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须妥善处理的几大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30 01:13:49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须妥善处理的几大关系研究

[摘 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处理事关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维护文化民族特性与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提倡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性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效益属性与经济效益属性的关系,文化发展改革中政府引导监管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关系等。唯有改革创新才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的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充满着无限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03-1

文化如同阳光空气,云雾雨露,与我们日日相伴,须臾不可或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尤其需要着重把握的是要妥善处理事关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一、维护文化民族特性与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流淌的血脉和诗化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为一个独立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依据。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注重突出文化的个性或民族性是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怎么样对待外来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应主动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视野,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坚持特色与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强大生机和无限活力,才能更好地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才能以更富民族特性和世界潮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提倡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性的关系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征途上,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来看,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但从国内的现实看,由于有多元的经济政治主体和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个体存在,社会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实际上是多样的。

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的一元性,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条道路之魂,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同时,提倡文化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是我们建设的文化之体,是文化繁荣的活力所在,目的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元的指导思想与多元的文化形式既是魂与体的有机结合,又是多元多样的和谐共生。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三、文化的社会效益属性与经济效益属性的关系

文化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发展必须注重“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体制改革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是有机统一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实现“两种属性”的统一、“两个效益”的优化。

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中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我们找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一手抓人文价值的弘扬,一手抓市场价值的拓展,努力实现“两个效益”共同加强、同频共振;统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统筹兼顾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与基层基础文化发展,一手抓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均衡发展。

四、文化发展改革中政府引导监管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关系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也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纯洁性和方向性。同时,唯有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才能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加强和改善政府监管引导的同时,把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要加快具体管理机制的转换,加大为民服务的力度,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

总之,中央一系列的部署和要求,为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破解种种难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绝不会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但是,唯有改革创新才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的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充满着无限光明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傅才武,陈庚.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2]马敏.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政策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作者简介:刘志尧(1988-),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

上一篇:SNS商业模式分析 下一篇: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