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时间:2022-07-30 08:58:54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美术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美术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察觉孩子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区域活动由于自由性、自主性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角色,常常会出现或消极指导或高度控制等问题,减弱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在尊重和发展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以参谋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区域活动中各目标的达成。

一、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

美术活动是对幼儿情趣的激发,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理性科目,教师要利用情境,谆谆善诱,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强制性。幼儿的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在创作作品时随意联想,各具拟人、天马行空的特点。充满个性的作品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幼儿。

【案例1】小汪到了美术区域活动,她今天要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写完名字后,她开始认真地涂颜色。小林刚制作了一张名片,他走到小汪旁边,看到小汪把油画棒涂到用记号笔写的名字上,“这么多颜色,老师会骂的。”小汪:“不会的,有人也这样的。”她指了指旁边的雯雯。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这个案例中,小林口中的“骂”,我想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间的审美误会。因为以前教师在理解幼儿作品时与幼儿产生审美冲突,带给孩子心理上严重的不愉,这种感觉会影响孩子以后一系列的美术创造活动。在这个案例中,不仅影响到了小林自己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他的审美眼光和评价标准,影响到了他周围的孩子。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案例中的小汪就给自己的创作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就是“别人也是这样做的”。在区域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是不敢做。他们在美术创作时会不自觉地考虑成人的喜好,摸索着老师说“好”的标准。而美术作品的标准应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创新性,注重幼儿在创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巧训练和情绪感受。教师应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激发起幼儿创造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创新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在刚进入活动区域,面对丰富的材料,他们这边看看,那边玩玩,在“玩”中孩子们对各种材料有了认识和发现,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这种充分自主、自由的活动在满足幼儿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教师应耐心一点,尽量不要提建议、出点子,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机会和时间,可以问问他们“你想好要怎么做了吗?”

二、 善于观察与倾听,寻找指导契机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观察、倾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注意观察、倾听幼儿的兴趣点。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检验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当前的需要,是否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从中教师也能找到下一阶段区域生成的内容。

二是注意观察、倾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独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比如有些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想要老师帮助,“我不会。”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坚持自己独立解决,“我自己来!”有些孩子进入区域后这个玩玩那个弄弄,把所有的材料都摆弄一遍。

教师在观察、倾听后做一些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教师调整思路,做出客观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观察记录也能指导教师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使幼儿受益。

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指导的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是保证幼儿主动发展的关键。比如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生错误、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观察他们的情绪,发现有消极情绪就鼓励他们:“想想有没有好办法”,“再试试看!”当幼儿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通过假设性问题“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发现。当发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用“确定是这样的吗?”“你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问题,激发其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当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不仅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不拘一格的表现力。

【案例2】昊昊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进入美术区域后独自找了一个小空地开始创作。其他孩子在他周围说说笑笑,他也不理,偶尔抬起头朝他的同伴们笑一笑。这次活动是“春天的花”,其他孩子画着花朵,昊昊选择了用纸折,他在进入区域前告诉我:“老师我会折花,是奶奶教我的。”“那你就做一朵吧!”不一会儿,他做好了花,转过头远远地看着我。我走过去:“你让小朋友欣赏一下,也去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吧!”他怯生生地把纸花拿到同伴面前,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真好看。”“怎么做的呀?”“你看看我的画,也很漂亮!”昊昊变成了美术区域的小“明星”,他的纸花还被一个小朋友粘贴到了自己的画上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收到了孩子的信号,及时给予反应,把握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提供适度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美术技能方面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社会性方面,积累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即是要让孩子在自身不同水平前提下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活动时更要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幼儿在美术领域方面的个体差异。《纲要》特别强调“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伴随幼儿自主性活动,教师势必要分层指导。如中班开展“水果大餐”区域活动,用各种材料制作水果。用橡皮泥操作的孩子中,有些已经能用橡皮泥捏出各种水果形状,有些看着别人做他才会跟着做,有些搓个圆说这就是草莓。教师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美术领域发展水平,以此为依据作出有针对性、适合幼儿的分层指导。观察、倾听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做出指导的依据和前提。

对于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应理解、认同,帮助其提高表现力,保护好灵感的幼芽,给这些孩子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对于美术技能较弱的幼儿,一般来说他们对美术活动兴趣不高,教师应特别重视区域活动对他们的作用。在指导这些孩子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现有水平,给予他们能够做到的建议,多鼓励,多关注。并且在提高幼儿美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积极情感体验的获得,激发其活动兴趣,重拾信心。

(浙江省杭州市山水学前教育集团 310012)

上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一个传统企业电商人的泣血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