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思想品德课上的『不撒谎教育

时间:2022-07-30 05:28:14

例析思想品德课上的『不撒谎教育

在2009年9月7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三个字――‘不撒谎’。”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把引导学生“不撒谎”作为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一)课堂上公然存在的“撒谎”现象

从语词本身的含义来说,“撒谎”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撒谎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存在。

【案例1】所说的与所想的不一致

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苏人版思品教材七年级上第62页)一课中,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结了冰,很滑,小季同学正走在上学的路上。他远远看见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摔倒在地上,好长时间也没有爬起来。小季心想这个人可能摔伤了。但他走近一看,此人是大猛,他暗暗高兴,心想活该。原来大猛在校表现不好,曾欺负过小季。但看到大猛痛苦的样子,小季犹豫了……”在教学时,老师利用这一情境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季,该不该帮他?”小组讨论时,学生甲说:“如果是我,就上去狠狠踹他一脚!”学生乙说:“等会儿回答时不能这样说吧?”全班交流时,老师让学生甲发言,他站起来头头是道地说:“我会抛弃前嫌,热心地对他伸出援手。”他的回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案例2】所说的与所做的不一致

在教学“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苏人版思品教材七年级下第81页)时,老师问学生:“红灯亮了,你会怎么做呢?”学生齐声回答:“停下来!”但事实上,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闯红灯的大有人在。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自己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这就是一种撒谎现象。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撒谎并不是个别现象。对思想品德课上学生撒谎现象加以归纳,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特征。

1.将“正确的话”与“真话”混为一谈

在思想品德课上,“正确的话”是指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话。“真话”则是指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从教学目标上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话,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而从教学过程上看,我们要学生说的,却不能仅仅是正确的话,更多的时候则是真实的话,因为只有听到学生真实的话,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医生要病人回答的,不是病人对病本身的正确认识,而是对病情的真实描述。但事实上,一些教师往往意识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材一致或与自己想法一致时,就给予大力表扬。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就乐于说正确的话而不愿意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甲说“我会抛弃前嫌,热心地对他伸出援手”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齐声回答遇见红灯“停下来”也是正确的话,而不是自己真实的做法。

2.一般出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思想品德课程分类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领域。学生一般不会在能力、知识领域撒谎。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担心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有时就不愿说真心话。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是人的共性。设想一下,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学生回答说“我不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个曾经伤害过我的人”“遇到红灯时,我有时会闯过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会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会受到同学的耻笑和瞧不起,大家会认为这个人的素质太差了。

3.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撒谎时,往往伴随着脸红、目光游移、言语不畅等外显特征,别人容易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其是否撒谎。而在课堂上,一方面,学生紧张的不是自己是否说了真话,而是紧张自己的回答是否与教材或老师观点相一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撒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外显特征;另一方面,教师不可能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难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或在生活中的实际做法,所以也难以判断学生是否说了真实的话。因此,课堂上学生撒谎一般难以被发觉,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二)课堂上学生“撒谎”带来的危害

1.扭曲学生的人格

学习既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人格逐渐健全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撒谎不仅不会受到批评,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上课时说一套,行动时做一套。这样便会把说假话看成如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做到撒谎时“脸不红、心不跳”,形成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

2.弱化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从教学方法上看,思想品德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连学生的真实想法、做法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教学呢?只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将一些道理灌输给学生,这样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从教学内容上看,“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试想,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且教师并不察觉,还对其“正确的假话”给予表扬,学生还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3.导致学生价值观偏离,是非不分

我们都知道“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护,就可能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显然,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好比是打破“诚信玻璃”的一块石头。当有学生向“诚信玻璃”砸出石头后,不仅不受到批评,反而因为回答问题“正确”而受到表扬,就会传递出“说假话无罪”乃至“说假话光荣”的错误暗示,进而形成对说假话的暗示性纵容,最后的结果是:真话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假话的繁殖领域越来越宽广。长久下去,学生就会是非不分,甚至是非颠倒。

(三)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撒谎”的策略

撒谎不是人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撒谎的形成,关键在于动机的推动。一般说来,撒谎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虚荣心在作祟,二是试图达到某一目的。针对撒谎形成的原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真话而不撒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

情境教学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她布置学生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色,结果学生写出来的语言都是干巴巴的,且很多都是想象而不符合实际。怎样才能把西下的夕阳描写真实、生动呢?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天傍晚,她把学生带到田野中,让学生观看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夕阳。面对美丽的夕阳,学生深受感染,语言顿时丰富起来……事实上,学生之所以有时在课堂上说不出真话,与缺乏情感体验有关。当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缺乏体验、无话可说的时候,就只好去读书或揣摩老师的意思了,尽管回答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毕竟还可以应付一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2.以身作则,教师要做讲真话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不允许把少年儿童特别放在一种‘思想无菌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生活中的缺点。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又是独立的,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3.民主教学,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会不会显得自己不够高尚,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比较民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而不是动辄给学生扣上觉悟不高、品德低下的帽子,学生就会畅所欲言,确实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说。反之,如果教师比较专制,学生就只好揣测老师的想法或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去应付老师。

4.改善评价,对学生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是否讲真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仅仅以“对”或“错”评价学生的发言,而不管其是否说了真话,这无疑是鼓励学生说谎。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看言行是否一致。当学生的回答与其日常行为表现一致时,教师要给以肯定,强化其说真话的意识。当发现学生撒谎时,教师可以追问:“你真是这样想(做)的吗?”也可以鼓励学生:“你可以大胆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还可以变换问题,如案例2中的问题可以变为:“你是如何看待闯红灯这一行为的?”通过这些努力,引导、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讲真话。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撒谎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从目的上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是思想品德课程自身的要求;从手段上看,学生说真话才能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所以,在引导学生不撒谎、说真话的同时,我们更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教研室,江苏常州,213001】

上一篇:让 『名字成为教育的『佐料 下一篇:做人为先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