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免”“未免”的词汇化探究

时间:2022-07-30 07:37:31

“难免”“未免”的词汇化探究

作者简介:王增磊(1989-),山东临沂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摘 要:“难免”和“未免”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就这两个词的成词过程和语法化意义虚化的过程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二词来源,规范对这两个词的应用。

关键词:难免;未免;词汇化;语法化

语言一直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语言的演变就整体而言是不为语言使用者所察觉的,但是在语言的具体组成单位上,使用语言的个体能够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蛛丝马迹,这一点在词的发展演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双音节词就经历了从古代的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从非词到词的过程。“难免”和“未免”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具有代表性。

难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做副词成份,其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不容易避免地”。例如:①没有工作经验,就难免要走弯路。②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

“未免”在现代汉语中也做副词成份,其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1)不免:如此教学,未免要误人子弟。(2)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你的顾虑未免多了些|他这样对待客人,未免不礼貌。

“难免”“未免”两个词词性相同,意义相近,结构相似,要在现代汉语的应用中进行辨析,就要了解二词的来源,下文将对“难免”、“未免”二词的成词过程进行探究。

1.“难”的意义演变:

“难”字在金文中的写法为(堇,火刑)(隹,“谁”),根据字形分析,“难”本义是用酷刑折磨,逼供之义,是个动词。但是本义已经消失。

“难”字的语义由本义向两个方向演变:

(1)词性方面的引申。由动词引申为名词:由本义中的“酷刑折磨”的环境引申为“难以解脱的困境”,如空难、海难、苦难、危难等。“难”的这个意义在后世文献中有很多例子,如:①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②以免于难。——《国语·晋语》③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2)词义的扩大引申。“难”字的动词词性未发生变化,但是词义由原来的“刑讯逼供”演变为“责问,质问”,如责难、刁难、非难等。“难”的这个意义在古代文献中也是俯拾即是,如:①难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②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③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在此意义基础上“难”的词性发生变化,由动词词性变为形容词词性,随着词性的变化,“难”的词义也演变为“不容易解决的,费心费力的”,如难易、难于、难度、难题等。此义在古代文献中也经常出现,如: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②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尚书·说命中》③《韶》响难追,郑声易启。——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难”的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副词的意义,义为“费劲地;不大可能地;不容易地”,如难怪、难吃、难受、难说难忘等。“难”作副词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当中,如:

①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汉 王褒《灵坛碑文》②夫大国,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③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难”字的词义演变主要是通过词性的变化和词义的扩大引申实现的。其中“难”字沿着词义的扩大引申,词性引申最终演变为副词的这条轨迹和“难免”一词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难”字作副词是语义的隐含成份有否定的“不容易、不能”的意思。

2.“免”语义演变:

免,甲骨文写作(有角饰的帽子)(人),“免”字的本义是人头上戴着的有角饰的帽子,是一个名词,现在由“冕”代替。

和“难”字的演变过程相比,“免”字的意义演变轨迹就比较单一。

《广雅·释诂四》中说:“免,脱也”,可见“免”的词性由原来的名词“帽子”引申为动词“脱帽”之义之后词义比喻引申为“脱掉、脱落”,如:①免使者而复鼓。——《左传·成公十六年》②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③免胄而听命。——《国语·晋语六》

随后“免”的词义继续扩大引申为“除掉,除去,免除”之义。如免费、免票、免修、免刑、免罪等,在古代文献中此义出现的例证较多,如:①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②以免于难。——《国语·晋语》③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

“难免”的词汇化、语法化演变过程:

“难”“免”连用的情况出现的较早,但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词义,如:①北门之外,难免东上,四塞九采之国。——《战国·逸周书》②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战国策》

这两句中的“难”字通“南”,“免”字的词义为“帽子”,“难免”合用是“面向南方、向南”的意思。

“难”“免”二词连用表示动词意义首先出现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说:“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难免一词作“很难避免”之义,在后世文献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常见,如:①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唐 元稹《虫豸诗·蟆子一》②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梦溪笔谈》③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错斩崔宁》

以上例子表明“难免”合用作动词意义在西晋以后就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经常被应用。但是,“难免”的语法化过程并没有结束,“难免”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最后演变为表示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在明朝时最终完成,并开始广泛应用,如:①张三峰道:“若不知足,就是万岁爷,也难免着一旦无常。”——《明·三宝太监西洋记》②衣服典当已尽,看看不能糊口,将来难免饿死,做定他乡之鬼呀!”说罢痛哭。——《清·七侠五义》

以上几例中的“难免”后加动词,是副词词性,至此,“难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最终完成,并广为后世沿用。

3.“未免”的词汇化过程:

未,单独作“副词”词性时有两层含义:第一,相当于“不”。如:未敢苟同;未知可否。《玉篇·未部》:“未,犹不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第二,相当于“没有”、“不曾”,《字汇·木部》中说:“未,已之对也”,《书·金縢》中说:“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未的两个义项都是表示否定意思的副词。

“未”和“免”连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作动词“为能免除”之义,并为后世沿用。如:①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春秋·左传》②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③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唐 许浑《村舍》

“未免”作副词出现的时间出现在宋朝,如:①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北宋·宋词·柳永词》②两朝构兵,初因睽间,虽有使人去来,书辞往返,然言不尽意,未免生疑。——《北宋·大金吊伐录》

随后,“未免”作副词表示“不能不说是”的意思再文献材料中频繁出现。

“难免”和“未免”随着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加其意义逐渐发生演变,并且词语的意义逐渐虚化,语法化的功能逐渐加强,最终在句法成份中成为肯定加强表达语气的副词,符合现代汉语中的大部份虚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表实际意义的实词的规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上一篇:论教授治校的运作模式 下一篇:法与道德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