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重要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30 03:17:08

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重要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现对我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188例患者的颅内感染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重要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188例,男133例,女55例;年龄3~78岁。闭合性颅脑损伤16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2例。

1.2临床症状

术后3―14d出现高热、头痛。

1.3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及脑内引流物、伤口分泌物等可采集到的体液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全部血球计数和抗体滴定。脑脊液白细胞>10×106/L,外周血白细胞>10×109/L。脑脊液中糖定量0.45g/L。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等,可诊断颅内感染。

1.4方法

对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引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2结果

本组188例手术患者中,男133例,颅内感染7例,女55例,感染3例,感染率4.5%;60岁以下患者139例,感染8例,感染率3.65%,60岁以上患者49例,感染3例,感染率为5.80%;术前使用抗菌药物56例,感染3例,感染率为5.36%,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152例,感染9例,感染率为3.88%;脑室外有引流2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8.16%,脑室外无引流159例,感染8例,感染率为3.35%;无脑脊液漏187例,感染9例,感染率为3.37%,有脑脊液漏21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4.28%。手术时间4h共43例,感染7例,感染率为16.28%。

本组病原菌培养出病原菌7株,具体为鲍氏不动杆菌2株,占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占14.28%;表皮葡萄球菌1株,占14.28%;铜绿假单胞菌1株,占14.28%;屎肠球菌1株,占14.28%;鲁氏不动杆菌1株,占l4.28%。

3讨论

颅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如炎症,肿瘤,免疫紊乱)。热型可以是间隙性的,即每天上升后再降到正常水平,或为潜留热,即上升后不回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对热的反应常下降,某些病人如嗜酒者,老人或小孩,在严重感染时,发热反应可变低。热原质是引起发热的物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热原质是指从宿主体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和毒素[1]。研究较深入的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常称内毒素)和从毒性休克综合征病人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外源性热原质常通过诱导内源性热源质(或称内源性发热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引起发热。内源性热原质是由宿主多种细胞,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多肽。其他能产生发热细胞因子的细胞有角质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肾小球间膜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内源性热原质(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gpl30受体-活化家族:白介素-6,白介素-l1,白血病抑制因子,纤毛嗜神经因子和制瘤蛋白-M)通过改变热调体中枢的代谢引起发热,前列腺素E2的合成好像起了关键作用。

感染的主要表现机体的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的体温界限。口腔温度>37.8。c或直肠温度>38.2。c或简单地体温高于每天的正常变化值。人体温度主要由丘脑下部控制,体温调节主要靠外周热量丧失和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产热两者的平衡[2]。在健康人,体温调节中枢维持内部器官体温在37~38。C。热可提高丘脑既定温度,激发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收缩,血液从外周回流,减少热量损失,最终使体温上升。颤抖,通过肌肉收缩增加热量产生,也可能被激发。热的维持和产生一直会持续到供应丘脑神经元的血液温度到达新的预定点,然后丘脑即维持这―新的热度。如要重新确定一个较低的温度,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可启动热量丧失的过程。

我院对188例开颅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其中颅内感染病例12例,感染率4.17%。本组结果显示,颅内感染与性别、年龄均无关。脑室外是否引流、脑脊液漏否、手术时间长短等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这些因素与术中的无菌操作规则、手术切口的设计、术中污染区域的处理、手术切口的关闭和术后的手术切口和引流管的护理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对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统计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新亮,申长虹,甄自刚.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77~280.

[2]吴涛,袁先厚,吴志敏.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8,20(3):178.

上一篇: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方法研究新进展 下一篇:浅析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