尝试删繁就简——用最简的元素表达最大含义。

这几年,大陆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读者、出版人关注书籍设计的品质,对其批评的水准也越来越高,韩笑乐见这样的现象,她说,这表示自己的工作受重视的程度在提高。“设计师们也从繁复、奇怪的工艺,纸张诉求中跳脱出来,尝试简约派风格,不过品质上面越来越追求精良、环保。”就韩笑自己来说,因为一直很喜欢手绘,设计风格开始由卡通画转为版画、油彩,最近爱上水彩,形式上更喜欢图片和手绘的结合。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种种的散文集,零零碎碎的拼贴,温柔细致。因此在书衣上用柔和清淡的梅子青与能够体现女性特质的粉作为搭配,手绘了作者文中提到过的种种小细节的物品,并一一指出相关的文字,真的做到玩起文字的感觉。

内封用了作者的手写稿,并且把书名加进去,也是想要一种配合“轻视语言”的游戏感,外加颗粒感浓重的纸张,有种时光磨砺过后的质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理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想带给我们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奢华高贵,绚丽多姿,但最后还是要被冷冰冰的现实包裹,再多的灯火也是冰冷的,找到这种感觉,很容易就做出这样有点魔幻色彩的封面。

出于浓重的色彩质感的后期印制以及从另一种角度诠释经典的设计做法,编辑们审慎的考虑了很久此方案,是否合适这样的作品。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决定采用,真的很感激他们对此方案的信任,印刷效果很好。

书香:书籍设计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韩笑:设计之前完完整整看一遍书稿是很有必要的,但很多情况下时间不允许,非常遗憾。因此只能通过编辑总结出来的内容,了解一本书大致的内涵、风格和需要设计的方向。除了了解书本身的内容,和编辑沟通也很重要。编辑是理解书籍灵魂的人,他们的建议很有用。不过通过了解书本身之后,对书的整体把握有时候会和编辑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双方耐心协调、沟通,达成共识,之后才能继续进行进一步工作。各持己见的做法我觉得是不太明智的。我很喜欢和有稀奇古怪想法的编辑们合作,那种时候,工作起来就像在玩儿,在做很多试验性的东西。接收信息的态度应该是开放式的,最好不要初步就否定对方。

书香:设计灵感的来源是什么?

韩笑:艺术来源于生活,设计也一样,好好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处处都可以给自己灵感。好展览、好讲座、好论坛都可以去看,去参与。具体到书籍设计领域,只要是出彩的作品、值得借鉴的观点、有趣的想法和尝试性的试验,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不局限在具体的人和事物。大量关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不拘泥风格和个人喜好。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都要学习。

平时,我会收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甚至好看的链接图也会截图存下来,常常翻出来看。之后就是要看很多书,各种类型都涉猎,这样对书的把握会更立体。我希望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可以和人交流。

马仕睿

做对行业有所贡献的书籍装帧设计师

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书籍设计的马仕睿,是科班出身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不过,刚毕业的前面两年时间,他一直做杂志设计,直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Typo Design。那时他的理想是做最市场化的书籍,因为这样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设计观念传达给更多人。可是,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很漫长,花了四年的时间,他才真正有机会把一些设计的观念,一点点实践出来。

所有自己能见到的好设计,都是马仕睿学习的对象。有时候是平面设计本身,有时候是空间设计,有时候是服装设计,等等。单从书籍设计的角度,他最喜欢日本设计师祖父江慎的作品。

“对设计始终保有热情和冲动,享受设计的过程,反正我是靠这些来支撑自己的。”马仕睿如是说。

书籍设计只是平面设计中的一部分,所以依旧是一份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的工作。我一般把99%的工作重点放在内文设计,一本书主要被使用的是内文,封面只不过是一个外包装而已。我一般是先开始内文的编排,最后再做封面设计。

书籍本身的特性导致它的设计更需要注重信息的整理和编辑。我很少看书的内容,更倾向和编辑沟通,听他们提炼书的中心价值,再转化为平面。但是也会浏览一些段落,因为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这种语感也是设计时被考虑的重要因素。书籍具有相对广泛的传播性,所以设计时也应对社会价值做出思考,希望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给公众。最重要的是书籍出版是高度消耗环境的行业,大量的造纸和印刷工业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这个环节上的一员,我们必须特别谨慎!我一直坚持封面尽量不使用复膜工艺,尽可能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这是最最重要的。

我觉得出版界正走向一个平庸的时代,相对我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期而言,更趋于一种秩序化、流程化。整体的书籍设计缺少冒险性,缺少激情。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书籍设计的水平肯定是在逐步提高中,有很多不错的设计出现在市场上。

崔晓晋

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一样重要

喜欢阅读,也喜欢设计,于是成了书籍装帧设计师,崔晓晋是自觉地把兴趣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做令自己快乐的事。学生时代就是文艺青年的她,发现自己喜欢读的,装帧也很好看的小说中有几本是出自一个叫颜禾的设计师。2008年底,看到颜禾工作室在招人,她毫不犹豫地投奔了自己心仪的设计师。

在那里做了两年多的设计师,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书籍设计的“美”的直觉。这种感觉,在后来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常常会在崔晓晋的潜意识出现,与自己当下的设计想法做斗争,“这样的设计毫无美感……”、“那样的设计还可以再做调整……”离开颜禾的工作室之后,崔晓晋做过《纽约时报》科技中文版的美编,也做过很多电影海报、CD封面的设计,从今年开始专注于书籍装帧设计。

什么是书籍装帧设计?我想得很简单。好看是一定要的,然后要适合那本书的气质和风格。很多人觉得书籍设计主要是封面设计,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理想的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包括书的开本、纸张的材质,拿在手里的感觉……这些因素也是我喜欢书籍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做设计时,有时候会有一些很有趣的创意发想,编辑也觉得不错,但是设计到最后,如果发现这个发想不符合书的气质,就会果断放弃。书籍设计不该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它有很多的考究,要和其他因素配合,作者的形象、文字的感觉、内容本身,编辑行销的重点,等等。

上一篇:代谢不畅是肥胖的种子 下一篇:斯科特·乔普林:拉格泰姆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